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用文學開啟新的絲綢之路 《人民文學》推出阿拉伯文版《絲路之燈》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王楊 超俠  2016年08月26日15:35

鐵凝致辭

吉狄馬加講話

加尼姆·希卜里發(fā)言

劉震云講話

會場全景

與會嘉賓

 8月25日,《人民文學》雜志阿拉伯文版《絲路之燈》出版暨“絲路文學”晚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協(xié)主席鐵凝,中國作協(xié)副主席吉狄馬加,阿拉伯國家聯(lián)盟駐華大使加尼姆·希卜里、副大使穆罕默德,以及來自中國、埃及、巴勒斯坦、摩洛哥、阿布扎比等國家和地區(qū)的30余位作家、翻譯家、出版人與會。

鐵凝在致辭中引用孔子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將好的作品比作一條卓有成效的道路,能夠?qū)⒅袊说纳?、思想和情感帶到神秘的阿拉伯世界。她說,絲綢之路從中國的長安開始沿河西走廊經(jīng)敦煌一路向西,貫穿了整個中亞和西亞。這是一條商賈和旅行者之路,更是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之路。倚仗這條語言文字之路,中國和阿拉伯世界開展了持久深入的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特別是許多文學作品由此得以相互傳播。絲綢之路上商賈云集,駝隊、馬幫和大漠孤煙已成為歷史,但我們的語言、文字還在這條道路上篤定沉默地運行著,千百年來從未斷絕。而在《絲路之燈》雜志中,漢語和阿拉伯語又一次會師。在全球化、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當下,兩種語言的對接如此迅捷、簡便和完美。我們正用文字、文學和藝術(shù)重新開啟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雜志取名為《絲路之燈》,寓意文學宛如燈火,能夠照亮21世紀新的絲綢之路。這盞燈或許并不耀眼,但它能超越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民族、地域、文化和信仰上的差異,抵達人心深處,點亮人性之美,使人們之間的情感相通。

據(jù)介紹,阿拉伯文版《絲路之燈》是《人民文學》的第9種外文版,每一期有不同主題,系統(tǒng)地向阿拉伯世界介紹中國當代作家作品。吉狄馬加談到,阿拉伯文版《絲路之燈》的出版,為中阿交流打開了新的窗口和渠道。阿拉伯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深厚,阿拉伯的現(xiàn)當代文學也非常繁榮。中國和阿拉伯國家應該在文化上開展更深層次的交流,既要把中國作家的優(yōu)秀作品翻譯成阿拉伯文,又要及時地把阿拉伯作家的作品翻譯成中文。加尼姆·希卜里在發(fā)言中回顧了中國文學在阿拉伯世界的傳播過程。他認為,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框架下,中國文學和思想類作品的翻譯和出版,對于積極構(gòu)建中阿兩國人民之間交流的橋梁、夯實人文交流的基礎(chǔ),具有重要意義。

中阿文學交流對談1

中阿文學交流對談2

與會作家、漢學家還就《絲路之燈》阿拉伯文版的翻譯出版、中阿文學交流以及文學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做了深入探討。大家談到,中阿文學交流仍有待加強,當務之急,是要拓展翻譯渠道,使之更加暢通,使雙方讀者都能更加方便而有效地閱讀和了解彼此的文學。這對促進中阿人民之間的相互理解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作家劉震云認為,在政治層面、經(jīng)濟層面、軍事層面、宗教層面,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有不同的立場和派別,但實際上,所有的民族之間的感情交流都差不多。世界最真實的觀點和情感主要是反應在文學的作品里。文學是虛構(gòu)的,正因為是虛構(gòu)的,有時候會比真實的生活更真實,因為它反應的是不為人知的情感深處。如果大眾多讀文學作品,就會消除我們在其他方面的偏見,因為我們都是一樣的人。

《絲路之燈》首發(fā)式及研討分別由《人民文學》主編施戰(zhàn)軍和副主編李東華主持。《人民文學》副主編徐坤,作家勞馬、徐則臣也參加了活動。

(文:王楊 圖、編輯: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