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放大鏡·服飾 略知“皮毛”(下)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黑色竊曲紋提花綢羊皮男襖。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赫哲族魚皮飾如意卷草紋大襟衣。
北京服裝學(xué)院民族服飾博物館藏海南黎族樹皮衣。
*漢族提花綢羊皮襖
與游牧民族出于保暖、實用目的和就地取材的方式所制作的毛皮服飾不同,毛皮在漢族服飾中更多被賦予彰顯身份地位和財富權(quán)力的價值。
從服飾風(fēng)格上,雖同樣以“皮”與“毛”為原料,游牧民族的毛皮服飾頗具狂放不羈的原始意味,而漢族服飾則往往將毛皮作為里子,覆蓋于綾羅綢緞之下,低調(diào)卻又極盡奢華。更有“一斗珠”——用未出生的胎羊皮制成的一種毛皮,因卷毛如一粒粒珠子,故又名“珍珠毛”“珠毛”“小毛”,或稱“一斛珠”?!都t樓夢》第四二回中亦有描寫:“只見賈母穿著青皺綢一斗珠的羊皮褂子,端坐在榻上?!?/p>
除了我們常規(guī)觀念中用以制衣的哺乳動物的毛皮,還有一些特殊的皮料,它們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
* 赫哲族魚皮衣
東北三江盛產(chǎn)大馬哈魚、胖頭魚等魚類,如《烏蘇里船歌》中所唱,生活在這里的“赫哲人撒開千張網(wǎng),船兒滿江魚滿艙……”他們以漁為生,不僅以魚為食,還以魚為衣。
魚皮衣為赫哲族所特有,制作魚皮衣需選用十幾斤至數(shù)十斤的大型魚,通過剝魚皮、刮除脂肪、風(fēng)干、熟皮子、搓魚鱗等工序,使魚皮變得柔軟如棉且結(jié)實、舒適,再將制作好的魚皮衣料剪裁、拼接,用魚皮線縫合制成精美的魚皮衣物。
加工魚皮時,首先要將魚皮完整地剝下,晾曬、去掉魚鱗,然后放到木凹床上反復(fù)捶打、揉搓,至魚皮變軟為止,再將大量的玉米面撒在風(fēng)干了的魚皮上,卷起魚皮,放至木鍘刀中反復(fù)軋壓,以去除魚皮上的脂肪。
拼皮子也是制作魚皮的關(guān)鍵步驟,先用同色魚皮面料填補魚皮背部因魚鰭產(chǎn)生的缺口;并考慮拼接的花紋美觀、皮子平整,以及衣形和尺寸;最后還要在服飾邊緣進行鑲邊,貼補上如意、卷草形狀的紋飾……如此種種,才能制作出一件魚皮紋路排列規(guī)律、美觀的魚皮衣。
魚皮衣具有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抗?jié)竦葍?yōu)點,與赫哲族漁獵的生活生產(chǎn)方式相適應(yīng),正可謂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 黎族樹皮衣
走出高寒地區(qū),在位于熱帶的海南島上,同樣也有著悠久的“皮衣”文化。黎族先民用樹皮布制作樹皮衣的歷史至今約有6000年。
樹皮布多以毒箭木(又名見血封喉樹)或構(gòu)樹的樹皮為原料,割下的樹皮展開、壓平,用木棒或刀背拍打,直至除去外皮;將剩下的里層樹皮纖維放到濾過草木灰的水中浸泡10天左右,然后撈出,一邊清洗一邊拍打,以分解其中膠質(zhì)令樹皮變得松軟;最后,將樹皮晾干后置于平地處,用木棒拍打或放在平底臼里舂,直到將樹皮拍打蓬松柔軟為止。這個過程中需要邊拍打邊噴水,以防樹皮纖維碎裂。經(jīng)過這三道工序,樹皮布就制作完成了。
樹皮布是一種無紡布,用它制成的樹皮衣式樣簡潔古樸,獨特的面料質(zhì)感使其洋溢著濃郁的原始、自然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