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通州:從2000年前走來
來源:北京日報 | 李言錄  2017年08月31日15:16

故城遺址圖

故城東門遺址圖

通州出土漢代文物

通州自古至今演化,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2000年的歲月。今日的通州區(qū),位于北京城東部。全區(qū)一望平川,多河富水。東與河北省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隔運河相望,南同河北省廊坊市、天津市武清區(qū)、北京市大興區(qū)為鄰,西和北京市朝陽區(qū)、大興區(qū)毗連,北和北京市順義區(qū)交接。通州衛(wèi)星城雄踞在京杭大運河端頭,首都百里長街的東端,衛(wèi)星城內(nèi)胡同縱橫交錯,層樓鱗次櫛比,商肆星羅棋布,滿目繁榮。

通州歷來在華北地區(qū)地位顯赫,古時素來就有“一京(北京)、二衛(wèi)(天津)、三通州”的說法。通州自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脊耪{(diào)查,挖掘出戰(zhàn)國至清代墓葬1092座、漢代城址1座、漢唐窯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條。出土各類陶器、瓷器、釉陶器、銅器、鐵器、鉛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萬余件(套),種類繁多。出土了62座戰(zhàn)國晚期至西漢時期的甕棺葬,如此規(guī)模,實屬北京地區(qū)首次。

翻開史書,我們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今通州地屬燕國。燕昭王(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79年)時開拓北疆,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時漁陽郡當轄及今通州地。秦仍屬漁陽郡地。西漢于今區(qū)境置路縣,屬漁陽郡。治所在今區(qū)城東八里古城村處。王莽篡漢,改路縣名通路亭,屬通路郡。東漢建立后,廢莽新所改,恢復(fù)西漢舊稱,但改“路”為“潞”,始稱潞縣。三國時期,潞縣歸曹魏版圖,改屬燕國。西晉十六國因之。

北魏潞縣治在今三河市西南城子村處,屬漁陽郡。隋潞縣還治今區(qū)城東八里古城村處。隋開皇三年(583年),屬幽州,大業(yè)三年(607年)屬涿郡。唐武德二年(619年),潞縣為玄州治所。貞觀元年(627年),廢玄州,潞縣屬幽州。天寶元年(742年),幽州改為范陽郡,潞縣仍屬。乾元元年(758年),范陽郡復(fù)稱幽州,潞縣所屬亦隨之而改。唐遷縣治于今區(qū)城。遼代,潞縣先后為幽都府和析津府屬縣。遼圣宗太平年間(1021-1031年)在今牛堡屯鄉(xiāng)筑城置縣,因縣城在漷河之南,取縣名曰漷陰,并析潞縣南境為其轄土。

史書記載,金代初年,潞、漷陰二縣隸析津府。至貞元元年(1153年)漷陰縣直屬于中都路大興府。天德三年,潞縣為通州治所。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通州及所領(lǐng)潞、三河二縣隸屬于大都路。至元十三年(1276年)八月,升漷陰縣為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縣歸州管轄。另外,遷漷州治于武清縣境之河西務(wù),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罷漷州河西務(wù)”,漷州治所因此而北遷于今區(qū)東南之漷縣村處。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將徐達又攻占元大都,改名北平,并改元大都路曰北平府。從此潞縣之名變成歷史地名。通、漷二州俱隸北平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二月,漷州降格為漷縣,改隸通州。至此,通州領(lǐng)有三河、武清、香河、漷縣四縣,屬北平府管轄。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此后通州及所領(lǐng)四縣均屬順天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省漷縣入通州,時通州領(lǐng)三河、武清、寶坻三縣。

雍正六年(1728年)改三河、武清、寶坻三縣直屬順天府,通州遂為散州,不再領(lǐng)縣。民國元年(1912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通州改名通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通縣直屬河北省。1948年底,通縣全境解放。初于通縣城關(guān)設(shè)通州市,通縣人民政府遷駐張家灣。1949年通州市改為通縣鎮(zhèn),為通縣專區(qū)駐地。1953年11月撤銷通縣鎮(zhèn),改設(shè)通州市,由通縣專區(qū)代管,仍為通縣專區(qū)駐地,與通縣同屬通縣專區(qū)。1958年3月7日,通縣、通州市劃歸北京市。同年4月28日,撤銷通縣專區(qū),將原轄薊縣、平谷、三河、大廠、香河五縣劃入唐山專區(qū),密云、懷柔劃入承德專區(qū),固安縣劃入天津?qū)^(qū)。通縣與通州市劃入北京市后,二者合并,改名通州區(qū),1960年2月改名通縣。1997年4月撤銷通縣設(shè)立通州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