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 達:自由的禮贊與生命的哀傷
《獨藥師》好像是突兀而出的海市蜃景,為我 們呈現(xiàn)出一派迷離眼目的神妙氣象。這不像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張煒,其敘事方式以至于語言諸多方面,都給人以明亮耀眼、別具姿容的強烈的新異感和沖擊力。語言 的獨特魅力和情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緊扣,具有迷人的美學氣息。很少看到一部書這樣淋漓無忌地寫出靈與肉、東方與西方、修持與放縱。它們透過令人過目不忘的情節(jié)和人 物,更以內(nèi)斂迷人的“張煒語式”表達出來。
在完成《你在高原》這樣的巨量作品之后,張煒反又輕裝簡行,寫出了《少年與?!贰秾ふ音~王》等一系列“年輕態(tài)”的靈異之作。更加出人意料的是,最近,他又帶來一部別有天地的長篇新著——《獨藥師》。
《獨藥師》的問世可以說超額滿足了讀者的閱讀期待。這部長篇好像是突兀而出的海市蜃景,為我們呈現(xiàn)出一派迷離眼目的神妙氣象,是一部給人全新審 美感受的瑰異之作。這不像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張煒,其敘事方式以至于語言諸多方面,都給人以明亮耀眼、別具姿容的強烈的新異感和沖擊力。語言的獨特魅力和情 節(jié)的環(huán)環(huán)緊扣,具有迷人的美學氣息。
通讀全書,我們大概會困惑于小說的三個謎題:革命秘辛、養(yǎng)生指要、情愛筆記。無論哪個方面都能制作出博人眼球的暢銷書,然而這三者之間交織成的 卻是至大的命題,有著無限的蘊藏和廣闊的解讀空間。自古以來,人類生存的悖論,愛欲與長生、與革命,教化與暴力、與寬容,它們一齊紛至沓來,足以引發(fā)現(xiàn)代 人難以回避的詰問與沉思。
小說寫的或是一段有歷史依據(jù)的“實在”:基督教最早登陸于膠萊河東部半島的歷史史實。山東半島曾經(jīng)是東西方文化沖突最巨、儒釋道基督四大宗教相 融合、相對峙的前沿地區(qū),作為同盟會北方支部所在地,也是革命黨人與清廷發(fā)生最激烈決戰(zhàn)的地帶。書中的革命者徐竟便是取材于著名辛亥革命英烈徐鏡心的事 跡。小說里的麒麟醫(yī)院,其原型即半島教會于1901年在煙臺創(chuàng)辦的懷麟醫(yī)院。這所中國第一家西醫(yī)院,早于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創(chuàng)設的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近20年。 懷麟醫(yī)院為美國南方浸信會所屬,在華影響巨大且為半島地區(qū)的醫(yī)療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是東西交融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頁。懷麟醫(yī)院的女醫(yī)護艾達·普魯伊特 后來又曾到協(xié)和醫(yī)院一直工作到1939年,回到美國后,又為援助中國的抗日戰(zhàn)爭作出了巨大努力。小說里的尹普特、艾琳、陶文貝等人無疑閃現(xiàn)著當年普魯伊特 家族的身影。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做了大量的功課,這也是該書得以成功的一個堅實的基礎。
追求長生是人類的本能,而東部半島正是東方長生術的發(fā)源地,有源遠流長的修習傳統(tǒng)。本書關于半島秘術的鋪陳詮釋,可以說出神入化、深得精微,使 得這一最具東方文化精髓的神秘現(xiàn)象得到清晰呈現(xiàn)。無論是從美學還是從哲學的意義上講,這都屬極具危險性的高難度動作,稍有閃失就可能跌入俗膩庸常的谷底。 從大俗到大雅其實只有一步之遙,《獨藥師》在這方面把握了極強的分寸感,取得了一種習氣盡除的驚艷效果。
小說以西方理性主義與東方神秘主義的交集和沖突為結點,將西風東漸帶來的變亂交割作了生動逼人的描述。主人公季昨非苦苦追求西化麗人陶文貝的曲 折經(jīng)歷令人唏噓,而那個集中體現(xiàn)和象征了東方神秘主義的養(yǎng)生奇人邱琪芝,又透出一言難盡的東方的悲哀。這里沒有什么概念化和簡單化的肯定與否定,而是一種 直抵真實的呈現(xiàn),處處透出人類悲劇性的惋嘆。
在風起云涌的1914年前后的半島,死亡如影隨形,苦難接踵而至。一個人在命運的十字路口徘徊,不知何去何從。書中的兩個養(yǎng)生世家代表人物在生 命垂危之時都不約而同地說出:“人逢亂世,最值得做的其實只有一件事,養(yǎng)生?!闭繒乃枷胩N藏實在太豐富,但有一個追問之聲是不能泯滅的:在各種風潮與 蠱惑誘惑當中,“我”在哪里?“我”的尊嚴和自由,“我”的生命意義,到底在哪里?這是全書透過人物命運隱隱發(fā)出的一個令人感泣的追問,或許等待我們每個 人的回答。
無論是養(yǎng)生家長生的丹丸還是革命黨人視死如歸的凜然,無論是要死要活的愛情還是驚心的縱欲和發(fā)泄,都于沉靜無聲的午夜,逃不過這樣的追問?;卮?自是不易,但每個人或許從出生之日起就面臨了這樣的命題。書中最令人難忘的是這樣兩個場景:對革命嗤之以鼻的養(yǎng)生大家邱琪芝最后竟死于反革命的槍彈;而革 命黨首領面對上千青年的鮮血,回答“不以暴力抗惡”者的主張說:“這除非是遇到了‘雅敵’才行……不然,那就拖著被凌遲后的一副骨架去乞求和平吧!”
同時,小說中也不乏出色的纏綿悱惻的愛情描寫。與閱讀習慣有悖的是,本書的女主角是在全書近三分之一處才出現(xiàn)的,而與主人公演“對手戲”、貫穿 全書且一開始就出場的人物卻是百歲老人邱琪芝。從作者的立意上看,這只是從生命不朽的高處傾泄而下的一道大瀑布,而絕非是什么“情愛小說”。但是,這濃烈 的情色又分明讓人沉迷,就像書中主人公長期沉迷于“死亡/長生”一樣。
單行本中最后的《管家手記》,與正文之間構成了難得的有機組合:由它與前邊的故事構成了一種互文關系,使全書變得綿密而宏博,可以帶領讀者走向更為深遠豐茂的至大境地。
很少看到一部書這樣淋漓無忌地寫出靈與肉、東方與西方、修持與放縱。它們透過令人過目不忘的情節(jié)和人物,更以內(nèi)斂迷人的“張煒語式”表達出來。 最令人擊節(jié)的是它的語言:簡潔而富有張力,好比鋼刀出水般干凈,閃亮鋒厲,讓整部書讀來有一種快刀斬除般的痛快。干干脆脆,錘擊石裂,碰撞出金星四濺。
這樣的一部書與這個時代相逢,當屬一次不期而遇。它明朗又隱晦不彰,以超出一般的多義性而顯得格外費解,這應該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我承認這種解讀是吃力的,但又格外饒有興味。太好讀卻又太費解,大概這才是《獨藥師》最為迷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