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元代“帝都”百姓如何生活? ——“大元三都”展一瞥
來源:中國藝術報 | 張亞萌   2016年09月23日11:12

儀仗俑

百年歡宴,三都幾許?

古代天子所居之都城,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中,其選址、規(guī)劃和建設逐漸形成了一套既符功能需要又合于美學的營建理念。元世祖忽必烈一統(tǒng)天下后,三座雄偉的都城——元上都、元大都、元中都次第而起,其巍峨壯麗、匠意哲思超邁前代。2016年是元大都建城740年,也是首都博物館建館35周年,借助這一契機,首都博物館承辦的“大元三都”展于9月9日至12月9日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首都博物館秋季特展也由此拉開帷幕。

據(jù)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凌介紹,元上都位于當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的金蓮川草原上。1256年,忽必烈命令劉秉忠在其駐地附近占卜吉祥,選擇地點,興建新城。竣工以后,新城被命名為開平府。中統(tǒng)四年(1263年) ,忽必烈正式定開平為上都,也就是世稱的元上都。元大都如今位于北京城區(qū)內。大都城始建于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十三年(1276年) “大都成” 。大都的主要設計者還是劉秉忠,郭經緯、趙秉溫、張柔、張弘略父子、段楨、郭守敬、楊瓊,以及尼泊爾人阿尼哥也參與到了都城的設計中。元中都位于河北省張北縣城西。元武宗海山于1307年下令修建中都,直到駕崩,中都一直處于建設中。1311年,儲君愛育黎拔力八達(即后來的元仁宗)下令罷城中都。雖然中都作為都城時間不長,但是在元人官修《經世大典》中將之于大都、上都并列。

“大元三都”展從全國14家文博單位借調了160余組件精美文物,展覽以“設邦建國以為天下本——都選址與建設”“只隔紅門別是春——皇室貴族生活”“大都十萬家——平民百姓的生活” 3部分,向觀眾介紹三都的冠蓋滿階、商賈云集、富庶繁華。

元代“帝都”百姓如何生活?展覽以“吃穿住用行”以及“娛樂”“信仰”為單元,分別用實物展示元代平民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業(yè)的發(fā)達、商業(yè)的拓展以及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使元代都市呈現(xiàn)出一派繁榮景象。都城之內,除了皇族和官僚以外,還居住著數(shù)量龐大的普通市民。他們忙著生計,婚喪嫁娶遵循著舊有習俗,重要日子則到神前或寺里禮拜誦經,有閑時也到勾欄與瓦舍中看幾臺戲,逛逛市場——其實,除了不能玩手機,跟我們當代生活的“差距”也不大……

畢竟京師不易居。如今大城市居民瘋狂吐槽房價高,居京師更是大不易,誰承想元代百姓也有這樣的煩惱——元代城市居民的住房情況與業(yè)主身份以及財富息息相關。通常情況,貴族、官員和富豪的住宅大,房間多,家具陳設精美;一般平民的住房狹小,家具很少。不僅如此,由于受到城區(qū)、街區(qū)和城市人口的影響,大都地價和租房費用上漲問題突出。京師地貴,元代詩人曾發(fā)出“豪家盡有廈連云,自是詩人嫌日短”的感慨—— “嫌日短”是當時大都流行的俗語,即到月末交房錢時,租客嫌租期太短。

舞蹈俑

“房子”問題重要,“票子”問題同樣人人關心。元代貨幣以紙幣為主,先后流通過中統(tǒng)鈔、至元鈔和至正鈔。除了紙幣,元代也有鑄錢——元武宗時期有至大通寶、大元通寶,元順宗時期有至正通寶,以及元貞、大德與至元三種八思巴文錢。元代城市中商品和貿易發(fā)達,金錢勢力滲透到社會關系中,如《來生債》的作者感慨道:“如今人,恨不得那錢窟窿里守定、銀堆兒眠,恨不得那錢眼孔里鑄下行錢印。 ”

交通在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蒙古帝國的勢力遠達西亞和俄羅斯等地,在朝廷的主導下,四通八達的驛路、星羅棋布的驛站、通過水陸結合的交通將各個地區(qū)同都城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元代在鄉(xiāng)村和渡口設置村店,并專門派人保護過往人員的人身和財物安全——所以說,元代可不多見朱貴與孫二娘。稍有不便的是,元代城市施行夜禁,晚上一更三點至五更三點禁止人員行走。而在宗教政策方面, 《多桑蒙古史》中記載:“成吉思汗命其后裔,切勿偏重何種宗教,應對多教之人一律平等。 ”這種政策在保存至今的碑刻圣旨中得到印證。元朝朝廷采取的寬容政策使薩滿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信徒相容并存;不僅如此,傳統(tǒng)的宗廟、郊、先賢祭祀傳統(tǒng)也得到繼承和發(fā)展。

城市生活少不了文人階層的“粉墨登場” ——在元朝,一部分文人積極參與政治,是仕途上的成功者;一部分文人雖熱衷于仕宦,卻時運不濟,沉淪下僚,終生僅為小吏;還有一部分文人則被迫或自覺放棄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追求,絕足于官場,成為功名圈外人。但是,文人雅士之間的聚會成為歷史多有記載的雅事。在展覽中,鮮于樞和趙孟頫的書法即是文人雅會“每觀屏障燕市東”的“物證” 。說完了陽春白雪,自然得說說下里巴人:“喧聲百萬動京華”的娛樂業(yè),也不是如今才有的“眼球經濟” ——元代雜劇的成就突出,雜劇作家約200人,創(chuàng)作劇目600余種,現(xiàn)存150余種。雜劇作家在當時被稱為“才人” ,他們的組織稱為“書會” 。在大都等城市內,都有書會存在——如今我們還都能遙想當年戲曲之盛——大名鼎鼎的馬街書會,就是起源于元代并流傳至今。而當時著名的女演員——當然不是什么四旦雙冰和小花,而是珠簾秀、順時秀、天然秀、賽簾秀、燕山秀……名字也真是沒誰了。

如今,元上都、大都和中都的遺跡已成為人類文化遺產。我們不能在王朝的輪轉中,與三都倏忽別過。通過歷史陳跡,相見大元三都的恢弘與繁華,更由鏗鏘元曲、瑩潤青花、巍巍白塔相見斯時斯地斯人之神采風貌,欲與之痛飲唱和,一抒肝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