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法院博物館:一座記錄法制進程的寶庫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嚴 冰 趙一鳴 王廣燕  2016年08月08日08:04

中國法院博物館新館(資料圖片)

館內(nèi)展出的中國“青銅法典”

《欽定大清會典》

觸控臺上顯示出大案要案的審判信息

參觀游客在互動答題區(qū)體驗

在北京東交民巷與正義路的交叉口,一棟始建于1910年的西式建筑在綠樹的掩映下格外顯眼。它就是于今年1月6日正式開放的中國法院博物館新館。過去,這里是日本正金銀行北京支行的舊址。時光流轉(zhuǎn),如今,這里已成為記錄中國法制進程的一座寶庫。

法院博物館工作人員向筆者介紹,自新館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以來,每天都有很多游客來參觀?!凹扔蟹ㄔ汗ぷ髡摺W生,也有老紅軍、國際友人?!弊哌M博物館,留言墻上貼滿了國內(nèi)外參觀者的感悟。一名來自湖北省隨縣人民法院的參觀者于6月3日留言:“來京第一件事就是參觀這里,不虛此行?!?/p>

在這里,“法律古籍珍本展”“正義的審判——審判日本戰(zhàn)犯”“外國法院及國際法院掠影”等多個專題展廳,以豐富的史料、新穎的技術(shù),呈現(xiàn)出中國與世界厚重而又與時俱進的法制文化。

史料豐富,法制文明可追溯

博物館內(nèi),靜靜陳列著的許多法典古籍、文物器具,向參觀者訴說著中國法律制度建設(shè)的前世今生。

“這一尊青銅器是用來做什么的呢?”7月7日上午,展廳內(nèi)的一件文物引來幾名參觀者駐足,其古樸特別的造型引人遐想。這件西周中期的青銅鑄器,內(nèi)底和蓋上共鑄銘文157字,記載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篇訴訟判決書,有中國“青銅法典”的美譽。

在“法律古籍珍本”展覽區(qū),筆者看到,大量明清至中華民國時期的古籍善本擺滿了一整面書櫥。博物館現(xiàn)存古籍善本2488冊,展出約2000冊。這批古籍以法律圖書為主,如整套的《明會典》《大清會典》《駁案匯編》等,其中最早的古籍是刊印于明朝萬歷十五年(公元1587年)的《明會典》。清光緒年間御制的《欽定大清會典》,不僅是清朝行政法規(guī)大全,而且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完備的行政法典。這些古籍和文物反映出的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jié),對參觀者認識中國法制的進展彌足珍貴。

“我對法律知識了解得少,但是看到這些文物,對古代律法的感性認識油然而生?!痹谑称费芯克ぷ鞯年愊壬嬖V筆者。

二樓的長廊里,墻上的一條時間線記錄了近代中國法制的進程:從1949年最高人民法院正式辦公,到1956年董必武首次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伴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時間線上的中國法律制度也日臻完善。第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新中國成立初期最高人民法院使用過的國徽、1956年審判日本戰(zhàn)犯時的旁聽證、審判員專用印章等各個時期的珍貴文物,穿越時光與人們實現(xiàn)了“對話”。

趣味互動,法制教育“活”起來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jù),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jù),人民法院( )調(diào)查收集。”括號里選項有“可以”“應當”“應當委托律師”。在人機知識問答平臺區(qū)域,筆者看到,林女士正認真地答著題,一番思考后,她在答題屏幕上按下了“應當”這個選項。隨即屏幕上便彈出:“恭喜您答對8道題,獲得普法達人稱號?!薄耙还?0題,對了8道,我還是很開心的?!绷峙颗d奮地說,“我覺得這個互動答題的板塊特別好,這種知識問答的形式能讓人們在游戲中學習法律知識?!?/p>

多媒體技術(shù)在展區(qū)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走進“全面依法治國,走向偉大復興”展區(qū),便見巨型LED屏幕環(huán)繞在展廳上方,展廳中央有一個大型的觸屏控制臺,上面展示的是近年來較為典型的各類案例,如“薄熙來案”“周永康案”“湄公河劫持中國船只案”等。輕輕一點,該案例的具體內(nèi)容、審判視頻就會呈現(xiàn)在上方的大屏幕上。

“這些案例比較新,書本上還沒有涉及,來這里能豐富我的視野。”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學生王澤榮告訴筆者,“這種多媒體的展現(xiàn)形式,能夠把復雜的案例變得通俗易懂,讓普通群眾更容易理解與學習?!?/p>

可視化、數(shù)字化等形式使博物館的展覽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參觀者對法院的功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相應地,公民遵守法律的自覺性也進一步提高。

基地建設(shè),國際交流拓視野

“今天是7月7日,是‘七七事變’79周年紀念日,看了這個視頻,我很有感觸?!眲倓傆^看完審判日本戰(zhàn)犯專題紀錄片的陳先生告訴筆者,“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中國傷亡人數(shù)超過3500萬。這些史料警示我們要牢記過去,維護國家主權(quán)和領(lǐng)土完整?!钡拇_,中國法院博物館正通過豐富的藏品和圖文影像內(nèi)容,激發(fā)參觀者的愛國熱情。許多參觀者表示,他們在觀看展覽后,不僅更加了解中國法律制度建設(shè)的厚重歷史,也更為祖國法治建設(shè)的巨大進步而感到自豪。

博物館也致力于促進國際司法交流。“這是中國法治發(fā)展中的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和重大意義的重要舉措,至少在德國還沒有類似的博物館。這次參觀令人印象深刻,希望進一步加強雙方在法律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苯衲?月21日,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院長林佩閣在參觀中國法院博物館后贊賞道。此外,葡萄牙最高法院院長加斯帕爾、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終審法院首席法官馬道立先生,也都先后參觀了博物館并給予高度評價。

今年5月,博物館先后舉辦了中東歐司法文化專題展和英國司法周暨英國司法文化專題展。這些專題展的展品、圖片和說明,都是相關(guān)國家最高法院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尤其是英國司法文化專題展,英國最高法院院長廖伯嘉勛爵親自挑選展品、案例用于展覽。在中國法院博物館舉辦國別司法文化專題展,在中國法院歷史上是第一次,對進一步增進中國法院與各國法院和法律組織的相互了解與交往,對深化中外司法交流、促進中外司法系統(tǒng)在司法領(lǐng)域參與全球治理、促進各國司法改革影響深遠,在中國司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中國法院博物館也因此具備了日漸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影響。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曾提出:“要把中國法院博物館建設(shè)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司法文化交流基地和人民司法研究基地。”如今,中國法院博物館正不斷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