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胭脂》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詩意品格

http://134apc.cn 2013年06月07日07:23 陳定家

  《毒胭脂》給我的總體印象可以概括為三點:一是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守正”意識;二是有濃郁的“詩情畫意”品格;三是有入時的“網絡媒介”特征。

  第一,在題材選擇和手法運用上,體現了作者鮮明的“創(chuàng)新守正”意識。在“寫什么”的問題上可以說頗具匠心。作者設置時代背景,放棄了“由清到明”“追唐溯漢”的路子,而把故事背景定位于民國,我覺得這是明智的選擇。其次,在寫作手法上,作者成功地拓展了“丑小鴨模式”。譬如說,主人公顏驚黛未出場時就被說成是“丑如夜叉,鬼面嚇人”,初出場時滿臉雀斑,羞于見人,她的胭脂鋪子甚至“從不開門”。但恰恰是這樣一個丑女,敷了紫羅剎(毒胭脂)后“容顏脫胎換骨,成了絕世佳人”。這種“先抑后揚”的手法,在主體結構和細節(jié)設計上都得到了嫻熟的應用。例如,顏驚黛欽慕燕又良,不惜“以身試毒”,不惜生死相許,但在誤會燕又良叛國投敵時卻是必欲除之而后快。作者將人物的美與丑、愛與恨、生與死、家國情懷和個人得失等都進行了戲劇化處理,給小說的矛盾沖突賦予了豐富的人生哲理。此外,在審美價值取向上,作品能讓人始終感受到“正能量”的在場,昂揚向上的敘事格調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能夠較好地統(tǒng)一在一部網絡小說中,這一點值得稱道。

  第二,濃郁的詩意品格和多彩的畫面感是小說的又一個鮮明特征。作品具有明顯的“以詩運事”特點。讀《毒胭脂》會讓人想起《紅樓夢》,盡管二者顯然不能相提并論,但《毒胭脂》里濃郁的詩情畫意,不難讓人看出《紅樓夢》等經典作品對作者的影響。首先,小說每章的題目大多是唐宋詩詞的改寫句,如第二十三章“還君雙淚垂”,顯然源自張籍《節(jié)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有些標題則直接挪用古人名句,如“興廢由人事”、“山青花欲燃”等,這些點睛之筆為小說營造了一種濃郁的詩意氛圍。至于作品正文對古詩詞的引用、化用、仿造和互文性改造更是隨處可見。此外,小說中的人名物名都有多重象征意義和詩意特征,情節(jié)設置也體現出強烈的畫面感和詩意追求。整部小說隨便挑一段讀起來,都能讓人感受到詩情畫意的存在。在這一點上,《毒胭脂》與某些“口水體”網絡小說判然有別。可以說,小說語言的詩歌韻味和唯美主義的場景描繪是《毒胭脂》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第三,是與時俱進的網絡媒介特征。我們知道,可供影視改編及其產業(yè)化開發(fā)是當下網絡文學的重要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細心的讀者一定會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小說在題材選擇、情節(jié)設計、對話描寫等方面,《毒胭脂》幾乎可以說是為電視劇量身打造的,尤其是在都市場景描寫、人物衣著設計、胭脂顏色調配等方面,作者繪聲繪色的描寫有如電影、電視劇的腳本,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影視作品那種張弛有度的視聽效果。

  《毒胭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tǒng)小說那種故事情節(jié)的線性化特征。網上閱讀隨意性更大,譬如說先讀開頭、結尾,了解大概情節(jié)和故事結局,中間穿插有關日寇、黑幫、軍火、漢奸、內奸、夜總會等形形色色的故事,其先后次序、原因結果似乎并不重要,這個特點極為適合屏幕閱讀和手機閱讀。

  或許作者有意要打破傳統(tǒng)寫法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但“超越常規(guī)”往往也會給作品帶來新的問題。譬如小說在語言、修辭、邏輯方面似乎有意拋棄傳統(tǒng)書寫的一些常規(guī),在電腦、手機上讀這些或許是優(yōu)點,但書面閱讀就是另一回事了。小說的不足之處與此不無關系,這也可以從上面三個方面來說,一是創(chuàng)新的限度,二是詩意的誤區(qū),三是媒介的缺陷。

  先說創(chuàng)新。任何創(chuàng)新都有自己的界限。小說在涉及黑幫、軍火、夜總會、諜戰(zhàn)等多重影視作品看重的元素時,顯得有些雜亂,明顯有違“少則得、多則惑”的訓誡。雖然“核心趣味”明晰,卻也難免給人以“類型雜糅”的印象。

  再說詩意。小說里詩意追求也是有誤區(qū)的。譬如在情節(jié)設置上,有些地方為了詩意的浪漫而違背了生活真實的邏輯。萊辛說,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當美和真發(fā)生矛盾時,真應該為美讓路。但狄德羅說過,“任何東西敵不過真實!笨梢,為了追求藝術美打破常規(guī)無可厚非,但是為了美而違反了真實原則,畢竟還是一種缺憾。

  關于媒介,網絡閱讀與書面閱讀有很多差異。網絡閱讀以信息獲取為要,文字疏漏、失誤通常會被忽略,但書面讀者往往會“吹毛求疵”,即便只是一個標點符號的錯誤往往也會影響閱讀者的情緒。譬如“紅藍花煮得濃漿后,便用了白紗布過濾了黃色,留下的便是重絳!边@是一個原本沒有詩意作者卻力圖賦予其詩意的句子。一句話里包含了五種顏色——“紅”、“藍”、“白”、“黃”、“絳”。網絡讀者通常不會仔細琢磨這類句子的正誤和作者追求詩意的真實用心。但手捧書卷的讀者一眼就能發(fā)現黃色后面省略了不該省略的東西,因為顏色是紗布所無法過濾的。類似的問題,如作者對“冰蠶”、“渥丹”等的解釋顯然來自網絡。這些例子再次告誡我們,網上資料往往并不可靠。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