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閃閃惹人愛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李昕  2017年11月28日08:09

錫繡工藝:錫條穿過繡線。

錫繡成品局部。

布依族師傅演示砑光工藝。

岜沙苗女身穿由亮布制成的服裝。

從古至今,人們對服飾的裝飾喜好似乎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光性”。無論是對金銀珠翠的追求,還是現(xiàn)在常常掛在嘴邊的“bling bling”(流行語,代表了造型奪目、閃亮、炫麗、夸張的首飾),釘珠、亮片、金屬質(zhì)感的面料等,服飾上閃爍著的光芒是財富與自信的象征,總能給人以強大的視覺沖擊和深刻的視覺印象。這一點在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審美中也不例外。智巧的少數(shù)民族婦女想出許多方法來突破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大膽合理地就地取材,裝點出一件件閃亮的服飾。

錫繡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地區(qū)苗族所特有的傳統(tǒng)裝飾手法。顧名思義,這種刺繡工藝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就是金屬錫。錫的外觀與銀相似,光澤度好,且不易氧化變黑,因此使用金屬錫進行裝飾,既能有效地節(jié)約成本,也能營造出閃閃發(fā)亮的效果。

錫繡工藝精細復(fù)雜,所呈紋樣極富韻律,其制作方式通常是先用黑色棉線在白色棉布上依照傳統(tǒng)紋樣進行穿線挑花定位,再將布料染成藏青色,繡線便隱藏在布料中難以察覺了。此時再將薄錫片剪成極細的錫條,錫條穿過之前定位好的繡線后,剪斷、卷緊、固定,就完成了一個扣錫過程。如此反復(fù),將剪下的錫條逐一卷成小管,按照預(yù)先繡好的紋樣規(guī)則進行排列、縫綴,最后再用深色繡線在紋樣空隙間穿插點綴,就形成了顆顆璀璨間隱約可見彩色暗花的多層次效果。除了繡成各種幾何紋樣以外,錫條還可卷成綴腳,制成流蘇。

錫繡工藝主要用在劍河苗族女性盛裝上衣的領(lǐng)條、后背及前圍腰、后圍腰幾處。銀白色的錫條與藏青色的布料對比分明、質(zhì)感迥異,體現(xiàn)了剛與柔的完美結(jié)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裝飾風格。

釘線繡是將繡線釘縫在織物表面進行裝飾的技法。用繡線在織物表面顯色形成紋樣,再用另外的釘縫線以均勻間隔的針跡固定繡線即可。只要釘縫上的繡線富有光澤,“bling bling”的效果就應(yīng)運而生。下圖這件侗族辛地衣就使用了“升級版”的釘線繡裝飾。刺繡紋樣的邊緣閃爍著點點星光——這是將金屬箔貼附在極薄的皮料上之后,再利用皮子的柔軟質(zhì)地盤出蜿蜒的曲線,最終釘縫而成的效果,亦被稱作“皮金繡”?!短旃ら_物》中就有著對這種古老裝飾手法的記載:“秦中造皮金者,硝擴羊皮最薄,貼金其上,以便剪裁服飾用,皆煌煌至色存焉”。

如果說上述兩種還只是附著在服裝之上的裝飾物,且與具有光澤性的金屬材質(zhì)有著或多或少的關(guān)系,那么“亮布”則是對面料物理性能的改變,是將追求“blingbling”的裝飾目的發(fā)揮到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

亮布是我國西南地區(qū)苗、侗等少數(shù)民族常用的服裝面料,常用于領(lǐng)子、袖口等部位,或作為刺繡的底布使用,因面料表面泛有光澤而得名。不同地區(qū)制作亮布的方法不盡相同,大致都是先用植物藍靛將棉布染成深藍色,再涂抹上“特殊配方”加工而成的。各地間的主要區(qū)別就體現(xiàn)在中間這道“特殊配方”上。以黔東南為例,從江、黎平等地涂抹的是蛋清,丹寨地區(qū)涂抹的是牛血,施洞地區(qū)的“秘方”是牛皮膠(用水牛皮或牛腳熬成)和紅子刺根水。抹上“特殊配方”的普通面料,經(jīng)過反復(fù)捶打、晾曬、蒸布(防止?jié){料脫落),最終變成挺括、有光澤的“亮布”。用“亮布”制成的衣服色澤發(fā)亮,輪廓有型,并會隨著穿著者的身體活動而沙沙作響。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的布依族所喜愛的“金布”,與“亮布”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金布的光澤源自上膠和砑光。所謂上膠,就是將牛皮膠涂抹于染好的布面上。一般要將牛皮放在河水里泡上三四天,脫毛后,將牛皮清洗干凈,再放入鍋內(nèi)加水熬煮,熬至粘稠狀即表示膠質(zhì)已被析出,取出用來上膠。上過膠的布不能曝曬,只能陰干,陰干后需再進行砑光——一種用卵形、元寶形或弧形的石塊對皮革、布帛、紙張等進行碾壓、摩擦的古老的染色整理技藝,砑光工藝使面料變得密實、挺括、亮澤。在普遍使用砑光機、熨斗進行染色后整理的今天,能掌握手工砑光技藝的工匠已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