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故鄉(xiāng)的村寨
來源:中國作家網 | 格德沃志瑪  2018年03月02日11:17

《刺繡》

阿資、阿媽繡頭帕一般是在有空閑的黃昏之后,材料是:從本地服裝店買來黑色絲絨、純白色的帕子、五彩的絲線、粉色的毛線。在頭帕上設計好自己喜歡的花樣后就開始了繡頭帕的工作了,完成主題部分的圖案刺繡后,便開始在頭帕四周鑲嵌粉色絲線,最后在頭帕的角邊系上彩色絲穗,近年,前頭的絲穗垂至胸間,身后的絲穗垂至腰間,絲穗頂端是用金色絲線串了幾粒金色小珠子的絲線系在頭帕的前后兩角。婦女前后身著的圍腰也是同樣的工序,只是少了絲穗,身前的圍腰如同西式藏裝的圍腰一般形態(tài)只是稍微長一點,系在腰間比鞋高半余尺;身后的圍腰比身前的寬,也比身前圍腰的圍腰長。無論是在節(jié)日期間還是在田間地頭都可以看到婦女們身著五彩的頭帕和圍腰,從晨曦忙碌到黃昏。

《青布衫》

穿青布衫子的是村寨里面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他們是上世紀,從紅軍長征中走過來的人,對紅軍長征以及解放時期的很多故事了熟于心,對于他們來說那是難忘的歲月,還有土地改革時期他們大隊里有怎樣的故事都講得有條不紊,對于過去的歲月他們始終是難忘地,因為他們的青春和熱血都在這個時期奉獻了。到暮年不免感慨一翻。

《夜雨》

勞累了大半生,方家阿爺說,讓我在這世間也過把煙癮,說著便大口大口的抽起來,嘴吧啦吧啦的,口水沫沾滿了煙筒,隨即,一抹煙霧從口中、鼻孔里撲騰地出來,彌漫的整張臉像炊煙遮蓋了他的面龐,慢慢散開去的像前半生流逝的歲月。巴山夜雨漲秋池……

《 爆米花》

爆米花,不僅僅只是爆大米,還有甜玉米,人畜都食用的中丹二號玉米。這讓我的記憶回到久遠,回到身穿棉衣,全身能裹著的地方都裹著,防寒保暖,還有記憶中的棉鞋。記得,阿媽和許多村寨里的姨嬸們是在臘月期間,在自家廠房外曬滿白花花白玉米、黃燦燦的黃玉米、還有少數曬了白白胖胖的大米?;蚴窃诖蟠蟮闹裰启せ⒋笾裣希褐褡拥盟修r具、家具,記得小時候記憶猶深愛做這些活兒的有段家小表叔、周家表叔,他們從竹子溝里砍來的,一有時間就坐在自家門前分割竹子,細細密密的,像柳條一樣放在自家墻角,村寨里人的人都喚作:密挑,這密挑就是用來制作背篼、簸箕、席子、刷把、掃帚……,銷售也不是難事,多是村民自行上門購買。

爆米花時,曬干的糧食粒,都是家家戶戶的嬸子、嫂子裝在蛇皮口袋里:裝大米的專用袋子。走過每家門前都會吆喝著,喊上每家女主人的名字,比如我媽:劉家小娘喊我媽,幺嬸,幺嬸,村寨里的人都有一副好嗓子,這聲音悠長到半坡上乃至山頂上的幾戶人家都能聽到,好嗓子也用于街坊鄰居間瑣碎事情上逗嘴爭吵時大聲說出來讓別人都評理時用一用,仿佛鄰居間總有吵不完的瑣碎小事。昨天,張五姐家的雞到段家表嬸家里下了個雞蛋,段家表嬸家女兒,段家妹妹聽到雞叫,一看是張五姐家的雞在自家雞圈里下了雞蛋,伸手摸一摸還熱乎著呢,段家表嬸就撿起來放在自家竹籃子里了。這事兒,段家妹妹記在心頭,下午就跑到張五姐家耍,擺龍門陣時不小心就告密了,張五姐勃然大怒,氣不往一出來,喂完豬,米剛煮下鍋就健步如飛到了五米之外的段家表嬸家門口評理,一會兒說40歲左右的段家表嬸和自家男人有一腿,一會兒說段家表嬸賣逼的,段家表嬸嘴笨氣的大哭了起來,一會兒院子里就聚集了鄰居們沒出門找牛的大叔、嬸子、嫂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段家表嬸反而哭的更厲害了,不一會兒這事就不了了之了,待人群散去,段家表嬸和張五姐也各自忙活去了,

沒有鐵石心腸的鄰居,都只不過是一笑泯恩仇罷了。

家家戶戶爆米花都是要去周家表叔家爆,走時只是幾斤糧食,回時用繩子背著,胖胖的米花就躺在口袋里,重重疊疊地背回自家;還有匠人自己帶來老式大炮手搖爆米花機在村口,代銷店門口加工的。記憶最深是在周家表叔家,小朋友們都樂呵呵的跟了母親來、回,他們眼神巴巴的看著爆米花的周家表叔:稱玉米,利索的給了表叔錢,然后適量倒入爆米花機,合上鐵蓋,手里不停搖動著一個手搖,爆米花機下放有火盆,炭火的火焰很旺,一分鐘、五分鐘終于爆米花可以出爐啦,周家表叔神情凝固在這大鐵管子上,我注意到表叔臉上的紋路像溝壑,從兩頰到腮幫子,他的膚色同秋收后的麥粒殼并無區(qū)別。他拿起鐵質的工具把鐵罐子撬開,碰的一聲,一股濃濃的白煙隨跳進蛇皮口袋的米花在撬開的一瞬間緊緊包裹著又慢慢在這小小的天地間散開了。這時,我和所有小同伴懷著激動的心情望后跳開了幾步,圣神的望著眼前這莊嚴肅穆的一刻。待這鐵罐子打開后,我們笑嘻嘻的望著周家表叔手里的罐子,總要擠著看看罐子里怎么回事,表叔說道:“罐子里頭,燙得很哦,娃娃些”。于是乎,像商量過似的,又以神速轉身撿起地下散落的米花,捧了一大把,塞滿小嘴,望著母親,幸福的笑意在臉龐散開了,大方的任由寒風微微涼涼拂過臉龐、拂過我們一群小孩子小小的心上。臘月二十左右,家家戶戶會完成爆米花這件“大事”。

《熬麻糖》

我們那條山溝熬制麻糖也是在臘月二十左右,三伯娘在頭一天夜晚便稱了玉米面面二十斤,麥芽兒一斤二兩。小時候總會拉開紗布好奇的看麥芽兒一天天長高。我起床揉眼睛時,一個柴火鍋里面熬著玉米面湯,三伯娘在用鍋鏟不停的攪動,加入切細碎的麥芽兒,熬制……分鐘后,全部起鍋裝滿大鐵盆,之后拿了紗布掛在十字架上,把這空氣中彌漫有小麥嫩葉兒香甜的玉米、麥芽末湯用銅瓢倒入這紗布間,等待汁液滲透在鍋內,一滴滴黃色的汁液,等待間農婦們精明的眼神看著糖汁滴入銻鍋內散去的余波,微微蕩漾間,一鍋糖水就平靜了。仿佛,世間之難事在她們眼里一切都能擺平,好像一切又都未曾發(fā)生過。在農村忙碌的日子里,這樣需要計量的手工活考量著民間婦人如何心靈手巧。而我們年輕的姊妹們就在一旁看著,春花阿姐是個心靈手巧的人,她眼疾手快,我三伯娘需要什么,她一看便知,還沒說出口需要的工具都遞了去。隨后就是把糖汁水倒入鍋中,用大火熬制,熬制時間是一整天家家戶戶的母親都是在5點起床,晚上8點左右起鍋。湯汁需要用木制的槳攪拌,直到這鍋中的糖汁水越來越少,更需要不停的攪拌,還要掌握好力道,避免鐵鍋被攪出洞來,需要的火也越來越小,麻糖也開始形成,顏色由黃色逐漸變白。最后,起鍋放入玉米面內,保持麻糖的香度、柔軟度。

直到臘月三十的下午,一家人圍著鍋灶,把麻糖熬化,然后倒入玉米花、核桃粒用手團成圓球狀捏穩(wěn)定了,最大的有農村過去的土碗搬大小,放入大簸箕內,晾干。還有大米花和花生粒、核桃粒也碼好了放在案板上,澆入熬化的麻糖汁,待凝固后用工具切成小方條。據說,大年三十誰捏制的玉米花不散開誰就會有這一年難得的好運氣。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在桌上擺滿玉米花、糖果、花生、瓜子、水果。這玉米花放到正月十五味道都不會變化。到春耕時候,也就是正月中旬以后家家戶戶都在田間地頭打尖時和著香甜的奶茶吃。(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