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撮泰吉:石頭寨里的戲劇“活化石”
來源:中國民族報 | 陳武帥 李寧  2017年05月15日08:37


表演撮泰吉時戴的面具。

  “昔聞古時人,變?nèi)瞬幌袢?。變?nèi)讼褚矮F,猴的臉,鼠的樣。吃野果,喝露水,穿樹皮,上者為雀,下者為槽……”這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彝族古戲撮泰吉表演的開場白。

  撮泰吉是僅存于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xiāng)倮嘎寨的一種古老的戲劇形態(tài)。撮泰吉為彝語,“撮”意為鬼,“泰”意為變化,“吉”意為游戲,通譯為“變?nèi)藨颉被颉叭祟愖兓膽颉薄?/p>

  撮泰吉一般于農(nóng)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旨在驅(qū)邪祟、迎吉祥、祈豐收。其演出多在夜晚進行,表演形式十分獨特,表演者用白色頭帕將頭纏成尖錐形,身體及四肢用布緊纏。部分人頭戴面具,所戴面具主要有五面,分別是彝族老人、老婦人、苗族老人、漢族老人及小孩。面具長約一尺,前額突出,鼻子直長,眼睛及嘴部挖出空洞,用鍋煙涂為黑色,再以石灰或粉筆在額頭和臉部勾出各種線條,黑白相間,顯得粗獷、神秘、古樸和森嚴。不戴面具者為山林老人或山神,是自然與智慧的化身。

  初夏的午后,陽光漫過倮嘎寨,田畦縱橫、綠意盎然。倮嘎是彝語地名,漢語意為石頭寨,顧名思義,倮嘎寨是個山高石頭多的寨子。

  倮嘎寨里73歲的文道華老人,說起關于撮泰吉的點滴,侃侃道來,神采奕奕。只有高小文化的文道華,12歲就開始隨父親學習撮泰吉表演。父親要求嚴格,動作、唱詞,都要求他一板一眼。表演撮泰吉以《撮泰吉的發(fā)源》一書作為依據(jù),書本用彝文書寫,還配有圖畫,因此文道華認識了許多彝文,很遺憾的是這本古書已被燒毀。

  表演撮泰吉還應具備一門必修技藝,就是制作撮泰吉面具。文道華說,撮泰吉面具是采用大紅花樹制作的,表演不同的角色需要戴不同的面具。

  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或者有老人去世時,文道華就跟隨父輩出去表演。文道華所在的寨子里年年春節(jié)也要演撮泰吉。經(jīng)過耳濡目染,他也學會了一些動作。父親偶爾給他“開小灶”,傳授他一些祝語。祝語相當于撮泰吉祖?zhèn)鞯拿伢?,不外傳?/p>

  表演撮泰吉一般要10人至14人左右,文道華表演的角色是惹嘎阿布(山神老人)。早年和文道華一起表演撮泰吉的,如扮演阿布摩的高湖芬、扮演阿達姆的周德光、扮演麻洪摩的文富寬、扮演阿安的文有興等,都找到了自己的傳人。如今,年逾古稀的文道華把惹嘎阿布表演的角色傳給自己的兒子文斌。37歲的文斌,平時是一名貨車司機,逢年過節(jié)就帶著團隊表演撮泰吉,算是繼承了父親的衣缽。

  板底鄉(xiāng)許多熱愛撮泰吉的年輕人,都曾向文道華拜師學藝。文道華不僅把撮泰吉的整套祝語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他還向他們傳授了面具、獅子等道具的制作技藝。如今,撮泰吉表演還成為了板底鄉(xiāng)小學民族文化進校園的一部分。文道華希望民族文化代代相傳,成為烏蒙深處最耀眼的名片。

  正如一首詩所言:撮泰吉的舞姿/從深山里的倮嘠走來/從遠古的歷史走來/從人類最初的夢想走來/戲劇鼻祖的氣息/在略顯笨拙的肢體里/裊裊散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