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浮躁中尋覓安靜與升華——港澳散文詩散論
來源:湖州晚報  | 蔣登科  2016年06月30日15:01
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香港、澳門具有特殊的地位。港澳文學一直是在和大陸文學處于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下發(fā)展的。有人曾說香港、澳門是文化沙漠,我以為這種說法太過武斷。事實上,香港、澳門因其特殊身份和地位,在和大陸文學界交流的同時,一直和國外的文化、文學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也聚集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家,只是由于我們對其了解太少才做出了有些偏頗的判斷。在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之后,兩地的文學更是以其特殊的方式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關于臺港地區(qū)的散文詩,我并不陌生。早在2002年出版的《散文詩文體論》一書中,我就以一個專章三節(jié)的篇幅討論了臺港散文詩創(chuàng)作,包括“當代臺港散文詩的文化境遇”、“臺港散文詩的藝術主題”、“臺港散文詩的現(xiàn)代色彩”,只是由于資料原因,沒有涉及澳門的散文詩。通過考察,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總起來看,臺港散文詩基本上遵循了散文詩的文體規(guī)律,既善于繼承民族傳統(tǒng)中的優(yōu)秀藝術因素,也敢于大膽借鑒西方藝術經(jīng)驗。同臺港的抒情詩一樣,臺港散文詩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重要構成部分。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散文詩在臺港詩界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沒有出現(xiàn)特別有成就的散文詩大家,就已有的創(chuàng)作來看,不少散文詩還顯得比較粗糙和膚淺,對既有的藝術主題的看重遠勝于對散文詩深度的開拓,這些都是需要在進一步的探索中予以調整和強化的。 ”現(xiàn)在看來,這些看法已經(jīng)有些過時,因為散文詩的新人新作不斷出現(xiàn),港澳散文詩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感謝簫風兄的信任,命我針對“中國散文詩巡展·港澳篇”來談談港澳散文詩創(chuàng)作,使我有機會重新走進港澳散文詩的世界。

港澳散文詩在過去并沒有成為一種很受重視的文體,也很少專門從事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1997年和1999年,香港、澳門先后回歸祖國。港澳地區(qū)的詩人與大陸文學界的交往更加密切,散文詩的發(fā)展也隨之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現(xiàn)象。

1997年6月,香港散文詩學會成立,夏馬擔任會長,孫重貴等擔任副會長,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以推動散文詩發(fā)展為主要目的的文學社團,在團結詩人、促進創(chuàng)作等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7、1998年,香港散文詩學會連續(xù)推出兩部《香港散文詩選》,收錄夏馬、陶然、張詩劍、談耘、傅天虹、天涯、巴桐、王彤、林子、春華、麗雙、鐘子美等近百位詩人的300余章作品,著名散文詩人柯藍撰寫了序言。 2002-2004年,香港散文詩學會策劃出版了兩套《香港散文詩叢書》,收錄了孫重貴的《東方之珠》、天涯的《但愿人長久》、張詩劍的《生命之歌》、夏馬的《相約在城門河畔》、華而實的《香港情懷》、文榕的《花語》、春華的《淺水灣的濤聲》、陶然的《生命的流程》、蔡麗雙的《春風》、鐘子美的《致聰明人》、秀實的《秋扇》、談耘的《香港故事》、海若的《情繞心間》等13部個人散文詩集,大體展示了當時香港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實績和作家陣容。

香港散文詩界與大陸詩界出版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 2004年,蔡麗雙散文詩集《劍氣書聲》《白云心語》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是香港作家首次在大陸出版?zhèn)€人散文詩集。其后,夏馬、張詩劍、孫重貴、文榕等詩人不斷在大陸報刊發(fā)表散文詩作品,受到讀者關注,還有一些詩人的作品在內地散文詩大獎賽中獲獎或入選“年度散文詩”等選本。 2006年10月,中外散文詩學會成立大會及第一屆理事會在成都雙流縣毛家灣舉行,海夢、張詩劍、夏馬當選為主席。這個學會是在香港注冊的,促成了香港與大陸散文詩界的一次大匯合,體現(xiàn)了大陸和香港詩人的通力協(xié)作。

在推動創(chuàng)作、促進交流的同時,香港散文詩界也非常注重陣地建設。香港散文詩學會2001年創(chuàng)辦的《香港散文詩》季刊(其前身為《香港散文詩報》),起到了團結隊伍、促進創(chuàng)作、培養(yǎng)新人的作用。它不僅刊登香港本地詩人的作品,也刊登大陸及東南亞各國的散文詩作品,是中國大陸以外影響最廣泛的一家散文詩刊物。此外,張詩劍擔任總編輯的《香港文學報》、蔡麗雙擔任總編輯的《香港文藝報》、孫重貴擔任總編輯的《世界華文詩報》、文榕擔任主編的《橄欖葉詩報》等,也以大量篇幅刊載散文詩作品及評論。香港散文詩學會還注重散文詩發(fā)展史料的收集整理,組織編寫了規(guī)模宏大的《中外華文散文詩作家大辭典》(2007年初版,2010年修訂再版),共收入684位中國內地、港澳臺和海外華人散文詩作家的簡介及代表作,這是散文詩發(fā)展史上的一項大工程。

在散文詩理論研究方面,香港散文詩界也付出了努力。2000年底,香港散文詩學會在九龍召開“香港散文詩研討會”,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及香港的35位詩人、學者參與會議,會后匯編出版了《香港散文詩研討會論文集》。這些論文是研究中國散文詩尤其是港臺散文詩的珍貴文獻。

相比于港臺,澳門的散文詩作家和散文詩活動相對較少。但不能說澳門沒有散文詩。事實上,鄭煒明、高戈、陶里、姚風、葦鳴、賀綾聲、袁紹珊等大批詩人都有散文詩作品問世?!鞍拈T文學”、“澳門詩歌”等概念也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可,我們期待人們對“澳門散文詩”這一概念的界定和闡釋。

下面,我試圖通過對這次巡展入選詩人的作品作一簡單解讀,進一步了解當下港澳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隊伍及其藝術追求。

夏馬是位資深詩人,他的作品也許不新奇,甚至還沿用了幾十年前的書寫方式,但他對香港歷史、文化以及香港和中華文化的關聯(lián)進行了深入思考。他是懂得歷史的詩人,香港的一草一木都能夠勾起他的深沉感悟。在《不屈的山》中,詩人說:“應該去讀一讀大嶼山,讀一讀大嶼山的東涌谷。讀一讀東涌谷中的古城寨,碑石斑駁,亂草萋萋之中,有一尊銹跡斑斑的古炮,至今仍昂首挺立,指向藍天大海。為這古老的山,鑄就了不屈不撓的山魂。 ”他對靈魂非??粗?,一個民族、一個人都是需要靈魂的,因此他呼吁“都來讀一讀這山吧,在這風云漫卷的時日。 ”通過這些樸實而真誠的文字,我們讀到了詩人的情懷與胸懷。

朱祖仁帶給我們的是一道異域風景。詩歌的寫法很多,可以用熟悉的方式寫陌生,也可以用陌生的方式寫熟悉,二者都可以出現(xiàn)好詩。朱先生對兩種方式都有所嘗試。他在《火烈鳥》中勾畫了一幅異域風情畫。它們的奔波、互助、悠閑都顯得那么協(xié)調、紳士,這或許就是詩人試圖提供給人類的啟示。而《迷惘的心靈》寫的是幾乎所有人都熟悉的一場空難,許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作品沒有以廉價的眼淚去展示悲哀,而是以期待、尋找的線索,抒寫了人們對失蹤者的尋覓與期待,體現(xiàn)出一種悲憫情懷,也體現(xiàn)了對生命的尊重。

鐘子美的詩和散文詩都追求表達的精致和意境的建構,又常常于作品中表達他的人生感悟和追求?!睹倒鍒@的黃昏》細致地抒寫了水浮蓮,詩人感慨:“他們生命的底蘊就是浪浮,以浪浮開始,以浪浮結束。這一川宏偉的漂流,是綠色軍團的潰散,也是綠色軍團的重整再出發(fā)。 ”如果說這還只是體現(xiàn)在淺表的層面,那么詩人由此想到的人類的命運,則將作品的意境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這一川水浮蓮,不正是人類移民史的縮影嗎?為了生存,為了追求,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他們的遷移和行進。 ”詩人感悟到了人類流浪的命運以及艱難,更獲得了一種超越的力量:“在岸上以目光追隨水浮蓮流動的我,其實也是流動的一份子。 ”“我讀懂了歷史和人生永不休止的真諦——生命永不言敗的真諦。 ”永不言敗,這是詩人從一池水浮蓮身上發(fā)現(xiàn)的啟迪。

詩人孫重貴、招小波、秀實、文榕、向云、恒虹、吳燕青、周瀚、芷諾等都是香港散文詩界的實力詩人或者潛力詩人,他們關注世界的角度不同,在藝術上的取向不同,但正是這種多元化的追求,構成了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豐富。孫重貴關注歷史、文化,試圖從中獲得反思或者啟示,體現(xiàn)出詩人對傳統(tǒng)散失的迷茫和弘揚傳統(tǒng)的渴望,并由此揭示了詩人對人性之真的思考。招小波善于抓住一些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生命的隕落等等抒寫自己的人生思考,通過一些細節(jié)性的描寫,于淡然之中顯示出一種尖銳,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于正義、公平等話題的關注和思考。秀實的散文詩一直寫得比較精致,常常透過一些意象、場景抒寫內在的細膩感受,他通過朋友、夜晚甚至螻蟻這些看似平常的物象,抒寫詩人對于人生、世界的體驗,體現(xiàn)出一種見微知著的詩美效果。文榕以女性的細膩,與自然對話,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借助優(yōu)美的文字,抒寫詩人對愛、美、安靜這樣一些人生境界的品味,值得我們反復品讀?!懊總€故鄉(xiāng)都隱約著一坐青山,每坐青山都籠罩蒙蒙細雨,每絲細雨都漾著微甜,彷如我夢想的夙念,自始至終,都是淡淡青山后隱去的顏容。 ”這樣的詩句在她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向云的作品有一種純潔的向往,無論是雪域高原的尋覓,還是對鼓浪嶼的贊美,都體現(xiàn)出詩人內心的干凈。恒虹的作品帶有故事性,通過和母親一起體驗太陽之美的經(jīng)歷抒寫了自我成長:“是的,我應該擺脫母親那溫暖而蒼弱的雙手的攙扶,獨自去追尋那太陽升起的地方。 ”吳燕青寫的是人物,而且是兩個身份相差很大的人物,但詩人能夠抓住細節(jié),抒寫自己對尊嚴、愛的思考,體現(xiàn)了詩人對于人生向度的思考。周瀚的作品寫的詩人性,“疲憊的旅人”可能是某一個人,也可能是任何一個人,寫出了人生的奔波勞碌以及沒有停歇的命運。這,或許就是現(xiàn)代生活,就是真實的人性。我們是否可以從中看到魯迅《過客》的影子?芷諾擅長短章,其作品往往抓住個人內心的點滴感覺敷衍而成,細膩而別致?!扒逍训鼗杷币活惖谋磉_體現(xiàn)了詩人對詩歌語言的獨特感悟,而“河水從你的肉身倒流至鬧市中我的眼眶,為今夜的樂曲增添一點色彩”,則將濃濃的思念蘊含在精致的字句之間。

在入選詩人中,澳門詩人只占了兩席,但他們的作品卻各具特色,值得我們關注。賀綾聲的作品具有明顯的后現(xiàn)代特色,《網(wǎng)戀》通過對現(xiàn)代技術中的一些機器語言的解讀,抒寫了對數(shù)字化時代的愛、美等話題的思考,揭開了數(shù)字化時代的一些神話的秘密;《醉駕》寫的是一種非常狀態(tài)或者超常狀態(tài),抒寫了詩人對于生與死的思考;《失聯(lián)》則利用一種看似無聊的狀態(tài),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暗示了人性的冷落。袁紹珊以詩的方式抒寫對北京、臺北、澳門三地的體驗,用情感的脈絡將中國的兩岸三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我們體會到了同源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衍生。在詩人筆下,北京是溫暖而有激情的;在臺北,詩人通過自我想象和對現(xiàn)實場景的打量,獲得了關于幸福的獨特思考;而對澳門,詩人真切地感受了它的變化,但這種變化究竟是進步還是后退,詩人并沒有完全的把握,于是體現(xiàn)出一種茫然的心態(tài)。從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澳門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是很有特色、很有潛力的。我們期待更多的詩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

總體來說,作為中國散文詩發(fā)展中的重要板塊,通過老中青不同年齡詩人的共同努力,港澳散文詩創(chuàng)作以其開闊的視野、多元的文化、多樣的筆法,為散文詩的百花園奉獻了不少精彩作品,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但是,港澳散文詩界在理論研究上還顯得相對薄弱,不少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依然延續(xù)著既有的路子,在文本上呈現(xiàn)出敘述加抒情的套路,在文體探索、藝術創(chuàng)新、題材開拓等方面還顯得動力不足,這有待于詩人們在進一步的交流碰撞之中,強化散文詩的獨創(chuàng)意識和超越意識,為散文詩的發(fā)展奉獻更多的精品,提供更多的詩學啟示。

2016年6月12-17日,于重慶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