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永嘉文脈與當代小說學術研討會”探討——自在成長的溫州文學
來源:文學報 | 何晶  2016年11月14日15:20

“30多年前的溫州,沒有火車、汽車,唯一的出路只有海上?!弊骷覐堲釋枢l(xiāng)的記憶,或許可以代表許多人。相對隔絕,是溫州的地理特征,也是溫州文學特定的印記。近日,“永嘉文脈與當代小說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邀請張翎、陳河、鐘求是、吳玄、馬敘、王手、東君、哲貴、程紹國九位溫州籍作家,探討溫州當代文學的獨特氣韻。

相對隔絕的地理,自我成熟的語言

“今天的社會是完全開放的,人的流動、語言的融合、一致性讓同質性的傾向越來越強烈,這對文學有好有不好,信息量過多,同質性越來越嚴重,對小說寫作來說未必是好事。而溫州這片地域的文學寫作仍然過著相對隔絕的生活。”在作家王安憶看來,地理的不方便是溫州文學獨特的原因之一:“他們在自己的‘山縫’里生長,自成一體,語言也在自我封閉中成熟,溫州作家的語言、看待世界的方式,和其他作家也就有了不同?!?/p>

與相對隔絕的地理形成巨大差異的是,世界各處都有溫州人。正如評論家陳思和所說,“溫州人對世界有巨大的好奇心,他們有以天下為家的膽大妄為、像火山噴發(fā)一樣的熱情和活力”,然而溫州文學卻不太一樣,“他們在文學上不太大膽,他們寫的東西都很現實,也很樸實,文學想象力都凝聚到現實生活里”。由此生發(fā)的一個問題是,溫州經濟模式為大家熟知,但文學上怎么去界定?“永嘉文脈”是溫州文學的一個源頭,陳思和認為,這條文脈仍然體現在當下溫州作家的寫作上。

存在于“永嘉文脈”這條脈絡上的當下作家們,仍然操持著前人的語言,這種語言讓他們的寫作具有個性特征。評論家楊揚表示:“溫州是一個語言風格區(qū),各種信息到了溫州,但處理它們的仍然是溫州本地的方言,因而溫州文學與一波一波的文學潮流沒有關聯,它自在地處在前現代時期,不怕自己不夠先進不夠現代化。”

這與評論家孫良好的觀點不謀而合:“溫州作家屬于游離于文學主潮之外卻能自由生長的一個群體,搖曳多姿的溫州民間生活及其背后不可忽視的民間力量,豐富了作家們的寫作元素,他們以各自的人生體驗和寫作形式與之對接?!?/p>

出走和在地作家的多元書寫

事實上,與溫州商人相同的是,許多溫州作家也走出故土,四散到全國和世界。張翎和陳河遠在加拿大,鐘求是、吳玄則在杭州。如評論家陳曉明所說,人的出走讓溫州文學具有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能夠不斷地變異生長,作家寫作因而也就具有了兩面性:“一方面歷史脈絡和傳統(tǒng)非常深厚,他們都有一種滄桑感,但另一方面不確定和廣闊的開放性,風格更為多樣?!?/p>

張翎的長篇新作《流年物語》今年出版,與此前的許多小說相似,仍然是她擅長的年代故事,一個家族的三代人生,溫州是所有故事的起源地,故土在她的寫作中有著不一般的意義?!皼]有離開溫州之前,我和溫州的關系是自然的、緊密的,但意識不到它是我的故鄉(xiāng)。到復旦上大學后第一個假期回溫州,看到碼頭上都是提著三洋錄音機、戴著蛤蟆鏡的人,第一次家鄉(xiāng)這個詞進來了,我知道我和溫州有距離了。我每時每刻都想逃離,一次比一次離開得更遠?!睆堲釋憸刂?,更多是因為它粘連著童年記憶,“成年的時候在哪里居住沒有關系,重要的是童年和青少年在哪里度過,它有加權重量。我一次又一次回到故土尋找精神營養(yǎng),像海綿一樣吸取了很多東西,我?guī)е鼈冏咭惠呑??!?/p>

與張翎不同的是,陳河最初是放棄寫作出國的,因為“在溫州這個小地方寫作,發(fā)現自己的寫作也就那樣了”。一個意外讓他重拾了寫作,1998年,他在阿爾巴尼亞被綁架,“我感覺自己在一個地洞里,眼睛被蒙住,空氣進來,青草的氣味,小鳥的叫聲,上面就是生,下面就是死。當時就想,要是活下來,就要把這段經歷寫下來。后來就知道,寫作在我心里的分量?!?005年,換到新環(huán)境后,他終于可以繼續(xù)寫作。今年他出版了新長篇《甲骨時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安陽考古成為了他的寫作素材。異國與故土之間的游走,某種程度上讓陳河的寫作具有了更多的經驗,也有了思想上的變化。

與他們相似,溫州作家自覺地關注故土,哲貴的“信河街”系列關注溫州富人群體,鐘求是寫自己的小鎮(zhèn)生活和城市生活,邊緣人、小人物成為他主要的書寫對象。溫州文學正在展現它的多元化,并逐漸從被經濟遮蔽的角落里走向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