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2017青閱讀年度好書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18年01月19日15:07

《火槍與賬簿:早期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作者:李伯重

三聯(lián)書店2017-1

這是一位成就非凡的學者有意識地面向公眾撰寫的較為通俗的歷史作品,在目前原創(chuàng)的、高品質(zhì)的大眾歷史讀物相當匱乏的狀況下,李伯重教授的嘗試難能可貴。該書聚焦15世紀末至17世紀即早期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屬于目前學界很熱門的“全球史”研究。作者將這一大變革時代的特征概括為“火槍與賬簿”,勾勒出一個國際貿(mào)易打造的世界,以及與之并行的軍事革命和暴力圖景,從而回答了一個長久以來備受關(guān)切的問題——晚明中國為何沒能度過危機,在近代化進程中淪為失敗者。盡管作者表示該書是“集合各家說法的綜合性著作”,但其立足中國的內(nèi)在關(guān)切,還是使它在“全球史”著作中顯得與眾不同。

《饑餓》

作者:[阿根廷]馬丁·卡帕羅斯

譯者:侯健 夏婷婷

九久讀書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6

這部非虛構(gòu)作品極富沖擊力地揭示了一個被隱藏起來的日?,F(xiàn)實——世界上有8億多人在忍饑挨餓,每天都有大約25000人因各種與饑餓有關(guān)的原因而死亡。然而,人們發(fā)明了委婉的措辭來代替“饑餓”,比如“糧食不安全”,比如“結(jié)構(gòu)性營養(yǎng)不良”。這是一本憤怒之書。作者走遍印度、孟加拉、尼日爾、南蘇丹、馬達加斯加、美國、阿根廷以及西班牙等地進行調(diào)查,他記錄的慘狀令人震驚,他追尋質(zhì)問饑餓的原因——人們挨餓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糧食,而是因為沒錢買糧食。在當今的生產(chǎn)力條件下,饑餓并不是一個自然的問題、技術(shù)的問題,而是政治問題、財富分配問題,饑餓的背后,是人對人的壓榨、國對國的剝奪,饑餓坐上了全球化的快車周游世界,不平等的種子到處播撒。

《詩的八堂課》

作者:江弱水

商務印書館2017-1

這是一本別開生面、視野開闊的談藝錄,它不同于我們過去所看到的詩論文論,既無古今壁壘,也無中外門墻。作者打破學科邊框,在古今中西多體的詩文中游刃有余,不受拘限地征引中外詩作與詩論、文論,以博弈、滋味、聲文、肌理、玄思、情色、鄉(xiāng)愁、死亡八個話題,對詩歌展開了角度新穎、信息量豐富的討論。雖名為“課”,卻無課堂式的刻板和高高在上,倒更像是體現(xiàn)作者博學巧思、瀟灑文風的個性談藝錄。近年來,詩歌或者詩人常常成為熱門話題,然而這些時髦討論所泛起的淺薄泡沫,卻令人感慨優(yōu)秀的詩歌教育依然普遍缺席。幸好有《詩的八堂課》這樣的書,品位端正,視野開闊,無論是入門還是進階,都是不錯的領(lǐng)路人。

《慕尼黑的清真寺》

作者:[美]伊恩·約翰遜

譯者:岳韋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3

面對世界的巨變,面對極端主義在全球的興起,乃至面對整個伊斯蘭世界,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除了新聞提供的表象,其實知之甚少。然而在認知的道路上,有人迎難而上。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條通向今天伊斯蘭極端主義及其背后復雜迷局的道路。作者伊恩·約翰遜用調(diào)查的方法進入歷史,進入納粹統(tǒng)治和冷戰(zhàn)較量的時代,探索各方力量是如何把慕尼黑的清真寺變成了一個實現(xiàn)黨派目標的基層政治組織,勾勒出了納粹、中情局、穆兄會之間錯綜復雜的歷史聯(lián)系。歷史很錯綜,現(xiàn)實很復雜,記者很有膽識。盡管寫作仍有不盡完美的地方,但作者能夠把握這一小眾且敏感的題材,并用專業(yè)的寫作完成這樣的非虛構(gòu)作品,值得欽佩。

《20世紀中國戲劇史》

作者:傅謹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4

這是一本對20世紀中國戲劇史進行系統(tǒng)全面梳理的重要著作,從政治、藝術(shù)、娛樂三個不同層面,闡釋20世紀戲劇發(fā)展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本土與西化、政治與藝術(shù)、城市與民間、演出與市場等問題,展示了中國戲劇的百年進程和內(nèi)在脈絡(luò)。作者以開闊的視野、海量的資料和深入的研究,不僅還原了20世紀中國戲劇發(fā)展豐富而多樣的歷史圖景,填補了戲劇史研究的某些空白,還對很多既有之論或重新定義,或給予糾正。比如打破以往戲劇史等同于話劇史的壁壘,首次將話劇與戲曲各劇種放在一起進行觀照,認為戲曲才是20世紀中國戲劇發(fā)展的主流;比如重新界定中國話劇起源于1900年而非目前公認的1907年等等。它們或許不是最終的權(quán)威論定,但將對學界和大眾重新認識20世紀中國戲劇史產(chǎn)生影響。

《兒童教養(yǎng)》

作者:[日]峯村良子

譯者:唐亞明 郭敏 崔穎

活字文化/中信出版社2017-5

“熊孩子”現(xiàn)象折射著當下中國社會對于兒童教育和公民素質(zhì)的普遍焦慮,這套在日本持續(xù)暢銷的“兒童禮儀培養(yǎng)讀本”的引進恰逢其時。它包括《待人接物》《餐桌禮儀》《出門社交》《日常生活》四冊,涵蓋了兒童生活中需要遵循的禮儀規(guī)范的方方面面:從跟人打招呼的方式,到如何坐地鐵公交;從怎樣收拾物品打掃房間,到在商店里買東西的注意事項……書中用可愛親切的漫畫和文字,事無巨細地告訴孩子生活中的各種常識,不僅僅是各種禮貌的表現(xiàn)、不給他人帶來困擾的方式,還有作為孩子應當注意的安全細節(jié)——該書在一本實操性很強的指導手冊之外,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愛的教育,以及優(yōu)秀的兒童繪本,在故事和想象力之外,如何把“說教”表現(xiàn)得溫馨動人。

《朝鮮戰(zhàn)爭》

作者:[美]布魯斯·卡明斯

譯者:林添貴

三聯(lián)書店2017-5

在諸多有關(guān)朝鮮戰(zhàn)爭的論述中,本書堪稱異類,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它的重點不在戰(zhàn)爭過程或各國的決策內(nèi)幕,而是以歷史學家的視野,介紹和分析了戰(zhàn)爭發(fā)生前朝鮮半島南北雙方各自的歷史淵源以及面臨的局勢,從而讓我們對戰(zhàn)爭的起因和動力有了新的認識(而非僅僅局限在誰開了第一槍)。書中也披露了戰(zhàn)爭期間對平民的殺戮、南韓“清共”的血腥等等,使得這場戰(zhàn)爭的畫面更為完整。作者布魯斯·卡明斯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朝鮮戰(zhàn)爭研究“修正學派”的重要代表。他對美國的政策不乏批評,最終指向了彌合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朝鮮半島的和平。該書是他為大眾寫的一本歷史讀物,體量適中,論述生動而流暢,就歷史寫作的技藝而言也值得稱道。

《我們的孩子》

作者:[美]羅伯特·帕特南

譯者:田雷 宋昕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7-6

這是一本難得的政治學大眾讀物,全書的關(guān)鍵詞是教育公平、機會均等,以及美國夢是否還像過去一樣金光閃閃。這個他國社會關(guān)切的問題同時也可以輻射到我們乃至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哈佛大學帕特南教授組織研究團隊,以數(shù)年之工,追蹤訪問了美國107個年輕人和他們的家庭,講述美國的階級固化是如何在教育領(lǐng)域體現(xiàn),呈現(xiàn)出美國社會在過去大半個世紀以來的變遷圖景。和作者的問題意識以及耐心且專業(yè)的書寫同樣值得稱道的是,這是適合大眾閱讀的“學術(shù)研究”成果。作者能把學術(shù)圈的最新發(fā)展連同廣泛的跨學科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遞給大眾,推動社會認知的改變和人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這種“為大眾寫作”的格局和能力非常值得國內(nèi)知識界學習。

《溫柔之歌》

作者:[法]蕾拉·斯利瑪尼

譯者:袁筱一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8

該書在文學性和可讀性之間獲得了很好的平衡,就內(nèi)容而言中國讀者也不會感到隔膜。在一向高冷的龔古爾獎獲獎作品中,《溫柔之歌》是難得的暢銷書,摩洛哥裔女作家蕾拉·斯利瑪尼,由此成為法國文壇炙手可熱的新星。它源于2012年轟動紐約的一樁血案,保姆殺害了自己照顧的兩個孩子。小說從兇殺起筆,描述了一個底層白人女性和雇傭她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之間洶涌的暗流,女性在家庭和事業(yè)間的兩難,階層的隔膜,令人絕望的貧困,“政治正確”的困境,還有嫉妒、支配、仇恨、孤獨等種種糾纏的心理和情感,在小說中冷靜地展開。這并非一本僅僅靠“保姆殺害幼兒”的聳動題材取勝的作品,作者相當熟練地展示了現(xiàn)代小說必不可少的敘事技巧,中文版的譯筆也非常流暢,閱讀體驗甚佳。

《尋路阿富汗》

作者:[英]羅瑞·斯圖爾特

譯者:沈一鳴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8

這是一本出色的旅行記,凝聚著對阿富汗這一焦點地區(qū)獨特的觀察和體驗。9·11后,美軍入侵阿富汗,塔利班倒臺,正在亞洲漫游的蘇格蘭青年羅瑞·斯圖爾特于2002年初進行了為期36天的徒步之旅,穿越中央山地,從赫拉特東行前往喀布爾。他打著重走巴布爾大帝(莫臥兒王朝開國君主)之路的旗號,一路上遭遇著大小軍閥和各色平民,目睹了驚人的貧困和戰(zhàn)亂的重創(chuàng),也體會著古老的習俗和人跡罕至的風景。該書的敘事質(zhì)樸而簡潔,體現(xiàn)出相當好的歷史素養(yǎng)。作者不大渲染自己遭遇的危險,也不以“傳奇”的目光來看待陌生的土地,節(jié)制的態(tài)度賦予了該書獨特的品格。這本旅行記在西方面世后相當轟動,而今羅瑞·斯圖爾特已經(jīng)是英國政壇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飛行家》

作者:雙雪濤

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8

曾經(jīng)聽雙雪濤講過一件關(guān)于沈陽的往事——小時候,媽媽騎自行車載他穿行在工廠里,媽媽的絲襪遇到空氣里的硫,破了口子。那些細微的“砰砰砰”的聲音是他童年的記憶。能捕捉到這樣聲音的人,是能夠打撈起往事皺紋的寫作者。該書是雙雪濤的最新短篇小說集,作為2017年度難得的一本有社會人文情懷的原創(chuàng)文學作品,《飛行家》中的故事發(fā)生在那些不再站在時代鎂光燈下的城市中,作者敏銳地發(fā)掘了不受矚目的一群人的人生往事,并將歷史與人性的復雜張力編織進故事的紋理。本書講述了這樣一個命題:當曾經(jīng)的硬漢老了,還能否在大時代的洪流里站得很直?

《奇點遺民》

作者:[美]劉宇昆

譯者:耿輝

中信出版集團2017-9

當人工智能成為商業(yè)的風口,當科幻文學成為影視IP,科學技術(shù)與科幻文學如何影響這個時代,如何改變時代之下的我們,是每個人需要思考的問題。在這本科幻故事集里,科技不是炫目的或冰冷的大機器,不是遙遠而鈍重的星球大戰(zhàn),劉宇昆關(guān)注的是在人工智能發(fā)達、高度數(shù)字化的社會之下,人的情感和遭遇。這些小說在思考:當數(shù)字時代來臨,人作為個體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那些不想全然進入科技時代的人,是否有生存的自由。雖然科幻文學不能完全預測未來,但是通過巨大變革的隱喻,它很好地探討了我們應該如何自省。透過這本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未來還有當下。

《全民審判》

作者:[法]馬克·安托萬·馬修

譯者:楊曉梅

后浪/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9

該書充分體現(xiàn)了歐洲漫畫(或稱圖像小說)的創(chuàng)造力及其在思想與藝術(shù)層面的高度。一個自稱上帝的人突然出現(xiàn),睿智超乎常人,震驚之余,人們發(fā)動了一場大審判。各個人類團體控訴“上帝”造成的苦難,因此需要證明上帝的存在;而“上帝”的律師團則要弱化上帝的神力,甚至否認上帝的存在……這是一部立意深邃,充滿思辨色彩的漫畫,讓人聯(lián)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不僅如此,作者同時諷刺了法律、傳媒、商業(yè)、娛樂乃至整個社會時時上演的荒誕劇,對上帝的審判就是對人類的審判。精巧的哲學,聰慧的反諷,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天才地融為一體。繪畫上大面積采用黑色,但不給人壓抑之感,嚴謹?shù)臉?gòu)圖和分鏡保證了敘事的流暢和層次,人物的造型和線條也富有表現(xiàn)力。

《私貨:詹姆斯·伍德批評文集》

作者:[英]詹姆斯·伍德

譯者:馮曉初

上河卓遠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2017-11

某種程度上,《私貨》可以稱得上文學批評寫作的一個范本:獨到、辛辣、好讀。詹姆斯·伍德的文學評論不同于我們常見的輕快的媒體短評或充斥著概念與理論的學院派評論,而是植根于文本細讀和對作家的深入了解中,層層分析作品的表達、作家的意圖及其寫作上的特點或優(yōu)劣。這樣的文學批評,對于畏懼嚴肅小說閱讀、又對經(jīng)典文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恰是讓閱讀變得容易的好幫手——這正是我們推薦此書的最大原因。書中23篇評論,覆蓋了諸如哈代、托爾斯泰、萊蒙托夫、石黑一雄這樣的重要作家,評論作品的同時,他對喬治·奧威爾、埃德蒙·威爾遜、伊恩·麥克尤恩以及奈保爾等作家,還有生動的描述和分析。當然,與夸贊一個作家的不吝其詞相比,伍德的辛辣刻薄令人印象更為深刻。

《我身在歷史何處》

作者:[塞爾維亞]埃米爾·庫斯圖里卡

譯者:苑桂冠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11

不久前波黑戰(zhàn)爭中的將軍拒絕海牙法庭審判而當庭自殺的消息,或許是我們關(guān)注這本傳記的原因之一。因《爸爸出差時》《地下》兩獲金棕櫚獎的前南斯拉夫電影導演、演員、音樂人埃米爾·庫斯圖里卡,在這部回憶錄中將個人成長經(jīng)歷與南斯拉夫——這個昔日的祖國如何存在又如何消失的歷史交織在一起。這種交織既巧妙又沉重,既輕盈又憂傷,讓這部生動詮釋了“庫斯圖里卡是誰”的傳記,同時成為南斯拉夫如何解體的歷史證言。庫斯圖里卡用充滿詩意和畫面感的語言,向人們講述如何與遺忘對抗,他關(guān)于“我身在歷史何處”的追問,深沉而惆悵,那不僅是一個失去祖國、憤怒于世界用謊言掩蓋真相的導演應有的追問,也在提醒我們問問自己:“我身在歷史的何處”?

B1-B2版撰文/青閱讀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