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全國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會議 >> 正文

王蒙: 說給青年同行

http://134apc.cn 2013年09月24日22:55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王 蒙
 青創(chuàng)會開幕,王蒙向青年作家寄語

  回想1956年,我出席了全國第一次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者會議,至今已經(jīng)過去五十七年半了。

  昔日的青年作者已經(jīng)進入耄耋之年,如果還沒有作古的話。一切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我當然羨慕今天的青年人。你們的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擁有更多的選擇,更寬闊的可能,更好的條件。

  但也有些東西并沒有改變。文學經(jīng)典的特點之一是它的耐久性!对娊(jīng)》離現(xiàn)在兩三千年,李白離現(xiàn)在一千三百多年,莎士比亞離現(xiàn)在五百多年,托爾斯泰離現(xiàn)在一百八十多年……他們的作品仍然鮮活。而有些個暢銷書,不過幾個月,然后被讀者也被歷史遺忘。

  我想說說文學上一些不會變的東西。

  一、文學本身碰到危機了嗎?

  不止一個人在那里大言忽悠地宣告紙質(zhì)書籍的式微、文學的終結(jié)、小說的衰亡。語言符號在更加直觀的多媒體與信息量極大的網(wǎng)絡面前陷入窘境了嗎?

  獲取信息的便捷化與舒適化,究竟是在發(fā)展我們的精神能力還是相反呢?聽聽“好聲音”、看看肥皂劇,果真能代替反復默誦與咀嚼、溫習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與針刺般的言語、章節(jié)與名篇巨著嗎?我們所說的信息,究竟只是一個數(shù)量的概念呢,還是具有深度與品質(zhì)的追求?視聽信息能取代學問、智慧、理念、心胸、情操與文學的全部內(nèi)涵嗎?

  不,那是不可能的。心理學家、教育學家、語言學家與生理學家都已經(jīng)判定,沒有發(fā)達的語言系統(tǒng),是不可能有深刻縝密的思想的。恰恰是語言符號,激活思維與想象能力,取得融會貫通,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精神資源,能夠發(fā)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識見解。

  只要語言文字沒有消失,只要語言與思維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沒有改變,只要語言文字與生活的密切關(guān)聯(lián)還存在,文學的重要性就不會發(fā)生變化。

  英諺云: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不能失去莎士比亞。因為莎士比亞代表的是文化,文化是存在的根基與理由,有這種文化,就有這種凝聚力,就有追求與生活方式,就有這個民族的自尊心與自愛心。

  黃鶴樓現(xiàn)在已不在原址,建筑材料也不理想,但是黃鶴樓仍然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原因在于崔灝與李白的詩。

  以為3D4D視聽節(jié)目與網(wǎng)絡音頻視頻能代替文學,那就是以白癡的聰明來取代文化與智慧。

  二、還得讀書。

  在人們?nèi)找嬉杂|屏瀏覽取代苦讀攻讀的今天,我們還有沒有深度的與認真的閱讀呢?僅僅瀏覽,是視覺與聽覺的瞬間刺激,容易停留在相對淺薄破碎的層面上。在急于求成的社會氛圍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批萬事通、萬事曉、不查核、不分辨、不概括、不回溯、無推敲斟酌、絕無任何解析能力更無創(chuàng)意的平面信息性能人了。這樣的能人有的還一身戾氣,出口成“臟”。他們的出現(xiàn),對于中華民族“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深處意氣平”的傳統(tǒng),是一個災難。

  更多的人以為你只要有手機,就能知道哪個官員出了丑,哪個名人的家庭成員犯了事,還有哪樣食品吃死了人。當然也知道了哪個鳥叔成了世界第一的舞蹈明星,還有哪個五歲的孩子出版了他或她的第一本詩集。

  甚至越來越多的人沒有認真讀過、只不過是看了一眼視聽節(jié)目,覺得一般乃至乏味,便大大敗壞了對于經(jīng)典作品的觀感與胃口。

  而我自己呢,不能忘記九歲時候到“民眾教育館”借閱雨果《悲慘世界》的情景:我沉浸在以德報怨的主教對冉阿讓的靈魂沖擊里,我相信著,人們本來應該有多么好,而我們硬是把自己做壞了。

  不能忘記十來歲時我對于《大學》《孝經(jīng)》《唐詩三百首》《蘇辛詞》等的狂熱閱讀與高聲朗讀背誦,那也是一種體驗:人可以變得更雅訓,道理可以變成人格,規(guī)范可以變成尊嚴與驕傲。

  不能忘記十一二歲時從地下黨員那里借來的華崗著《社會發(fā)展史綱》、艾思奇著《大眾哲學》、新知書店的社會科學叢書如杜民著《論社會主義革命》、黃炎培的《延安歸來》與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那是盜來的火種,那是真理之樹上的禁果,那是吹開霧霾的強風,讀了這些書,像是吃飽添了力氣,像是沖浪登上了波峰。

  不能忘記十八九歲時候?qū)τ谥型馕膶W經(jīng)典的沉潛:魯迅使我嚴峻,巴金使我燃燒,托爾斯泰使我贊美,巴爾扎克使我警悚,歌德使我敬佩,契訶夫使我溫柔憂郁,法捷耶夫使我敬仰感嘆……

  而在艱難的時刻,是狄更斯陪伴了我,使我知道人必須經(jīng)受風雨雷電、驚濤駭浪。

  讀書使我充實,閱讀使我開闊,閱讀使我成長,閱讀使我聰明而且堅強,閱讀使我絕處逢生,閱讀使我在困惑中保持快樂地前進。

  干脆說,離開了閱讀,只有瀏覽與便捷舒適的掃瞄,以微博代替書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傳播技巧代替真才實學,以吹噓表演代替講解探討,將會逐漸造成精神懶惰,使人們慣于平面地、膚淺地接受數(shù)量巨大、品質(zhì)低下、包含了大量垃圾贗品毒素的所謂信息,喪失研讀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與勇氣,以至連掂量追究的習慣也不見了,苦思冥想的能力與樂趣也沒有了,連智力游戲的空間也龜縮到屏幕前的一角了。

  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強調(diào):堅持閱讀,受益無窮。在觸屏時代,不要做網(wǎng)絡的奴隸。

  第三,文學的成敗標準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不必細說,我能理解各個不同的寫作人有不同的追求:詩仙詩圣詩鬼、韓潮蘇海、婦孺能解、一把酸辛淚、高屋建瓴還是自我拷問,我都按下不表。我這里要說的是,不能把發(fā)行量、版稅收入看作唯一標準。

  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文學成就的評價,文學史的特點是看高不看低。當然我們個人常常需要經(jīng)歷一個由低向高的過程。文學史盯住的是每個時期的大家名家經(jīng)典作品,卻不會對各個時代都有的二流三流作家多加注意。不要過于重視印數(shù),不要過于相信炒作。傳播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價值。當然會有許多人以當下市場效益為最看得見的成就,我們不可能排除這樣的寫作人,他們對于發(fā)展文化產(chǎn)業(yè)與文化消費有其貢獻。但是從長遠看,從更重要的意義上看,文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朵,是一個民族的品位與素質(zhì),是一個族群的精神史,是一個民族的乃至影響世界的智慧與胸襟。我們寫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淺薄化、惡俗化、碎片化、單純搞笑、單純惡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謂作品。取法乎上,僅得其中。我們寫詩的人心目中應該有屈原、李白、杜甫、普希金,我們寫小說的人心目中應該有曹雪芹、蒲松齡、巴爾扎克與托爾斯泰,我們寫戲劇的人心目中應該有關(guān)漢卿與莎士比亞。

  第四是不要跟風。不要跟著那些似是而非的觀點跑。要盡量維護文學這一行當?shù)募冋L氣。

  過去有人動輒嘲罵當代文學,認為當代文學中沒有活的魯迅,也沒有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成了中國作家的原罪,F(xiàn)在好了,莫言賢弟也獲了諾獎,我要祝賀他。其實所有的偉大作家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克隆的,魯迅也是這樣。一切都要與時俱進。經(jīng)典作家經(jīng)典作品不是當世注定的,不是被任命的,也不是銷售排行榜哪怕是獲獎名單所能全部反映出來的。要沉得住氣,靜得下心,什么事都有一個過程。魯迅說,幼稚并不可怕,不腐敗就好。

  寫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我很欣賞網(wǎng)上的一句話:凡是把自己沒有寫出好作品的原因歸咎于環(huán)境的人,即使把他遷移到日內(nèi)瓦湖邊的別墅里,他照樣、我說的是他更加、嘛東西也寫不出來。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人云亦云的胡說八道,我希望我們的青年同行珍重自己的頭腦,不跟著起哄。

  一句話,除了潛心寫作,干咱們這一行的人沒有別的法門。

  寫吧,各位青年同行,王蒙老矣,我還要與你們在文學的勞作上,在作品的質(zhì)與量上,展開友好比賽!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guān)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shù)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