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湯和的元青花罐
來源:光明日報 | 張堃  2016年12月02日10:00

作者供圖

上圖中的這個瓷罐名叫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是安徽蚌埠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它1973年出土于蚌埠市郊的一座明代大墓中。那么,墓主人是誰?元代的青花瓷罐,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明代人的墓葬中?

1973年11月,安徽省考古人員對位于蚌埠市東郊曹山上的一座明代墓葬進行了發(fā)掘,從墓中出土了上百件文物,其中就包括這個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青花瓷罐高47.5厘米,口徑15.6厘米,罐口外撇,斜肩鼓腹,肩腹交界處有兩只對稱的獸形耳,罐底為矮圈足。瓷罐通體以青花作畫,繪有花紋6層,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劫后余生的元青花

考古人員在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墓志銘,上面記載,墓葬的主人是明朝開國大將湯和。據(jù)專家介紹,湯和墓的隨葬品原本十分豐富,但因歷史上多次被盜,所剩珍貴文物不多,這個精美的元青花罐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可謂萬幸。這件劫后余生的元青花大罐,是目前中國僅存的幾件元青花大罐之一,而且它既有明確的紀年,又有確切出土地點,因此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成為蚌埠市博物館最珍貴的藏品。

湯和是明代的開國將領,在他的墓中,怎么會陪葬元代的青花瓷罐呢?專家分析說,實際上,朱元璋還在當吳王時就已占領了景德鎮(zhèn),而元朝還未滅亡。吳王朱元璋讓工匠生產(chǎn)了一批非常精美的瓷器送給功臣。這些瓷器最終成了大臣們的陪葬。湯和墓里的這個元青花大罐亦屬這類。專家判斷這個瓷罐是元青花,主要是依據(jù)大罐的各種表征。比如罐體的大氣雄渾,紋飾的層次繁多,所繪的大花、大葉子,都呈葫蘆狀,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元青花的特征。

專家還介紹,元朝時,中國與中東地區(qū)貿(mào)易往來頻繁,中東從中國訂制了大量青花瓷,而燒造青花瓷所用的鈷藍料則從中東地區(qū)進口。這類進口的“蘇麻尼”青料含鐵量高、含錳量低,成色濃艷青翠,料厚處自然形成內(nèi)凹狀的黑鐵斑,黑鐵斑和濃艷的青藍色相映成趣。而這件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的花紋,也有很多黑點,這正是高鐵滲出來的,就連器物上的很多花葉也出現(xiàn)了這種狀況。這些也非常符合元青花的特征。綜合各種分析,專家斷定這件器物是元代青花瓷。

在元代,景德鎮(zhèn)除了燒制出口的青花瓷以外,也開始為國內(nèi)市場生產(chǎn)一些廟宇供器和陳設瓷器,但基本沒有涉足日用瓷領域,所以元青花的生產(chǎn)總量并不大,傳世品則更為稀少。湯和墓中出土的這個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獸耳蓋罐也就愈發(fā)顯得珍貴。它既為后人展示了中國元代青花所獨有的藝術魅力,也讓人們了解了明朝開國將領湯和的戎馬一生。

劫后余生的湯和

《明史》中記載,湯和出生于公元1326年,是安徽鳳陽縣人,和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是鄰居,小時候兩人經(jīng)常一起放牛、玩耍,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元朝末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暴發(fā)紅巾軍起義。湯和與幾十個志同道合、身強力壯的青年投奔了起義軍,并因作戰(zhàn)勇敢而被授以“千戶”官銜。而這時的朱元璋,還在濠州當和尚。湯和惦記著兒時玩伴,就寫信邀他共謀義舉、同享富貴。

朱元璋參加紅巾軍后,很快就成長為軍隊里著名的將領,湯和則是他手下的得力干將,追隨他南征北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成為明太祖,他為開國功臣們封賞。大部分開國將領都受封為國公,而湯和卻只被封為低一等的中山侯,直到公元1378年,他才被晉封為信國公?!睹魇贰蛡鳌酚涊d,朱元璋之所以推遲給湯和封國公,是因為湯和酒后失言。

蚌埠博物館館長辛禮學介紹說,湯和在鎮(zhèn)守常州的時候,曾酒后狂言:“我現(xiàn)在鎮(zhèn)守常州,就像坐在屋脊上一樣,我向左,天下行之則向左,我向右,天下行之則向右。”有人把這件事情報告給朱元璋后,朱元璋說了“于忠少欠”四個字,意思就是說,湯和對朱元璋的忠心有些欠缺。

明朝初期,為鞏固統(tǒng)治,朱元璋開始逐步解除開國將領們的兵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湯和在眾多高級將領中第一個上奏折自請解除軍權、辭掉官職,這一舉動深得朱元璋歡心。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60多歲的湯和終于解甲歸田,卻處事低調(diào),因為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直都在監(jiān)視自己。此后,朱元璋逐步以各種借口把開國將領們一一處死。在家養(yǎng)老的湯和,也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脅,于是每每面圣時均呈現(xiàn)出病體孱弱的樣子,成功贏得了朱元璋的垂憐。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夏天農(nóng)歷八月,湯和病逝,享年70歲。因為湯和在戰(zhàn)爭年代和鞏固東南海防的事業(yè)中,對于浙江東部的甌江流域有著特殊的貢獻,所以朱元璋下詔追封湯和為“東甌王”,謚號“襄武”,因此后人也稱他為“東甌襄武王”,敕葬安徽蚌埠龍子湖畔曹山南麓。

在明代的開國元勛當中,湯和是唯一得以善終的大臣。

(張堃,作者單位: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