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作品在線 >> 在線閱讀 >> 《戲劇文學與劇院劇場》 >> 正文

后 記

http://134apc.cn 2013年09月12日14:39 來源:中國作家網 陳軍

  《戲劇文學與劇院劇場的關系研究》一書是本人繼《工與悟——中國現當代戲劇論稿》(安徽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后的又一個學術“亮相”(該詞英譯為:“Strike a pose on the stage”)。眾所周知,中國戲曲演員是十分注重自己的“亮相”的,它不僅是演員身段的定格或一個舞蹈動作的塑形,同時也是演員的稟賦氣質、思想情感、藝術才華的展示,好的演員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場“亮相”時,就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讓觀眾見一知十,對人物有所了解和期待。應該說,本人對這本專著的“亮相”,意識上是重視的,寫作上也是用心的,但能否達到良好的預期,本人不自量力。正如英美新批評派所指出的那樣,作品一經誕生就具備獨立的生命和價值,已與作者無關,所以,為了摒棄可能發(fā)生的“意圖謬見”,我還是誠懇地請讀者批評和指正。

  本書的寫作是在本人博士論文《論老舍與北京人藝的互動關系》(指導教師:董健教授)基礎上寫成的。長期以來,戲劇文學研究和導表演等舞臺實踐研究的脫節(jié)是研究界的通病,研究戲劇作家作品的,很少延伸到舞臺;研究導表演藝術及舞臺風格的,則又很少涉及文本,對于戲劇這樣一門以綜合藝術和集體創(chuàng)造為本體論要素的藝術來說,這種研究的偏狹是明顯的。所以本人博士論文力求打通文學與劇場的界別來深入研究二者的關系,應該說,這樣的研究更加接近戲劇本體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富有創(chuàng)新價值。2004年,本人的博士論文曾有幸榮獲南京大學中文系第五屆優(yōu)秀學位論文,在論文答辯時,本領域的專家曾給予一致的好評,南京大學胡星亮教授指出:“文學與劇場的關系是戲劇研究的重要課題,而在以往的研究中沒有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陳軍的論文有助于推進中國現當代戲劇研究的深入,并在戲劇研究中具有方法論的啟示意義!蹦暇┐髮W馬俊山教授說:“從一個經典作家與國家劇院的關系,透視中國當代話劇發(fā)展中存在的深層問題,為話劇發(fā)展提供新的理論指向,對于中國所有的劇作家和劇院都有很強的啟發(fā)性。”上海戲劇學院丁羅男教授則認為:“論文作者較為全面地深入地掌握了文學與戲劇的基礎理論知識,并且特別重視演出作為溝通文學與戲劇的橋梁,強調舞臺是完成戲劇的最終表達之所在,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本身體現了避免陷入‘純文學’或‘純戲劇’偏途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蓖瑫r,答辯專家也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促使本人進一步的反思與修改。

  鑒于博士論文只有十萬字的容量,比較單薄,本人就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豐富、擴展與延伸,寫成一本專著。因為北京人藝又稱自己為“郭、老、曹劇院”,所以本人有意以“郭、老、曹”與北京人藝為研究對象,通過當代經典作家與杰出劇院的相互關系研究來反思戲劇史上文學與劇場的辯證關系,為當今戲劇創(chuàng)作與演出提供經典范式。這樣本人又將視域擴大到郭沫若、曹禺等劇作家與北京人藝的互動,努力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論價值和普適性。

  關于本書的寫作,我一開始就給自己制定了兩條基本原則:1、不“注水”。本書的寫作不是博士論文的簡單的“擴充”,而是“再起爐灶”,由老舍與北京人藝的研究,轉向郭沫若、曹禺與北京人藝的研究,論文不停留在一般的描述上,所有的論證都有劇本的細讀基礎,也有關于戲劇表演過程的實證,在此基礎上梳理、比較和把握“郭、老、曹”與北京人藝之間的復雜的動態(tài)關系,厘清不同風格特點的作家與劇院互動的豐富性、復雜性及其中蘊涵的規(guī)律性,為戲劇文學與劇院劇場關系的研究提供更加全面、生動而有說服力的例證,并作出新的理解和認知。2、盡量把書當成論文來寫。在寫作時,我延續(xù)了當初博士論文寫作的風格和要求,盡可能把書當成論文來寫,不滿足于內容的拼湊和材料的堆砌,而有內在的邏輯理路和間架結構,追求寫作的層次感和遞進性,尤其是盡量使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一篇論文的規(guī)制和品質,合起來是一本書,拆解開來可以分成一篇篇論文拿出去發(fā)表。全書整理成論文發(fā)表的有17篇之多,分別發(fā)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北京社會科學》、《文藝爭鳴》、《戲劇》、《戲劇藝術》、《戲劇文學》、《藝術百家》、《四川戲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叢》、《揚子江評論》、《安徽大學學報》、《揚州大學學報》、《三峽大學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重要的中文報刊雜志上。

  為了使本書的寫作更加堅實可靠、真實可感,本人前后數次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檔案室查閱資料。每每翻開焦菊隱、于是之等人藝藝術大師那些發(fā)黃的布滿灰塵的演出日記時,我都有一種恍若隔世之感,我如饑似渴地閱讀著、記錄著,與這些大師進行超越時空的靈魂對話,那時的我,精神上特別愉悅和充實,感覺自己整個人都顯得特別高尚和偉大,所有的人世的紛擾和名利的算計全拋在腦后,這使我常想起海德格爾的一句名言:“人生充滿勞績,但我們仍然要詩意地生活在大地上”,這就是我——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所安貧樂道的詩意生活!(我時常想,選擇一個職業(yè),也就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并隨之形成一定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追求。當我決定到高校教書時,也就想好把精神上的享受和擁有看得比金錢、物質、虛榮和浮華更為重要和內在,同時構建自我的心理秩序)。但讀博回來后,本人即進入繁忙的教學工作和瑣屑的家庭事務中,學術時間被擠壓得可憐而支離破碎,再也沒有整段整段的時間來讀書,思考更是難以集中、持續(xù)與深入,就這樣時斷時續(xù)地如鳥雀筑巢一般,又花了5年的時間,這本專著才終于完成。專著寫作是艱苦、辛勞和焦灼的,但看到自己成果即將問世,那些過去的寂寞、煎熬和憂傷又算得了什么呢?連那過去痛苦的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憶。

  幸運的是,在本書寫作過程中,我以這本專著為題成功申報了2008年度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08BZW058),2009年7月該項目提前申請結項,2010年1月項目通過專家組評審鑒定,鑒定等級為:良好。

  最后,按照“后記”寫作的慣例,我要感謝所有在我成長過程中給予我?guī)椭c關愛的老師、同學(同事)和親人(恕不一一列出),沒有他們的鼓勵和支持,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此刻,我內心盈盈的是對他們的一片感激之情。感謝本書責編* *為該書出版所付出的操勞。同時,我還要特別感謝我所在的工作單位——揚州大學能同意把該書納入學!211工程·人文傳承與區(qū)域社會發(fā)展項目”并予以資助出版,使得我們在揚州這樣的地方性城市也能為破解“學術邏各斯”[1]加油出力,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和平臺參與學界對話,發(fā)出一己的聲音。

  本書的出版只是本人學術舞臺上的一個階段性“亮相”,對于我來說,今后的路還很長,我一定要加倍的努力和學習,希望這次“亮相”以后,還有更加精彩的“演出”,奉獻給關心/關注我的觀眾。

2011年2月

于揚州

  [1] 本人杜撰的一個詞,意指受現行學術體制的影響,學術研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后現代所謂的“邏各斯中心主義”現象,學術資源、成果、利益,包括學術話語權都為少數幾個中心城市所壟斷和控制。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