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馮驥才傾情構建著靈魂的巢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楠舟是筆名  2018年03月01日11:42

2018年2月,筆者閱讀了中國當代散文集《靈魂的巢:馮驥才散文》,馮驥才著,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全書共分時光等六編。深深感到馮先生構建靈魂巢的三部曲。

一. 周莊初識靈魂的巢

馮驥才先生說,知識界要做的,就是去喚醒大眾認識這些文化的價值,特別是精神上的價值。

作者在第三編"靈魂的巢",第四編"挽住我的老城"之中,選錄了有關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神底蘊的散文。

"為周莊賣畫"一文,真切表達了作者挽救靈魂的巢,挽住我的老城的純真之美。

1991年冬天,馮驥才首次走進周莊一老宅,即江南巨賈沈萬山的故居。那時候,周莊尚未開發(fā),卻有了一點點文化的覺醒。周莊剛剛度過九百年的生日,村民們還在村口立了一塊紀念碑呢。

迷樓。當年這里是個茶館。柳亞子的南社諸友常聚在這里活動,被人誤以為這些才子們叫茶館主人的一個美麗又嬌好的女兒迷住了,還鬧出一些笑話來。我說:“看來周莊無處無故事。”這話本該引來文物員更得意的表情,誰料他面露一絲憂愁,還嘆了口氣。我問他是何原因。這原因出乎我的意料!原來迷樓的主人想拆掉房子,用賣木料的錢去蓋一座新房。這是此時周莊流行起來的改善生活的一種做法。很多老房子就這么拆掉了。我一怔,馬上問道:“這座小樓的木料能賣多少錢?”文物員說:“三萬吧。”我便說:“我來出這筆錢吧?,F在正有兩位臺灣人在上海的畫展上想買我的畫。我不肯賣,但為了這座小樓我愿意賣。一會兒回上海馬上就把畫賣掉。咱把這迷樓留住。”吳芝麟笑道:“大馮也被這迷樓迷住了。”我也說著笑話:“茶館老板的女兒至少也得一百歲了吧。”然后認真地對芝麟說,“這房子買下來就交給你們報社吧。今后再有文人來游周莊,便請他們在樓里歇歇腿,飲點茶,吟詩作畫,多好。你們就拿這些詩畫布置這小樓?!蔽娜说南敕偸抢硐胫髁x的。朋友們說我這個想法極妙。當日返回上海,聯(lián)系那兩位臺灣人,把兩幅心愛的小畫《落日故人情》和《遍地蘇堤》賣掉,得款三萬五千元,馬上與周莊那位文物員聯(lián)系。沒想到事情不順,過了幾天才有回信。原來房主聽說有人想買這座迷樓,猜到此樓不是尋常之物,馬上把價錢提高到十萬以上。我一聽便急了,還要再賣畫,吳、肖二友對我說:“這房子買不成了。等你出到十萬,他會再漲價。不過你也別急,你不是怕這房子拆掉嗎?這一買,一不賣,反而不會拆了。”此話有理。如此迷樓還立在周莊。我寫此文,不是說我曾經為周莊做過什么努力——我并沒為周莊花一分錢的力氣,倒是在周莊遇到的事令當時的我驚訝地看到,在經濟生活的轉型中,我們的精神家園竟然在不知不覺之中悄然無聲地松垮了。

一個看不見的時代性的文化危機深深的觸動并擊醒了我。使我的關注點移到這非同尋常的事情上來。由此,才有了三個月后,我在寧波為了保護賀秘監(jiān)祠的第一次真正的賣畫捐款。

作者的文化保護是從周莊為起點的。從周莊思考,從周莊行動。

這就是馮驥才傾情構建靈魂的巢之始吧?

二. 家庭遺產和城市遺產

巴黎,作者和建筑歷史學家羅葉關于城市文化問題的交談,被安排在他的家中。待到了羅葉家,才知道這是一個別具匠心的“設計”。主人得意說,這些老式家具是家庭的遺產。

作者的"城市的文物與文化。"一文中說,有一種說法:到美國去看新的,到歐洲去看老的;還有一種類似的說法:在美國想未來的事,在歐洲想歷史的事。如果世上的任何道理,都是在講事物的一個側面,我看上邊的說法沒錯。歐洲的名城全都濃濃而優(yōu)美地充滿著歷史感,尤其是雅典、羅馬與巴黎。

從城市保護的角度看,文物與文化不是一個概念。文物是指名勝古跡。文化的內容卻廣泛得多,更多表現在大片大片的民居中。它是城市整個生活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真正的獨特性之所在。就好比北京的城市文化特征不是在故宮,而是在胡同和四合院里。但要保護起來并非易事。

巴黎人為自己生活其中的文化而驕傲。我遇到一位城市保護專家,一句話把我的思考引向深入:“城市的精神重于它的使用。”

這也是馮驥才先生傾情構建靈魂的巢之思吧?

三. 民間審美漫步

作者犮問?那些出自田野的、花花綠綠的木版畫,歪頭歪腦、粗拉拉的泥玩具,連喊帶叫、土塵蓬蓬的鄉(xiāng)間土戲,還有那種一連三天人山人海的廟會,到底美不美?

生命之美是民間審美的第一要素。民間文化有自己獨特的審美體系,包括審美語言、審美方式與審美習慣。民間審美又是一種民間情感。懂得了民間的審美就可以感受到民間的情感,心懷著民間的情感就一定能悟解到民間的審美。民間審美的重要特點是地域化,也就是審美語言的方言化。

這是馮驥才先生傾情構建靈魂的巢之美學思考吧?

筆者深深體味著馮驥才先生傾情構建靈魂的巢之思之行,閱讀中,一步步走近這位時時令人感動作家的文化情懷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