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美術 >> 美術動態(tài) >> 人物 >> 正文

封巖談當代攝影藝術

http://134apc.cn 2013年09月30日09:55 來源:搜狐藝術

  封巖, 1963年出生于西安。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旅居紐約多年,現(xiàn)居北京。個展:2005年“秩序”系列攝影作品于北京世紀翰墨畫廊展出;2006年“山石”系列攝影個展于北京四合苑畫廊798項目空間展出。2007年“權利”系列攝影個展于北京四合苑畫廊展出。聯(lián)展:2005年“新·無界”當代藝術展,零工場“不確定性表達”,TS1當代藝術中心“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當代藝術展;2006年平遙首屆“5x7”照相雙年展,2006上海 ART SCENE當代攝影展。2007年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2007年廣州國際攝影雙年展。2007年第三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2008年連州國際攝影節(jié)“回放”三年展。2009年pax project space(帕克斯藝術項目空間)當代藝術展。

  搜狐藝術:做為國內(nèi)知名的當代攝影藝術家,能告訴我們,什么是當代攝影?

  封巖:“當代攝影藝術家基本上采取一種反報道的創(chuàng)作立場,他們放慢拍攝節(jié)奏、避開火爆時刻,并在決定性瞬間過了之后才抵達現(xiàn)場。除了放棄35mm小型相機回歸19世紀中葉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畫幅相機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攝影家試圖以一種設想周全的、沉思的態(tài)度刻畫世界! 這是著有專書的Charlette Cotton女士的解釋。

  對我來說,我認為當代攝影除了擺脫 “紀實”的功能,在另外一層意義上,就是以一種反攝影的形式去模糊與其它藝術之間的界限,比如去與繪畫模糊、去與雕塑模糊,更加強調(diào)的是藝術家的觀念, 甚至都不需要經(jīng)過藝術家的拍攝而完成作品,借由挪用他人沒有意義的圖像,通過藝術家選擇的尺寸表現(xiàn)出來,去限定觀者與作品距離,使作品獲得重新的影像意義,這是我認為的當代攝影作品。

  搜狐藝術:每個人都有相機,是什么區(qū)別了一個攝影師和一名攝影愛好者?

  封巖:首先,我不是一位攝影師,到不是因為藝術家和攝影師的稱呼哪個更重要。攝影師通常意味者隨時隨刻在不斷拍攝的思維中度過,而我不是。愛好者在于他們的思維中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慣性思維, 他們習慣于一種教條的所謂“有意義的審美趣味之中”,他們與藝術家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藝術家具有叛逆思維以及個人獨特的視角。愛好者淹沒于蕓蕓眾生的墨守成規(guī)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在人們的慣性思維里,鏡頭只能是對準被證明是“有意義”的,就像無數(shù)名勝風景的某一個位置,被認為是留影的最佳角度。在國內(nèi),人們對攝影藝術的理解很大一部分停留在“黑白紀實”功能,或者是相機發(fā)燒友級別的拍花拍鳥甚至航拍大片,以這類“沙龍照”的邏輯來說,攝影便局限在誰的相機好、誰旅游的地方難度大、誰守株待兔的時間多…等等的被動境界。而我,恰恰相反。我拍攝的東西要不就是在我家樓下,要不就是在工作室里。山石系列里的大石頭,是我先構思好以后才去終南山拍的!坝^念”在我的創(chuàng)作中,是首要的。對我來說,沒有明確的觀念,無法成為作品。這個概念,與西方的“當代攝影”(又稱“觀念攝影”)不謀而合。

  搜狐藝術:人們通常如何理解你的作品?

  封巖:2013年5月在北京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剛結束的“封巖當代攝影個展”我個人認為很成功,比較全面的展示了我不同時期的作品。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作為一個國際專業(yè)的攝影藝術機構,有質(zhì)量優(yōu)秀的觀眾,一些比較重要的藏家、機構、策展人和媒體也與我們建立了實質(zhì)的互動。

  我的作品,在現(xiàn)在來說,讓人們接受,變得比較不是那么困難。我2005年第一個個展《秩序》系列在翰墨畫廊展出的時候,有人形容我的作品像“廢片”,像是一盒膠卷里被淘汰不要的,所謂“沒有意義”的圖像,我將這樣的評價視為“好評”。當時能讀懂我作品的人不算多,甚至一些藝術界的專業(yè)人士也會把我誤讀為僅是一種“審美情趣”。一直到今天,聽說仍然有大部分中國攝影協(xié)會那類的成員提起我來就很詬病。艾未未當時看了我的作品小樣后,沒有任何前提的為我寫了一篇文章題為“言之無物”,他理解到我的創(chuàng)作理念——就是明確的打破人們對攝影的慣性思維。當然這也是“攝影”跨入到“當代藝術”領域中很重要的一個理解過程。打破自身的媒介局限性。

  搜狐藝術: 你過去是電影學院電影攝影的,并且你有七年時間專注于小說創(chuàng)作。為什么會進入當代藝術的攝影這一塊?能否簡單談一下你的創(chuàng)作歷程?

  封巖:我畢業(yè)于電影學院,熱愛電影,對電影仍然有所向往,但我和影視圈一直都保持有距離。在學校的時候我?guī)缀跻槐緯紱]讀過,對技術也缺乏興趣,唯一就是看了很多電影。后來我去美國在紐約住在東村的5街,離電影文獻館很近,幾乎每天都去看各國各個年代的電影。我判斷一部電影好壞的標準,取決于它是否具備獨特節(jié)奏,比如法斯賓德、梅爾維爾、薩耶雷還有胡金銓等等,都具備獨特的節(jié)奏。其中,胡金銓不僅開創(chuàng)了武俠片,還形成了自己的美學觀。他是我目前認為最好的華人導演,他的作品語言也啟發(fā)了我的山石系列。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展覽中,有一塊很大的山石作品是我在終南山拍的。我小時候老去那兒玩,終南山有中國最多的隱士聚集,也是道教圣地,那兒有種不一樣的氣場,像是胡金銓電影里邊那種氣象萬千的感覺。

  2001年我從美國回來后,一直在寫。我大概有七年在創(chuàng)作小說。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回國后我在農(nóng)展館后面的農(nóng)業(yè)部宿舍生活了很多年,那里特別幽靜,全是蘇式建筑,還有湖泊和茂密的樹林。我很享受那段過程。因為寫作需要專注力,思緒要敏捷 、用詞要準確,這也對我后來攝影創(chuàng)作起到了影響。我作品的名字通常就是一個名詞,非常簡單,比如黑皮椅或者木箱子,或者是車輪或者叫警察。就要它叫最直接的名字,不要帶任何形容的附加色彩,我的小說也是如此,很克制。理性。像生活的流水賬、賬單。

  2004年結束兩部長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精疲力盡,需要換一種表達方式,延續(xù)我的小說創(chuàng)作,唯有攝影是我能立即拿起并延續(xù)的利器。我認為攝影對我來說,是必然,也是我小說的延續(xù),比如“紀念碑”的視覺畫面其實最早起源于我的文字作品"座椅反彈的聲響"。

  搜狐藝術: 你的作品中有很多中國元素,同時又帶有很強烈的西方觀念?是否與你的成長與生活背景有關?

  封巖:我父親對于藝術濃厚的雅興以及我成長的環(huán)境背景——十三朝古都西安,以及成年后包括在美國的生活經(jīng)歷和所見所聞。不過總體來說,還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構建了我的價值觀。它帶給了我一種時間與空間并行的感覺,就好比在敘事中,在同一時空里穿插不同的事件。我最近的攝影創(chuàng)作就是三個系列同時展開的,彩色的《迷幻竹子》、《紀念碑》和《山石》系列。然而,它們在形式上各有差別,有彩色的、抽象的,有極簡的、也有具象的。另外,我個人也一直偏愛中國畫中的工筆畫,我認為工筆畫是一種冷靜中帶有觀點的描繪, 我兒時與之習畫的老師康師堯先生是一位很有學識修養(yǎng),身上無一絲浮躁之氣的現(xiàn)代文人畫家。我家的臥室仍放著康師堯的一幅工筆竹鳥畫,每晚看著它能帶給我一種身心安寧的靜氣。我的山石系列之松、竹、石,可以說是對父輩們的回敬。當然是以一種我個人身處時代的方式。

  搜狐藝術:你的紀念碑系列作品很受收藏家及評論界青睞。你是如何發(fā)展出僅拍一個物品的風格?又是什么決定你作品的尺寸?

  封巖: “紀念碑”系列從構思到完成以及展出,是我作品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個系列。我第一次在農(nóng)業(yè)展覽館閑逛散步,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看起來似乎已被遺忘的公共座椅(作品中的“黑皮椅”),老管理員說了一句話:“從文化大革命至今,有多少萬人座過它!苯o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經(jīng)過了很多年, 萌發(fā)了我把它以及其它物品(基本都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公共物件)拍攝為肖像的想法。拍攝其中檔案柜我采取的是拍攝嫌疑人的方式,正、側、半側、背面。藝評者王靜這樣寫:“封巖在一個名為《紀念碑》的有關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公共物 件的作品系列中,用攝影的技術手段以及具有現(xiàn)實主義意味的平 實的攝影方式,表達了一個關于公共歷史與個人記憶的互文主題!

  我的創(chuàng)作一直表達對理性、內(nèi)在均衡感的興趣, 從不喜歡即興的創(chuàng)作。有人說我的東西很德國,甚至問我這個系列是否受到德國貝歇爾夫婦(Bernd & Hilla Becher)的影響。我想,德國包浩斯的設計對我有影響,但我知道貝歇夫婦的作品很晚,談不到影響。不過我喜歡他們在杜塞爾多夫創(chuàng)立的當代攝影學派。去年我在藝術北京有個個展,貝歇夫人在德國文化中心主任陪同下看到我的個展后,說是此次看到的最好的作品,很喜歡。當時展出的有紀念碑系列和山石以及迷幻的竹子系列。

  我有一臺很好的投影機,是我做作品時非常重要的工具。每件最終可能決定成為作品的影像,我都會透過投影機呈現(xiàn)在工作室一面空白的大墻上,然后開始不厭其煩的調(diào)整作品投影出來的長、寬、比例,這時我會放幾本厚厚的畫冊有備在側,供墊高機器用。然后要到連外框的厚度、寬度伴隨色彩、材質(zhì)都有了一定的概念,最終才能決定作品的尺幅,也可以說是每件作品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唯一尺幅。差之未毫,錯之千里,是我這么不厭其煩背后的獨白。

  另外,作品裝裱的框子都是我自己去到廠里定的,厚薄粗細都是親自掌控。有些藝術家不在意這個東西派助手去,我必須自己盯。我覺得這樣作品才具有整體性、物質(zhì)性和力量感。包括我的相機, 我只用標準的固定鏡頭怕攝 。固定鏡頭對人會有限制和要求,要很準確,如果不是實在必要,我的作品基本不做第二次剪裁,所以取景必須準確。

  我相信,精確的尺寸,賦予了攝影“當代"的意義;作品的尺幅大小除了表達出個別作品的獨特語言,同時限制了觀者的距離。觀者在什么距離下觀看這幅尺寸的作品,形成了作品的意義,決定了攝影的藝術形式。

  搜狐藝術:你作品中“迷幻的竹子”系列是攝影嗎?還是電腦做的?看起來很抽象。

  封巖:許多人說我的攝影作品像畫,我想是因為畫面像是經(jīng)過畫者安排布局的。我越來越喜歡通過攝影來表達心中對設計不變的喜好。從21歲開始,我在西安曾經(jīng)留日學習設計的老師黨晟教給我關于設計的基本理念,使我認識到設計中透過理性的安排所產(chǎn)生的力量。在《秩序》系列中,我表達的是存在于日常事物中那種神圣的、井然有序的秩序。07年的《權利》系列,關注的東西更加細節(jié)、符號化,然后產(chǎn)生了“四面旗”那件極簡甚至抽象化了的作品。

  《迷幻的竹子》是全然的抽象,許多人誤以為抽象的只剩美麗的色彩是電腦的效果。其實不是,不過,那不重要。一直以來我的作品,都產(chǎn)生于我的日常生活經(jīng)驗。日常的某些事物反復在我的思考中出現(xiàn)、確定、停滯、消失、恢復然后再確定,然后形成作品的基因,最后它們在我腦海中轉化成一種近似于永恒的經(jīng)典場面。

  在繪畫中,我喜歡抽象畫!懊曰玫闹褡印弊屛沂褂昧顺橄蟮恼Z言,這與我嚴謹?shù)膭?chuàng)作風格看似矛盾。從某個層面說,我其實十分信任人類思維中直覺的部分。一位數(shù)學家或者是哲學家說過一句話:“直覺是意識本能的反應,與語言和邏輯思維的結果不同,更具高效和準確性!蔽业奈锲肥詹丶笆褂脨酆,以及作品“紀念碑”系列表現(xiàn)出的,或許是非常具物質(zhì)傾向的一面,但對我而言,物質(zhì)的存在固然是個奇跡,但仍不足以證明萬物存有的神奇,所以,我嘗試將肉眼所看不見的抽象經(jīng)驗,透過某種轉化,具體呈現(xiàn)出來!懊曰玫闹褡印本褪沁@樣產(chǎn)生的。那是在2007年夏天,我在美國等待大女兒的降生前幾天,在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看到"愛的夏季:迷幻時期的藝術" 。展覽內(nèi)容包含1960~70年代“被擊垮的一代”相關藝術。這個展覽里面大量出現(xiàn)的霓虹燈色彩,勾起了我對城市夜晚那種縹緲冷艷的色彩的喜愛。色彩的欺騙性,使得原本的事物變得迷離、詭異、虛幻。色彩讓我產(chǎn)生對周遭環(huán)境的不確定感。一種距離。

  中國傳統(tǒng)的或當代生活中的視覺影像,與西方的極簡主義,在我的作品里,很多時候是我表達概念的表里?赡芪沂沁@樣融合自己的。

  其實這幾年我還拍了許多抽象的東西,就是尚未達到合適的狀態(tài)去整理出來。

  搜狐藝術: 當代攝影作品的市場或收藏情況如何?

  封巖:當代攝影藝術在西方,是以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被廣泛收藏、重視。從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以及英國倫敦的泰特博物館甚至紐約的大都會美術館,這幾個西方最重要的博物館展覽以及系統(tǒng)收藏的當代攝影可以說明它的重要性。在中國,還遠遠未達到這個層面,這其中有許多因素,如:美術館沒有當代藝術的公共收藏,大部分收藏者還停留在具像油畫形式的趣味中。在我個人認為,中國好的當代攝影與西方當代攝影是在一個層面上的,其它媒介不可能與西方當代藝術在一個層面上。這與東西方的美術史有關。我算幸運,能以職業(yè)藝術家維生。作品也被西方重要的美術館、機構以及收藏家收藏。而且,在金融危機之后也開始被亞洲及中國的收藏家認可收藏。

  搜狐藝術:你用什么器材做作品?

  封巖:我通常習慣于用固定的標準鏡頭拍攝作品。它的限制感正是我所需要的。它嚴格要求拍攝者和被拍攝者之間的距離,成為作品存在的唯一理由。距離決定了作品,也決定了觀者觀看的角度以及觀者和作品間的距離。我也習慣用120的6x9相機拍攝,這可能于我學習電影的教育經(jīng)歷有關,它的比例更接近于電影的比例。我對器材不發(fā)燒,幾乎都在用這臺二手的富士6X9相機。所有器材機器都最終取決于人來使用支配,決定因素在于每個人。所以好的作品與器材的價格無關。順手實用就行,不用迷戀器材。

  搜狐藝術:有人曾預言:“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蹦阌X得是這樣嗎?

  封巖:因為文字以及圖片信息的泛濫,我想全世界各種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人都需要提高自身的讀圖能力。圖片與文字有不同的暗示及欺騙性,在大腦中觸及的也是不同的神經(jīng)區(qū)域。 目前, 人們對于文字有基本可以掌握的符碼,不論是哪一國語言,而圖片沒有,但不表示未來永遠不會有。我想,對于圖像理解或者詮釋能力超前的人,有點像是掌握了一門重要并且先進的程式語言。

 

網(wǎng)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wǎng)上學術論壇

網(wǎng)上期刊社

博 客

網(wǎng)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