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他從海邊來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邱榕木  2018年03月05日13:44

站在平潭島的對岸,遙望那海壇海峽南口,興化灣廣闊的海域,雖然不是浩瀚無際,波浪滔天,但也涌動著狂瀾,一浪又一浪拍打岸邊的礁石和沙灘,激起的浪花像一支鏤空銀傘,撐開了又合上,急匆匆地掀起,慢吞吞地退去;激起的浪花又像眾多頑強勇士,沖上去了不言輸,占領(lǐng)了岸上一角,浸透了大地一片,永不干涸。也許這就是大海的性格,養(yǎng)育了一群敢于打拼世界的海邊之子。

腳下是福清市東翰鎮(zhèn)靠海的一隅,岸邊有個小小漁村,一面朝海,一面靠山,蜿蜒的海岸,陡峭的山崖,把依山而就的村落,托得離海很高,但很近,順著幾道小溝谷往下走,便可以到達海水旁。這個小村子叫薛厝村,住著幾十戶薛姓人家,只有二戶外姓人,看得出來,薛厝村人在這“開天辟地”已挺久遠了。就自然風光而言,薛厝村座落于寬闊的海邊,高聳的岸上,空靈的天底。晨曦中,一團紅日噴薄,朝霞萬丈,金輝普照;夜幕里,一輪皓月高懸,銀光閃爍,萬籟俱寂。這里沒有車水馬龍的吵雜,只有大海的氣息和長空的呼嘯;沒有煙霾塵埃的污染,只有泥土的清香和汪洋的碧藍,真是風景如畫,賞心悅目,這海邊小漁村別有一番情致和韻味。

村子里住有二百余人,上世紀70年代前,村子的主要生產(chǎn)活動,也就是維持生計靠的是捕魚,全村的強壯勞力均以捕魚為生,從近海捕撈到舟山海域乃至遠海,那時捕魚工具的落后決定了捕魚量,盡管風里來雨里去也不足以解決貧困纏繞問題。于是,窮則思變,當時的年輕一代,切感今后的日子不能全然依靠這深不可測的海洋和那搖擺晃蕩的漁舟及變幻無常的天候,必需拋棄大海,洗腳上岸,轉(zhuǎn)而依賴廣袤的大地,堅實的土壤。

以薛來玉、薛來家兩兄弟為代表的那一代年輕人是首先棄船上岸的拓荒者和闖蕩者。

兄弟倆在家里排行老二和老四,只是家中貧困,未等小學中學畢業(yè)就與村里人一起出海打漁,承擔家中主要勞動力。打漁的時光,是讓他們最難熬的日子,風平浪靜時,揚帆遠涉,度日如年;風高浪急時,如墜煙海,危機四伏;加上船小人多,收獲甚微。問海討生活的艱辛、危險、薄利的日子,實在難以讓兄弟倆堅持下去,于是,萌發(fā)“脫離苦?!倍獬龃蚬ぶ\生的念頭。1972年,當20歲剛出頭的哥哥薛來玉帶著弟弟薛來家等同村子的一幫年輕人,與其1千多年前的老祖宗“薛仁貴征東”相悖,首先“征西”,闖向“楚國”的湖北修鐵路,一年后又到福建永安繼續(xù)修鐵路,完成后,則以省調(diào)民工的方式,到了福建最西邊山區(qū)的閩西永定縣養(yǎng)護段,從事公路保養(yǎng)、小修、中修工作。

兩兄弟帶著一幫人在公路養(yǎng)護中起早摸黑,吃苦耐勞,盡心盡職,贏得了管理部門的贊揚和賞識,得到了信任和支持。薛來玉雖念書不多,但他聰慧通達,行成于思,睿智過人,在實際作業(yè)中慢慢悟出不能長期如此單一,效率不佳的工作方式,應該逐步走包工的方式,才能提高積極性和效率,于是便主動向管理部門提出一段路保養(yǎng)的工資包干和一個項目用工人數(shù)等包工不包料的辦法,得到了管理部門的應允,這個方式和產(chǎn)生的理念,在那80年代的中期是何等了不起,這種包干方式一改過去“點工計工磨洋工”的舊習,突出“包”字,立即調(diào)動了全組人的積極性,工地上干勁十足,保質(zhì)保量地完成他們領(lǐng)受來的任務,同時也增加了一些他們應得的工資。如果說包工不包料,是薛來玉的創(chuàng)意,那在后來向管理部門提出“包工包料”,則是他的探索思維,他正迎合著那時改革開放的初潮,在用工體制和成本變革上進行摸索。于是,他利用幾年的效益積累,開始購置私有的拖拉機、農(nóng)用車、拌和機等較先進的機具,承擔公路養(yǎng)護中的中修、大修及改建等單項工程,拉起了“薛家軍”隊伍,逐漸、穩(wěn)步、大膽地在公路養(yǎng)護工程中發(fā)展,猶如兄弟倆重新購置一艘“航船”,在商海里起錨、開航、進發(fā)。正因為如此的探索和嘗試,薛來玉的業(yè)績越來越突出,成效越來越顯著,影響越來越寬廣,到了參與福建省公路建設有史以來第二春的“先行工程”時期,薛家軍已經(jīng)能獨自完成數(shù)百萬的工程任務了,自行裝備了裝載機、挖掘機、載重汽車等重型機械投入施工,其施工力量在龍巖已是首屈一指,其工程質(zhì)量也非同一般,經(jīng)質(zhì)量評定,基本上全部優(yōu)良,至今有些項目近二三十年了,還在無破損使用,不需翻修,如永定先鋒大道、永定沿河大道、廈門同集路等均有薛家軍的杰作。如果說,薛來玉在初涉商海已是如魚得水了,那在經(jīng)歷“先行工程”的磨礪后,他更是如虎添翼。

薛來玉、薛來家倆兄弟,一貫是深入工地,身先士卒,所帶的“薛家軍”人馬均是精兵強將;所擁有的設備是金戈鐵馬;所持的信念是優(yōu)質(zhì)優(yōu)價;所具的精神是一往無前,不僅如此,還頗具技術(shù)水平和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打造了一支在當?shù)靥貏e能吃苦特別能施工的隊伍,多個縣交通公路部門甚至政府領(lǐng)導,都歡迎他的隊伍去,專門找他去幫忙解決困難攻克艱巨,請他去施工,既能保住工期,又能保證質(zhì)量,往往讓這些管理部門少了擔心,多了放心;少了操心,多了安心,無意中,薛家軍的信任,導致管理部門的惰性得到調(diào)和,缺位得到彌補,失職得到掩蓋,薛家軍的信譽得到普遍的認可和贊揚。更值得一提的是,薛來玉兄弟倆靠的是打拼,靠的是質(zhì)量,靠的是信用,襟懷坦白,高山景行,而非靠金錢拉攏、偷工減料,他絕不是那道上的人。因而,在整個龍巖公路建設工地,常有薛來玉的隊伍參與,總見“薛家軍”旗幡飄揚,這全是由于他名聲在外,贊譽遠揚的結(jié)果,這樣的精神和成績也就免不了常常得到各級管理部門的褒獎。

閩西公路的橋梁隧道,鐫刻和記載著薛家軍從工期到質(zhì)量的好評、優(yōu)良和贊譽;龍巖大地的山巒河流,凝聚和流淌著薛家軍從青年到壯年所有的足跡、苦樂和奉獻;海邊小村的風濤浪花,傳頌和唱響著外出游子在八閩所有的美譽、杰出和驕傲。

薛家兄弟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也為自己積累了財富,花甲之年舉家遷移廈門安居樂業(yè),但兄弟倆亦極具善良和報恩之心,沒有忘記故土,沒有忘記海邊那養(yǎng)育過他們的村子和鄉(xiāng)親,他們每年多次回家鄉(xiāng)看望長輩;探望一起出海的兄弟們;幫助鄉(xiāng)親們解決困難;請農(nóng)村戲班子為父老鄉(xiāng)親們唱戲,不僅如此,還投入資金為村子修筑水泥路和建門樓等公益事業(yè),兄弟倆諸多報答家鄉(xiāng)眷念海邊的心愿及付出,深得家鄉(xiāng)群眾的贊揚。然而,他的善舉并不局限家鄉(xiāng),汶川大地震時,薛來玉也悄悄地匯了一筆款去災區(qū),以表達回饋社會和人民的大愛之心。跟隨薛來玉外出拼搏的薛家軍人,多年中也頗有收獲,但見那漁村里新修建的樓宇,也許就是他們甘甜的展現(xiàn)。

一個大海之子,赤腳上岸,從海邊走來,憑著大海的性格,歷盡風雨滄桑、飲盡艱難困苦;粘些榮華富貴,享些幸福安康,走過人生大半歷程,功名皆有,錢財相隨。

他,從海邊走來,走得確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