中國作家網(wǎng)>>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當代小小說百家論》 >> 正文

馮驥才:新文體的倡導與實踐

http://134apc.cn 2013年02月22日15:37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楊曉敏

  2006年夏天,我曾拜見中國文學藝術領域的風云人物馮驥才先生,談的依然是小小說。坐落在天津大學一隅的精致現(xiàn)代的“馮驥才藝術館”,展放著代表馮驥才先生文學藝術成就的文學、繪畫作品,這是社會對一位卓越文學藝術家的推崇和尊重。

  馮驥才之于新時期的中國小小說,亦可謂真正意義上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他曾經(jīng)創(chuàng)辦過《口袋小說》(小小說)雜志。作為《小小說選刊》創(chuàng)刊伊始的顧問,數(shù)年間,馮驥才先生一直以嘉許的目光給予關注和支持,多次給刊物題詞勉勵,并且親自參加鄭州舉辦的小小說活動。在繁忙的寫作、繪畫間隙,在奔走于搶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公益事業(yè)之余,馮驥才先生曾多次為小小說叢書和選本作序,并斷言“小小說不小”,呼吁“請點亮這些星星”。他認為,小小說已經(jīng)創(chuàng)造出一種文化奇跡,而民間文學生機勃發(fā),正是一個國家民族復興的文化“基礎工程”和“希望工程”,值得大書特書。他說,小小說是以故事見長的,但小小說不是故事。要想?yún)^(qū)別于故事,一半還要靠文本和文學上的審美,藝術的空間都是留給個性的。小小說是獨立的、藝術的、有尊嚴的存在。珍珠雖小,亦是珍寶。令我感同身受的是,若干年來,“小小說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業(yè)界”的事。所謂的“主流文學隊伍”,認為小小說是泛文學類,或者隸屬短篇的一種,基本上持不置可否的態(tài)度,不認同亦無批評。說小小說是自我封閉也好,是在夾縫中生存也罷,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固守和打磨,經(jīng)過長期的自發(fā)或人為的改造、規(guī)范和完善,才長成今天的模樣。長期以來,有人稱小小說領域是“圈子”,是“江湖”,是“王國”,或許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然而無論如何,一種與時代發(fā)展同步的新文體,畢竟從發(fā)軔到興盛,扎扎實實地走出了它漫長而獨特的“長征”之路。

  馮驥才先生說:“小小說憑什么能成為一個獨立的文體?它在審美上有怎樣的規(guī)律?一是小中見大。就小小說的思想藝術而言,雖然篇幅不長,卻總要有一個很深刻的思想,或博大,或深遠。二是巧思。不僅是指巧妙的結(jié)構,而且指小說中作者的思考,如何把小說寫得絕妙、好看,從中顯示作家的智慧。三是有一個意外的結(jié)尾。交給讀者想象的空間有多大,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空間就有多大。四是細節(jié)。這是小小說的血肉,沒有‘自己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小小說的價值就少了許多。五是惜墨如金。要像唐代散文、絕句,盡量用最少的字表達豐富的意思。中國的小說大廈,是靠四個柱子支撐起來的,一個是長篇的柱子,一個是中篇的柱子,一個是短篇的柱子,一個就是小小說的柱子!

  筆記體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因其敘事簡約、篇幅短小、形式靈活、不拘一格的文體優(yōu)勢而備受讀者青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清代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也是著名的筆記體小說。作為我國新時期文壇的實力派作家,馮驥才的小小說寫作為小小說這種新興文體注入了極大的活力。20多年來,他創(chuàng)作過大量精短的小小說,其中兩組十余篇的“市井人物”,把筆記體小小說推向極致。

  正如提到小小說文體的倡導者就不能不提到馮驥才一樣,提到馮驥才的小小說,就不能不提到《蘇七塊》及其系列小小說作品!短K七塊》這篇千字長的小小說,其思想性、藝術性、故事性融合得精妙絕倫,是小小說殿堂中難得一遇的經(jīng)典妙作。民國初年蘇大夫蘇金傘,因其精湛的正骨拿環(huán)技術在天津衛(wèi)開所行醫(yī)掛頭牌,正是“人有了能耐,脾氣準格色。蘇大夫有個格色的規(guī)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臺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決不答理”。蘇大夫因此也得了“蘇七塊”這個貶損的綽號,病人們都怪他認錢不認人。蘇七塊不在意人們?nèi)绾钨H他,在面對貧苦三輪車夫滿臉痛苦地拖著摔壞的胳膊來找他時,他依然不為所動,繼續(xù)在牌桌上玩自己的。倒是與他一起玩牌的另一位華大夫看不下去,悄悄起身出去給三輪車夫塞了七塊銀元,車夫才得到蘇七塊的救治。小小說常講究結(jié)尾的意外,蘇七塊最后把從三輪車夫那里得到的七塊銀元又還到了它的主人華大夫的手上:“有句話,還得跟您說。您別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這規(guī)矩不能改!”一個意外的陡轉(zhuǎn),讓蘇七塊這個人物形象也愈加飽滿真實可信,讓人讀后經(jīng)久難忘。

  除了膾炙人口的《蘇七塊》,此系列的《巧盜》《大回》等也被公認為經(jīng)典。據(jù)作者講,這是難以為繼的一種寫法,太過嘔心瀝血,可遇而不可求,所以不再輕易續(xù)寫。馮驥才的現(xiàn)代筆記體小小說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猶如一幅幅精雕細刻的民俗畫,多為廣大讀者津津樂道,堪稱當代小小說名篇,用“言近旨遠,大義微言”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他的系列小小說“俗世奇人”實屬絕品,把小小說這種新興文體的優(yōu)勢開掘得淋漓盡致!端⒆永睢贰稄埓罅Α贰逗米鞐畎汀贰毒破拧返,具有引人入勝的可讀性,往往給讀者帶來閱讀驚喜。

  馮驥才小小說刻畫人物非常成功,其筆下人物一半是舊天津的三教九流,一半是當代生活中的人。無論說今道古,皆娓娓道來,纖毫畢現(xiàn),一人一個性,無臉譜化之形,無概念化之嫌,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作者的語言自成風格:平白樸實中流露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哲理。其駕馭小小說文字的功力圓融老到,不做作、不賣弄,活靈活現(xiàn),妙趣盎然。

  《捅馬蜂窩》是類似于散文的一篇小小說,寫的是少小時由于好奇心作祟,被馬蜂蜇后就索性將馬蜂窩端掉的懺悔心理。這種思考具有普遍意義。馬蜂雖有蜇人本能但只是被侵犯時才會孤注一擲,平時,盡管它盤旋于樹丫屋檐,嗡嚶結(jié)伴,依然不失為一處金色風景。作家在該文結(jié)尾時說:“我不由暗暗告訴自己,再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毖诰硭尖,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剛剛把“生態(tài)文明”擺放在重要議事日程,顯然是在付出了慘痛教訓之后才有的覺悟。寫作者的人格,無不從文章中傳導出來。讀馮氏的作品,聯(lián)想到作者夜以繼日地為搶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奔波呼吁,不能不產(chǎn)生出欽佩之情。

  2003年,馮驥才先生獲首屆“小小說金麻雀獎”;2007年5月,在第二屆“中國鄭州·小小說節(jié)”上,馮驥才先生又榮獲“小小說事業(yè)終身榮譽獎”稱號。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