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宮廷御硯松花石
來源:吉林日報 | 沈景春   2016年07月08日12:50

 

 

文玩界有一句老話叫做:文器一件,佳話千年。而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硯”,其佳話之綿長又豈是時間的長度所能承載?伴隨著一本本《硯譜》的流傳,歐陽修、蘇東坡、米芾、紀(jì)曉嵐、高鳳翰等等歷史文化大家的風(fēng)姿,就像硯池中永遠(yuǎn)的文化倒影,至今令深愛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們心旌搖蕩。

古往今來,在由《硯譜》和藏品構(gòu)筑而成的硯文化史冊中,《西清研譜》可謂級別最高,種類最全。因為它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四庫全書》之一,部分硯面上至今留有康雍乾三朝帝王的銘文手澤,這是歷代文人硯所不可企及的,尤其是載于附錄之首的六方松花石宮廷御硯更是大清王朝盛世的見證,是一件可以直接感知盛世帝王內(nèi)政外交,治理天下乃至情感波瀾的文房圣物,帶有歷史真實的體溫。因此,自康熙大帝始便被稱為“大清國寶”確屬實至名歸。

關(guān)于松花石宮廷御硯的起源,最早的記載來自康熙皇帝親撰的《松花石制硯說》:“盛京之東,砥石山麓,有石壘壘,質(zhì)堅而溫,色綠而瑩,文理燦然,握之則潤液欲滴,有取作礪具者。朕見之,以為此良硯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圓,悉準(zhǔn)古式,制硯若干方,磨隃糜試之,遠(yuǎn)勝綠端,即舊坑諸名產(chǎn)亦弗能出其右。爰裝以錦匣,臚之棐幾,俾日親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顧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盡見收于世,若此石終埋沒于荒煙蔓草而不一遇,豈不大可惜哉。朕御極以來,恒念山林藪澤必有隱伏沉淪之士,屢詔征求,多方甄錄,用期野無遺佚,庶愜愛育人材之意,于制硯成而適有會也。故濡筆為之說?!?/p>

《制硯說》本身沒有標(biāo)記具體寫作時間,但其內(nèi)容卻絕非就硯而說硯,整篇圍繞著的是對人才的渴望,對發(fā)掘人才征用人才的急迫心情。這就與寫作的年代有關(guān)了,是什么背景讓八歲登基,十四歲親政的康熙面對一塊石頭發(fā)出如此浩嘆呢?經(jīng)查,原文收錄在《圣祖仁皇帝御制文》第二集中,此集系康熙二十二年至三十六年所作,而這段時間正是康熙王朝從武定天下走向文治天下的開始。

康熙二十三年,歷時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剛剛平定。胸懷天下的康熙帝以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理解敏銳地意識到:用武力平定一場叛亂耗去了八年時光,而要收服人心僅靠刀槍是不可能奏效的,甚至?xí)霈F(xiàn)更加可怕的反彈,只有通過文化的認(rèn)同才能真正得到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政治認(rèn)同。于是,我們從康熙多次御賜臣下松花石宮廷御硯的舉措中,基本可以看出他先賜近侍文臣,再賜封疆大吏,后籠絡(luò)年高德昭的政治策略。

近侍文臣,是貫徹皇帝治理理念的源頭,侍讀翰林的政治認(rèn)可,對天下士子影響巨大,于是,獨具皇家血脈的松花石宮廷御硯便從文房器物搖身而成皇帝的代言。

康熙十七年(1678年),入值南書房的侍讀漁洋山人王士禛在其《香祖筆記》中記載:“十月二十七日,車駕回宮。御賜內(nèi)直吏部尚書陳廷敬、右諭德查升各松花江石小研一方,色澹綠如洮石,腹有御書研銘八字,云‘以靜為用,是以永年。’繼又賜大學(xué)士張玉書、吳典、熊賜履、工部尚書王鴻緒各一方。鴻緒所得有倭漆研匣,匣中有御用墨四笏。時十一月,偶召張及王入南書房編次御書,得賜,因及吳、熊二公云。”

文中提到的這幾位,在當(dāng)年的士林中可謂影響巨大:王士禛,清代漢臣充詞臣的第一人,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安恢蛔?,盡得風(fēng)流”就是這位詩壇盟主的作詩要訣;陳廷敬,歷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生前文壇政壇皆聲名卓著,深得康熙敬重,逝世后康熙曾作《大學(xué)士陳廷敬挽詩》以抒懷念之情:“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朝恩葵忠勵,國典玉衡平。儒雅空階嘆,長嗟光潤生。”其他幾位如查升、張玉書、吳典、熊賜履等皆是名重當(dāng)時,影響后世的重量級人物。最為重要的是,此等人物在得到皇上所賜的松花石宮廷御硯之后,所表現(xiàn)出的感激之情對士林所起到的影響不可低估。據(jù)《康熙起居注》記載,四十二年正月初三日,時逢元旦佳節(jié),康熙帝再次以松花石硯大量賞賜翰林院臣僚:“初三日已酉。早,上召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揆敘、侍郎吳涵及翰林陳論等六十人至南書房,賜砥石山石硯,人各一方。揆敘、吳涵奏曰:臣等荷皇上殊恩,擢為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方夙夜兢兢,未能仰報。今皇上特召臣等及眾翰林官,各賜寶硯,向蒙圣恩遍賜臣等御書,又命翰林官輪班入直南書房,自古帝王寵遇詞臣,未有若斯者。又以伊等寒素,月賜養(yǎng)馬錢,加恩至此,誠非恒情所敢望其萬一者。翰林諸臣自當(dāng)人思感奮,砥行勤學(xué)。至臣二人仰沐圣恩,匪朝伊夕,感激情深,頌揚(yáng)莫罄。此后惟當(dāng)盡心鼓勵,令眾翰林讀書立品,倘有似前不悛者,臣等必行察出,指名題參,恭請謝恩。眾翰林官亦同奏曰:臣等蒙皇上洪恩,各賜寶硯,作養(yǎng)詞臣,禮遇優(yōu)渥,感恩深切,莫殫名言。惟日祝圣壽億萬年而已,恭請謝恩。奉旨:本日齋戒,著于初五日在衙門謝恩?!?/p>

當(dāng)一方御賜松花石硯完全成為翰林們頂禮膜拜的圣物之后,緊接著就是要讓這皇家血脈延伸到各封疆大吏管轄的疆土之上了,這才是一切理念的落腳點,也是賜贈圣物的真正目的所在?!肚鍖嶄洝た滴醭瘜嶄浘怼分俣d,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己卯。賜江寧將軍鄂羅舜、杭州將軍宗室諾羅布、京口將軍一等侯馬三奇、江南江西總督阿山、福建浙江總督金世榮、安徽巡撫劉光美、江蘇巡撫宋犖、浙江巡撫張?zhí)┙弧⒏=ㄑ矒崂钏沽x、提督江南學(xué)政張廷樞、浙江提督王世臣、福建水師提督吳英、陸路提督梁鼐、衣各一襲。帽各一項。硯各一方。諭曰:朕緣服御節(jié)儉,故衣服等物,概不多制。今特照朕衣式制來、以賜爾等。爾等俱宜仰副朕意、勉作好官?!边@次賞賜硯計13方。其中,被康熙譽(yù)為“清廉天下巡撫第一”的江蘇巡撫宋犖在《迎鑾二記》中記載,康熙帝三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在蘇州,特賜他御制松花石硯一方。隨后康熙帝由松江到浙江,四月十二日康熙帝回蘇州后,十五日又賜他松花石大硯一方,迨宋犖送駕至珠梅閘??滴醯厶刭n御書《制硯說》一卷。根據(jù)這些記載可以斷定,宋犖之外的12人得到的也應(yīng)當(dāng)是松花石硯。

這就是御硯的威力。面對令封疆大吏們頂禮膜拜的松花石硯,誰會想到,在長白山下,它僅僅是土著居民用來磨刀的石頭。后世文人窮盡想象也無非是將它攀附于女媧補(bǔ)天剩下的棄物,即使再通靈,也無非是色澤的艷麗和質(zhì)地的溫潤,而經(jīng)過天子之手卻一舉成為立體的圣旨。當(dāng)然,以康熙之雄才大略,松花硯的效能還遠(yuǎn)遠(yuǎn)沒有結(jié)束,他要讓這浩蕩皇恩澤披天下。于是,他想到了敬老。要知道,敬老是漢民族文化中與血脈相連的重要傳統(tǒng),要將滿族帝王對這種傳統(tǒng)的認(rèn)知廣而告之,最佳的辦法就是各地年高德昭的耆老了。

據(jù)《康熙實錄》記載:康熙五十二年三月,逢康熙帝六十壽誕,宮內(nèi)舉辦第一次千叟宴:二十五日,禮部等衙門引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大學(xué)士以下民以上至,康熙帝賜七十歲以上大學(xué)士李光地、王掞,尚書吳一蜚、陳詵,左都御史趙申喬,侍郎王頊齡、王原祁、廖騰煃,致仕尚書宋犖、許如霖,原任尚書徐元正,致仕侍郎仇兆鰲,暖帽各一頂,團(tuán)龍緞袍掛各二件,松花石硯各一方;誥封尚書張烺,原任侍郎田種玉、李元振、彭會淇,原任廵撫宮夢仁涼帽各一頂,團(tuán)龍緞袍掛各二件,松花石硯各一方,靈臺郎劉一葵,原任諭徳秦松齡,暖帽各一頂,團(tuán)龍紗袍掛各二件,松花石硯各一方;副都御史崔征璧,通政使郝惟諤,檢討嚴(yán)思位,春官正何君錫,原任少卿陳嘉績,原任諭徳鄭開極,原任蒼梧道彭演,原任知縣俞曰都,團(tuán)龍紗袍掛各二件,松花石硯各一方;賜六十五歲以上尚書張鵬翮,胡會恩,侍郎李旭升,阮爾詢,劉謙,內(nèi)閣學(xué)士彭始摶,鄒士璁,郎中許康錫,員外郎夏疇,監(jiān)副臧積徳,致仕尚書徐潮,原任尚書王鴻緒,原任侍郎李錄,予原任副都御史勞之辨,原任通政楊篤生,原任少卿朱廷,原任侍講彭定求,原任諭德楊大鶴,原任贊善田成玉、尤珍、原任御史鹿賓松花石硯各一方,以上共計賞賜松花石硯48方。

至此,一方本屬文人案頭的書寫工具,經(jīng)由康熙擢升,從南書房,到各巡撫衙門再到文人名士,一圈走下來,邊疆平定,人心歸附,大清江山逐步描繪出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最為遼闊的版圖。時至今日,雖然御硯本身不再擁有帝王政治的任何色彩,但在全球化的商業(yè)帝國中,松花石宮廷御硯的傳奇仍在繼續(xù):中國嘉德2010春季拍賣會上,康熙御制松花石龍馬硯以425.6萬元高價成交。

編者附:

松花石硯又稱松花硯,是一種古老的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以松花石為原料雕制而制成,產(chǎn)于中國東北長白山區(qū)。松花石硯與端硯、歙硯、紅絲并稱古代四大石質(zhì)名硯。起源于明朝。清朝時被御封為宮廷專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