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當代藝術應表現日常生活的感動 正在舉辦的第11屆上海雙年展引發(fā)關注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6年12月06日16:16

亮相本屆雙年展的作品《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由鋪滿一整面墻的40塊地毯組成。它們都是一位比利時藝術家從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購得的,圖樣、形狀、色彩、大小各異,帶有世界各地的風格,探討的是時間更替之下持續(xù)的文化翻譯問題。(均展方供圖)

一位荷蘭藝術家的作品《月亮站》,引起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宇宙的密切關聯。

為期4個月的第11屆上海雙年展依舊吸引了接踵而至的好奇觀眾。

走進主題展所處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偌大的展廳,一開始,你可能真有點懵。抬眼看到的就是兩輛大叉車支起的三對陶瓷大缸,相互拉拽,形成一個張力場;轉頭又見一位舞者,赤著腳,拿著長長的笤帚,詩意地掃拂地面散落的稻谷;循電梯而上,如同鉆出航天機艙,置身異星球表面,一條狹窄的螺旋型步道將人引入一場星際穿越或是地心冒險……

不過,通過許多生活化的藝術演繹,或許你也能讀出當代藝術中的暖意:被孩子偷偷藏在書里壓得平平的糖紙,一個磨刀師傅一天里遇到的人和事……這些關于你我他的平凡故事細節(jié),將現實的光芒通過一個肢體語言、一個表情符號,照進當代藝術,為它開啟更多的想像可能。

藝術與科技嫁接,思考空間面臨新的打開方式

藝術發(fā)展至今天,觀念被不斷顛覆,手段被不斷創(chuàng)新,究竟還可以有怎樣的表達? 對此,本屆雙年展的主題展匯聚了來自40個國家、地區(qū)的92位/組藝術家的作品。他們?yōu)樗囆g作品天馬行空地嫁接哲學、文學、語言、科技等種種元素,討論當下,也指向未來。

說到“阿里巴巴”,你會想到什么?此次展覽有件名為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 的作品,由鋪滿一整面墻的40塊地毯組成。它們都是一位比利時藝術家從阿里巴巴電商平臺上購得的,圖樣、形狀、色彩、大小各異,帶有世界各地的風格,探討的是時間更替之下持續(xù)的文化翻譯。過去與現在、譯入與譯出之間,很多巧妙的勾連會讓人不禁想得很遠。原本,阿里巴巴是收錄在 《天方夜譚》 中的阿拉伯民間故事,最早起源于8世紀。18世紀,法國人將這一故事14世紀的版本譯成法文出版,并且加入新的內容,在歐洲掀起“東方熱”。今天,“阿里巴巴”卻讓很多人最先想到馬云和他的電商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阿里巴巴的概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天方夜譚》 中有飛毯,今天,地毯通過電子下單,同樣可以“飛”到人們的身邊。

橢圓形的會議桌在展廳擺開,每逢滿月之日,這里將迎來一場“月亮會談”;一只從高處垂落的鋼制鐘擺充當著會談的背景,在沙盤上劃出線條,尋找著新的坐標。一位荷蘭藝術家的作品《月亮站》 以對200多年前科學團體“伯明翰月亮協會”定期會談的一次重訪,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宇宙的密切關聯。1765年至1813年,在英國中部,一群哲學、科學、藝術、商界人士定期聚會探討種種問題,達爾文、瓦特都在其列。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自古就有,很多問題被一再提出,不斷討論。如今,過去的很多問題或許已經得到了解決,卻也可能產生了更多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一位阿根廷藝術家用蛛絲、浮塵、輕風、投影創(chuàng)作了作品 《音速宇宙網》。透明的玻璃盒里,蜘蛛自由生長,結成纏纏繞繞的網,留下時間性的痕跡和記錄,像極了一個小宇宙的醞釀。而漂在空中的細碎浮塵,被投影至大屏幕,似乎又成了宇宙間的塵埃。微觀與宏觀的倒錯,空間秩序和時間體驗的被相替,都給人們留下錯愕,這又何嘗不是思考的空間?

甚至有的作品僅僅在調動人們的感官。3個劇場式空間,是一位克羅地亞藝術家的系列作品 《迷失站臺》,以不同的光影設置,邀人們經歷不同的知覺錯位。當人們目眩神迷,無法判定自己身在何處時,想象的大門便敞開了。而營造“迷失”狀態(tài)的真相,可能簡單得讓你意外,比如其中一個空間,不過是三盞白熾燈照在縱橫交錯的魚線上。

面對當代藝術,誠實體驗成為個體的觀感。

“人”與“城”邂逅,在彼此的移動中發(fā)現溫暖

本屆雙年展有一個饒有意味的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51位普通市民的生活,來展現城市普通日子的點點滴滴?;又袑W習并提煉出美好的一面。

在展覽持續(xù)的17周里,每一周都有3個關于上海的“人物”,在他們選擇的地點,以即興、對話、辯論、騎行等不同形式,分享他們的城市故事。他們是城市編年史記錄者、糖果愛好者、雜技演員等等,也是普通的上海市民。他們的故事都是通過公開招募脫穎而出的。觀眾可以尋找并“追隨”自己感興趣的人以及他的人生,重新打量自己身處的這座城。

雙年展開展的首個周末,一場特別的自行車之旅就已開啟———從新昌路北京西路路口北面出發(fā),跟著磨刀師傅走街串巷。帶隊的這位李師傅,是從淮安村莊習得磨刀和吆喝的,來上海18年,每天早上7點30分都會從租住的弄口出發(fā),進入里弄和小區(qū)深處,尋找需要磨刀的人。這一天,騎他騎的路,去他去的地方,聽他的吆喝,遇到他遇到的人,有參與者坦言收獲了久違的感動,也收獲了生活的點點智慧。

幾天后,一群糖果愛好者們,將以一個囊括近百年糖紙發(fā)展的主題展,打開回憶的閘門。曾幾何時,這座城市有約600家糖果廠,弄堂口的煙雜店每周都會推出兩三款新的糖果,它們被不同圖案的糖紙包裹著;糖紙設計甚至一度兼具掃盲功能,印上漢字,印上拼音;孩子們吃過糖把糖紙小心翼翼地夾在書里壓平,多年以后這些糖紙竟在二手書市被人發(fā)現……關于糖紙變遷的遙想,散發(fā)著暖人心的甜。

工作沒多久的金融白領小胡,也是這一系列活動的主角之一。他是個90后,說起上海的公交車來,卻頭頭是道。從大學起,他就立志坐遍全上海的公交車。這一次,小胡想借公交車之旅,與人們分享—部不知夠不夠講完的“上海公交故事集”。一輛“特約公交車”將從人民廣場出發(fā),行駛他專門設計的路線上,載著一車關于公交汽車的奇聞軼事。

藝術分明可以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關于你我他的平凡故事,何嘗不是儀式化的“人生劇場”?何嘗不能開啟藝術的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