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第一大鼎應(yīng)該叫什么名字
來源:北京晚報(bào) | 孫機(jī)  2016年12月23日11:00

后母戊青銅方鼎

后母戊鼎銘文

“后兔母”圓尊和方尊

編者按

11月1日本報(bào)第33版發(fā)表了記者專訪《司母戊鼎名稱不容置疑》,引起讀者的廣泛關(guān)注。作為國家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之一,已被收入到中小學(xué)教科書中的國寶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經(jīng)歷了怎樣的認(rèn)識過程,又是如何一步步論證的?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jī)先生特撰寫此文,幫助讀者撥開迷霧……

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里的一件商代青銅方鼎,高一米多,重量近一千七百斤,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陽武官村,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古銅鼎。此鼎以其宏偉的體量、端莊的造型、瑰麗的花紋、堂皇的氣勢,雄踞于我國古代青銅禮器之巔。鼎內(nèi)壁鑄有三字銘文,應(yīng)代表器主。這三個字有人釋為“司母戊”,故大鼎曾名“司母戊鼎”??墒菑?983年以來,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中,經(jīng)過進(jìn)一步研究,已將大鼎的銘文改釋為“后母戊”;此鼎遂定名為“后母戊鼎”。在博物館中此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不過仍有稱之為“司母戊鼎”的。對于如此重要、受到萬眾矚目的國寶,不應(yīng)該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統(tǒng)一的叫法,那么,國博的定名對不對呢?看來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加以探討。

在大鼎的銘文中,“后”字寫成反文,作“ ”。本來甲骨文中許多字的寫法左右無別,如 (,明705——此為甲骨文出處,下同,編者注)或作 (綴23); (臣,乙696)或作 (粹1152); (尹,續(xù)6.17.1)或作 (丙71); (旬,甲2410)或作 (鄴1.35.1); (好,乙3164)或作 (庫237); (朕,甲2304)或作 (丙128)等,例子很多。這些字讀起來從未引起誤解,因?yàn)闊o論向左向右,都是同一個字。大鼎上之反書的“后”字亦同此例。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尊和方尊上都有“后 母”銘文,其中的“后”字在兩個尊上的寫法就一反一正,卻不能認(rèn)為它們不是同一個字?,F(xiàn)代書法家偶爾把“秋”字寫成“”,還保留著這種寫法的遺意。

上古時代中,“后”泛指君上?!渡袝ぶ衮持a》說:“徯予后,后來其蘇?!边@里的“后”指商湯。所以《爾雅》就說:“后,君也。”在古文獻(xiàn)中,后益、后稷、后羿等君主之名屢見不鮮。連帶而及,“后”字亦訓(xùn)后妃之后。比如婦好是武丁的法定配偶之一,卜辭中就稱她為“后帚好”(合集2672)。母戊也應(yīng)是武丁的配偶,鼎銘中稱她為“后”,正是合情合理的。這種稱謂甚至可以追溯到夏代,《左傳·哀公元年》說過澆殺了國君夏后相?!昂缶嚪缴铮映鲎愿],歸于有仍,生少康焉?!?后緡是相的配偶,她也被稱為“后”。

商代稱呼貴族,習(xí)慣在私名之前加上爵稱,如“侯虎”(前4.44.6)、“白(伯)) ”(丙52)、“亞”(亞鐃)等,和“后戊”的詞序一致。不過后戊的地位更為尊崇,所以鼎銘中未直呼其名,而用了“戊”的廟號。至于“母”,則指她的輩分。在甲骨文中,祖母一輩的稱“妣”,母親一輩的則稱“母”?!昂竽肝臁比齻€字將器主的爵稱、輩分、名號都包括進(jìn)來了,堪稱實(shí)至名歸,文從字順。

不過和一般左右無別的字不同的是,“后”字的反文不僅是寫法上的變化,它還代表另一個字,即“司”?!昂蟆?、“司”兩字互不相干。在甲骨文中,這種情況很少見,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甲骨文中有“司工”(存1.70),“司”指職司?!墩f文》說“司”是“臣司事于外者”。那么“司母戊”豈不成了一位辦事人員,這當(dāng)然講不通。于是有的研究者乃將“司”解釋為“祀”。商代有時以“司”字代“祀”,如言“王廿司”(前2.14.4),但這里指的是年份,不是祭祀。甲骨文中祭祀的“祀”字作“ ”,是個常用字,如言“祀于河”(乙2587)、“祀祖乙”(存1.257)等,但在這類詞句中,沒有一處是用“司”字來代替“祀”的。青銅器銘文中更絕未見過“祀母戊”、“祀母辛”之類寫法。或以為“司”字與“祀”字讀音相近,便可通假。但漢語中的同音字?jǐn)?shù)量巨大,好些字的讀音雖相同或相近,用意卻毫無關(guān)聯(lián)。而將大鼎銘文的首字釋“后”,卻既有出土的金文為證,又有傳世文獻(xiàn)作依據(jù)。在這些證據(jù)面前,釋“司”就全然站不住腳了。

至于甲骨文、金文中有時以“毓”代“后”,這兩個字可以兩存,本無足怪,不過它們的側(cè)重尚有區(qū)別。卜辭中常用“高”字和“毓”字代表世代的先后,如言“高且(祖)”、“毓且(祖)”(均見粹401);“高妣庚”(前1.36.5)、“毓妣辛”(遺363)等,則“毓”有先后之后的含義,與上述“后”字的用法不盡相同。

當(dāng)代研究古文字的學(xué)者多稱大鼎為“后母戊鼎”。唐蘭先生力主此說,并指出:“春秋時‘叔夷鎛’講成湯伐夏后,‘后’字也寫成‘司’”(見《考古》雜志1977年第5期),他舉出的是一條很有力的證據(jù)。李學(xué)勤先生在討論婦好墓出土器物中的“后母辛”銘文時,也明確指出“后”是身份(見《文物》雜志1977年第11期),這些論斷不容忽視。

總之,在“后母戊”銘文中,“后”是爵稱,也是指她的地位和身份,用意非常明確,故此鼎仍以稱“后母戊鼎”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