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昏鏡重明話匠人
來源:人民日報 | 霍宏偉  2018年02月22日06:36

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清代《磨鏡圖》

“磨鏡”即磨拭銅鏡,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職業(yè)。從事這種職業(yè)的人,被稱為“磨鏡客”或“磨鏡匠”,有點類似于近現(xiàn)代走街串巷、吆喝著“磨剪子嘞搶菜刀”的磨刀人。古時,銅鏡需要常磨才能照影。也許自從有了銅鏡之后,就逐漸產(chǎn)生了磨鏡客。

在漢代文獻中,有關磨鏡的記述較少,但磨鏡的典故卻流傳甚廣,成為后人津津樂道的趣事。磨鏡的具體方法,目前最早的文獻見于西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剛從模子里鑄出來的鏡面很模糊,照不出身影容貌;要用玄錫摩擦,再用毛氈用力擦拭之后,人的兩鬢、眉毛、毫毛都能在鏡中清晰可見。銅鏡用得時間長了,會變得昏暗無光,古人稱之為“昏鏡”,需要重新磨拭才能使用。托名西漢劉向撰《列仙傳》中的負局先生,是一位仙風道骨、充滿傳奇色彩的磨鏡客?!柏摼帧本褪潜持癫┚咭粯拥姆叫纹桨鍫钅ョR器具。磨鏡時,將昏鏡鏡面放置于平板之上,先將鏡面清理干凈,再涂以磨鏡藥,加以磨拭,直至光亮如新。負局先生也不知是何方人氏,聽口音像是北方燕代之間的人。他經(jīng)常背著磨鏡器具,給人磨拭昏鏡,只收一枚銅錢的費用。他看似以磨鏡為業(yè),實則為患者送藥治病,可謂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名字的磨鏡客?!柏摼帧弊鳛槟ョR的代名詞,成為后世詩文中經(jīng)常引用的典故,磨鏡客亦稱“負局人”“負局仙”。

1971年,陜西乾縣唐代章懷太子墓出土一面太子妃房氏生前使用的銅鏡,鏡背內(nèi)區(qū)四面配以青龍、麒麟、鸞鳳等珍禽瑞獸,外飾“鑒若止水,光如電耀;仙客來磨,靈妃往照”等一周反書陽文。銘文中所說“仙客來磨”,應是指負局先生之類的仙人扮成磨鏡客,來到世間為人磨鏡。

與漢唐時期相比,元明清史料中有關磨鏡的記載更為詳細。有一部傳為明代劉基撰《多能鄙事》的書,記錄了三條有關磨鏡及磨鏡藥的秘方。第一條是磨古鏡,用豬、羊、犬、龜、熊五種動物的膽,先陰干,合和為粉末;再用水濕鏡,摻藥粉于其上;將鏡面翻過來,面向地,不用磨鏡,自然就會重見明亮。第二條也是關于磨鏡的方子,用鹿頂骨(燒灰)、白礬(枯)、銀母砂(對母者,或四六者,亦可等分),研為細粉末,和勻;在銅鏡磨拭干凈之后,再以此粉末磨鏡,使鏡面出現(xiàn)光明;用此藥磨鏡一次,可保持一兩年。第三條是有關磨鏡藥的配制,主要原料為白礬六錢、水銀一錢、白鐵(即錫)一錢、鹿角灰一錢;先用水銀將白鐵與沙子細磨如泥,淘洗白凈,加入鹿角灰及礬,研磨極細才可使用。

除了歷史文獻記述與磨鏡相關的史料之外,目前還能夠見到一些明清時期畫家繪制的《磨鏡圖》,為今人了解和認識這個古老的職業(yè),提供了清晰的圖像資料。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幅清代《磨鏡圖》,畫面上共計五人,左側四人為顧客,右側一人為磨鏡客。磨鏡老漢坐于木條凳后端,前端放鏡,左腳踩著一條繩子,是為了固定正在磨的銅鏡;雙手握氈團,在鏡面上摩擦。條凳內(nèi)側放置一個圓筒,頂部可見裝有磨鏡藥的罐、瓶等器皿。畫面左側四人,坐者與立者各有兩人。前坐一老翁、一老婦,神情專注地看著磨鏡。后立兩少婦,一位攬鏡自照,鏡中容貌自見;另一位懷抱一面大銅鏡,望著照鏡女子。

1925年2月9日,魯迅在《看鏡有感》一文中對民國時期難得一見的磨鏡老翁做了生動描寫:“銅鏡的供用,大約道光咸豐時候還與玻璃鏡并行;至于窮鄉(xiāng)僻壤,也許至今還用著。我們那里,則除了婚喪儀式之外,全被玻璃鏡驅逐了。然而也還有余烈可尋,倘街頭遇見一位老翁,肩了長凳似的東西,上面縛著一塊豬肝色石和一塊青色石,試佇聽他的叫喊,就是‘磨鏡,磨剪刀!’”由此看來,清代后期,隨著西方玻璃鏡的大量涌入,中國古老的銅鏡在不知不覺中被取而代之。從已知的西漢早期到清代晚期,磨鏡這個與普通百姓生活最為貼近的行當歷經(jīng)近兩千年,終于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