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王鵬程
來源:《南方文壇》2017年第3期 |   2017年05月12日16:37

1979年6月生于陜西永壽,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中心博士后,現(xiàn)為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特邀研究員。主要從事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曾在《光明日報》《文藝報》《文學評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月刊》等報刊發(fā)表論文7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等數(shù)項。曾獲“清華大學博士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2010)、陜西省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匯優(yōu)秀論文獎(2014)、第四屆陜西省文藝評論獎二等獎(2015)等。

文學批評作為一種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知多偏好,人莫圓該”。那么,批評諸要素中最關鍵的是什么?學識、視野,抑或眼光、方法...?竊以為,最關鍵的還是事實感——藝術經驗里真理性內涵的呈現(xiàn)。正如伽達默爾所言:藝術作品的真理性既不孤立地體現(xiàn)在作品上,也不孤立地存于審美主體上,而是存在于過去與現(xiàn)在的溝通,以及“不斷更新的被經驗的實在性”上。由此可見,事實感是一種無形的“軟能力”,是一種看起來極為普通而又十分難得的批評才能。但它無疑是批評的生命線,關系到批評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缺乏事實感,批評就會“東面而視,不見西墻;南面而視,不睹北方?!迸u是知識與思想、美感與經驗、事實與判斷力融合而成的一種高度個人化的結構和能力。學識淵博、視野開闊、眼光深邃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這些并非充要條件,不能保證形成恰切得當?shù)呐袛?。批評活動的可靠與有效,除了基于這些要素形成的審美經驗之外,決定性的因素是建立在事實感之上的判斷力。托·斯·艾略特曾鄭重地指出:“批評家必須具有非常高度發(fā)達的事實感。這絕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或常見的才能。它也不是一種容易贏得大眾稱贊的才能。事實感是一件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yǎng)起來的東西。它的完美發(fā)展或許意味著文明的最高點。那是因為有這么多的事實領域需要去掌握,而我們已掌握最外面的事實領域、知識領域,以及我們所能控制的最外面的領域,將被更外面的領域用令人陶醉的幻想包圍起來?!迸u是全面的、綜合性的活動,它不僅需要理論和技巧,更倚重于文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而形成的價值尺度和事實理性。這種事實感的形成,漫長而艱難。它面對人類的文學傳統(tǒng)和價值經驗,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在批評主體的審美經驗、批評實踐與自我反省的砥礪中不斷調整磨合,最終形成穩(wěn)健得當?shù)牟顒e意識和價值等級。

批評的事實感置身于人類的文學傳統(tǒng)和價值經驗之中,并在與現(xiàn)代審美經驗的雙向互動中“守故鼎新”,判斷批評對象把握現(xiàn)實的寬廣程度、深入本質的深刻程度,闡明它說出的能力以及“時代”價值與“歷史”意義,進而重塑傳統(tǒng)。在只能“看到腳面”的當下,我們更有必要在向傳統(tǒng)與經典的返歸中尋找經驗支持和價值支援,從而獲得抓住要害、指明關鍵的批評能力。這種“返歸”會告訴我們:什么是文學中持久而過硬的東西,什么是可以“確信”的;一部作品有什么樣的意義,應該擺放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

有事實感的批評,在向文學傳統(tǒng)的不斷返歸中,探索傳統(tǒng)發(fā)展的邏輯與批評對象深隱的秘密;通過考察文本的整體性,以特殊的方式突出那些被忽略的、然而卻有重要意義和整體價值的一切,肯定那些逸出傳統(tǒng)的戛戛獨行的“創(chuàng)造”。以事實感為支撐的可靠價值區(qū)域,同批評者的感覺、經驗、才識熔鑄為敏銳的感受力、可靠的判斷力和對真理性內涵的固執(zhí)追求——不被理論拘囿,不被現(xiàn)實限制,不被現(xiàn)象迷惑,不被派別蒙蔽,能以敏銳的洞察、深邃的剖析與清明的闡述,透視批評對象的真實意圖;能夠克服暫時性和相對性,同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所構成的意義世界建立聯(lián)系,確定其在何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所屬藝術門類的發(fā)展要求,并探尋新的端倪和趨向。

文學批評是在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建立聯(lián)系并獲得意義的真理性活動,事實感像航標一樣,起著決定性作用。事實感是一切批評活動可靠、有效的充要條件,是杰出批評家無不具備的突出才能。也是文學批評生機勃勃、歷久彌新的唯一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