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足跡令他畫風為之一變 智利藝術大師何塞·萬徒勒里作品展在中華藝術宮揭幕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6年09月02日11:37

何塞·萬徒勒里創(chuàng)作于1983年的丙烯畫《記憶中的記憶》。(展方供圖)

他的作品對中國觀眾而言陌生又熟悉,既有拉丁美洲藝術運動中“現(xiàn)實表現(xiàn)主義”所煥發(fā)的奇異活力,也浸潤著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甚至是處世之道。昨天,作為“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中“拉美大師系列展覽”之一,智利藝術大師何塞·萬徒勒里作品展于中華藝術宮拉開帷幕。

萬徒勒里是第一位來到新中國的拉美藝術家,曾與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在此次回到藝術家重要生活之地的39件繪畫作品中,人們不僅感受到色彩純凈、筆觸爽健,構象封閉、氛圍神秘的拉美畫風,更看到中國足跡是如何令藝術家的畫風為之一變。

用畫筆觸摸拉美的每一種現(xiàn)實

萬徒勒里曾說:“藝術創(chuàng)作是我們的物質(zhì)、意念和斗爭方式。”1924年生于智利圣地亞哥的他,一生致力于將人性、社會和大眾價值通過各種媒介表現(xiàn)出來:壁畫、彩繪玻璃、繪畫、雕刻、插畫、海報等,并始終保持著對普通民眾生活狀況的濃厚興趣。

拉美土著人深邃的面孔、健碩的形體,常常出現(xiàn)在萬徒勒里的畫中。這是一系列質(zhì)樸、苦難的形象,發(fā)出的卻是爭取自由和土地的戰(zhàn)斗呼聲。萬徒勒里也習慣于以智利的地理地貌作為主要的視覺元素:太平洋、山脈以及隨時將要噴發(fā)的火山,不似具象的風景,更像某種意象,似乎象征著無法抵抗之力或是無法熄滅的斗爭。而《飛馳》 《回歸》 中,牛仔們在冬日寒風中的群山之間縱馬飛馳,意氣風發(fā)。

從中國藝術傳統(tǒng)中汲取豐厚養(yǎng)分

萬徒勒里是第一位來到新中國的拉美藝術家。1952年以來,他在中國生活多年,曾執(zhí)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是首位在民族文化宮舉辦展覽的國外藝術家,也與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等多位20世紀中國藝術大師建立了友誼。從此次展出的不少作品中,人們不難看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賦予這位藝術家的豐厚養(yǎng)分。

在中國,萬徒勒里為新中國欣欣向榮的現(xiàn)實圖景所深深感染。在 《女鞋匠》 《采集者》 《農(nóng)村兒童》 等作品中,他畫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們,手執(zhí)針線、席地而坐的女鞋匠,挎著竹籃、伸手采摘的采集者,頭戴草帽、擺弄小木棍的孩子,畫眼前令人振奮的努力與創(chuàng)新,像是在為遙遠而未知的祖國探尋自身的命運。畫中,略顯夸張的造型是典型的拉美風,日趨精巧的線條和筆觸卻分明是受中國藝術的影響。

中國的壯美山河曾令萬徒勒里深深折服。在 《紅花》 《長江》 等作品中,他嘗試著用中國特有的水墨技藝表現(xiàn)自然風景。水彩畫 《廬山》 描繪的則是他從中國南部住所窗戶向外眺望時所見的美景。每當北京氣溫下降,患有肺病的萬徒勒里便會深受其擾而需要旅行至中國南方。

執(zhí)教于中央美術學院時,萬徒勒里引入人體模特教學,自己也畫了很多女性素描。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無不體現(xiàn)著微妙的矜持,有著萬徒勒里著意刻畫的一種中國的處世之道———優(yōu)雅,融入了他對中國文化特征的解讀。

細心的觀眾還會發(fā)現(xiàn),萬徒勒里的不少作品似乎都以一位“中國小姑娘”作為原型。那正是他的女兒帕斯———萬徒勒里始終將帕斯作為美麗的中國娃娃撫養(yǎng)成人。為自己以及妻子———新中國第一位西班牙語教師迪莉婭繪制肖像時,萬徒勒里也不忘在作品中添上中國元素,或為中式花瓶,或為中國風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