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解志熙:惟其是脆嫩 何必是譏嘲 ——也談所謂“冰心-林徽因之爭”
來源:《漢語言文學研究》 | 解志熙  2018年04月19日16:22

作家間的互動自然也會有“不友善”因而令對方“不愉快”之處。冰心和林徽因之間的一些頗帶較勁味的連續(xù)互動行為就是典型的事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節(jié)目是冰心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所引發(fā)的反響,直到近年還有余響——所謂“林徽因冰心兩大才女的恩怨情仇”之爭,似乎成了近年熱議的一個焦點問題。然而,這“兩大才女”間的文學過節(jié)是否僅限于“太太的客廳”的范圍、而其意義是否也僅限于文人相輕的意氣呢?余竊有疑焉。因為,稍微擴大點視野而又仔細點觀察的話,研究者就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冰心與林徽因的文學過節(jié),乃是一個比《我們太太的客廳》發(fā)生更早、范圍更大、延續(xù)更久的連續(xù)互動過程,而其互動效應也相當復雜、意義更耐人尋味,遠非一般所謂文人相輕、才女爭鋒那樣簡單。

來自“我們太太的客廳”的觀察:沈從文和李健吾觀點的片面性

查冰心與林徽因之間的文學過節(jié),其最初的跡象據(jù)說是冰心在丁玲主編的《北斗》雜志創(chuàng)刊號(1931年9月出刊)上所刊《我勸你》一詩。此時的冰心已經(jīng)擱筆一段時間了,但出于對丁玲文學才華的贊賞和不幸遭遇的同情,冰心還是提筆寫了這首詩,以表示對丁玲的支持;而應丁玲之請去向冰心等北方女作家約稿的乃是沈從文,他既曾是丁玲的好友,更把林徽因視為生活和文學上的知音,所以當他從冰心那里拿到《我勸你》一詩后,立即敏感到這首詩的諷勸似有所指。對此,沈從文在1938年的一篇文章里有婉轉(zhuǎn)的暗示——

冰心女士是白話文學運動初期人所熟知的一個女詩人。……直到她擱筆那一年,寫了一篇長詩給另一個女人,告那人說:“惟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薄霸娙说脑捠且惶旎ㄓ辏豢尚??!蹦鞘自妼懗珊?,似因忌諱,業(yè)已撕碎。當那破碎原稿被另一個好事者,從字簍中找出重抄,送給我這個好事編輯時,我曾聽她念過幾句?!鞘自娛沁@個女詩人給另一個女詩人,用一種說教方式告給他不宜同另一個男詩人繼續(xù)一種友誼。詩人的話既是一天花雨,女詩人說的當然也不在例外,這勸告末了不免成為“好事”?,F(xiàn)在說來,已成為文壇掌故了。[1]

沈從文所說的冰心長詩,顯然指的是發(fā)表在《北斗》上的《我勸你》,只是沈從文憑記憶援引,個別字詞與原作有點出入,如“惟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當作“只有女人知道女人的心”??吹贸鰜恚M管沈從文下筆也有所顧忌,但他所謂“那首詩是這個女詩人給另一個女詩人,用一種說教方式告給他不宜同另一個男詩人繼續(xù)一種友誼”,其實已經(jīng)近乎說破了——在那時的北京文壇上,除了冰心“這個女詩人”而外,那“另一個女詩人”及與其有特殊友誼的“另一個男詩人”,不就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么?并且,林徽因和徐志摩也恰好與冰心一同在《北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詩。事情如此巧合,很可能讓所謂被諷勸者頗覺尷尬吧,但事實上,《我勸你》并未諷勸住什么人。到1933年9~10月間,冰心又在京派文學主陣地《大公報》“文藝副刊”上連載了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也立即被眼尖的京派文人看出來是諷刺林徽因及其沙龍文友之作,所以據(jù)說這篇小說不僅讓林徽因本人很生氣,而且?guī)缀跽兄铝司┡晌娜藗兊摹氨娕?。比如一向溫厚的李健吾?0年之后,還頗動感情地指證說——

冰心寫了一篇小說《太太的客廳》(?)諷刺她(指林徽因——引者按),因為每星期六下午,便有若干朋友以她為中心談論時代應有的種種現(xiàn)象和問題。她恰好由山西調(diào)察廟宇回到北平,她帶了一壇又陳又香的山西醋,立時叫人送給冰心吃用。她們是朋友,同時又是仇敵?!璠2]

由于沈從文和李健吾都是人文俱佳、普受尊敬的作家和批評家,話既然從他們口中說出,那就不由人不信其為事實了,那也就難怪“林徽因冰心兩大才女的恩怨情仇”成了近年的學界熱門話題,網(wǎng)絡上更把此事炒成了兩位女作家到底誰才高、甚至誰美貌的較勁了——從網(wǎng)上那么多“冰心為什么嫉妒林徽因”的帖子來看,林徽因的粉絲顯然多于冰心。網(wǎng)絡炒作的非理性可以無論矣,介入論爭的冰心、林徽因研究者都是嚴肅的學者,但若情不自禁地以各自研究對象的擁護者自居,也難免會因個人的偏愛而把問題的討論引向簡單化以至庸俗化。其實,揆諸情理,平心而論,才女也罷、女作家也罷,也都是凡人,她們之間的關系有合有不合、彼此看得入眼或看不入眼,都是人之常情,倘若她們只是相互恭維或只要對方恭維叫好,那倒未必是好事——謂天下之美盡在是矣,非美之也,是諛之也,此所以冰心對林徽因有看法,也并不是什么罪過,林徽因研究者大可不必為此憤憤不平,冰心研究者也無須為此而苦心替冰心彌縫,仿佛不為她解脫干系就心不自安似的,這又何苦來著。

事實上,簡單化的傾向在沈從文和李健吾當年的言論里就已肇其端。他們所謂諷勸或諷刺林徽因之說,原不過是他們基于個人閱讀感受和個人偏愛而來的猜測之詞,冰心自己既沒有宣布說她寫那些作品是諷刺林徽因,誰又能斷言她必定有那個意思呢——她的作品也明明題為《我勸你》和《我們太太的客廳》,而非《徽因,我勸你》和《林徽因的客廳》呀。當然了,我這樣說似乎有點跟兩位前輩抬杠的味道了,那么我愿意坦率地承認,我倒是傾向于相信冰心這些作品里確有林徽因的影子,否則林徽因的好友們也不至于一眼就認出了女主人的原型、林徽因自己也不至于如李健吾所說生氣到給冰心送醋的地步了,而這些反應不也反證出冰心抓取林徽因的某些做派確也拿捏得很準么?可問題是,即使在冰心的這些作品里有林徽因的影子,那也不能簡單地說她就是直接針對林徽因的“多事”諷勸或有意“諷刺”,更難說冰心的諷刺是由于她和林徽因是什么“仇敵”云云。因為,一個作家的創(chuàng)作總是基于自己的切身經(jīng)驗以及觀察周圍世界而來的間接經(jīng)驗,當他覺得這些經(jīng)驗足夠典型、值得一寫的時候,自然會把它們寫進創(chuàng)作里去,而進入創(chuàng)作里的經(jīng)驗也必定會有所增刪、變形、夸張,才能成為更有普遍意義的文學典型,也因此一個稍有素養(yǎng)的讀者(更無論沈從文、李健吾那樣的高級讀者了),從某一作品里看到自己的以及熟人的某些影子,自不必大驚小怪,更不必簡單地把文學形象與自己或自己的熟人劃等號。對這樣一個文學常識,身為名批評家兼作家的李健吾不可能不知;而身為名作家的沈從文自己就不止一次地這么創(chuàng)作過,他的小說《八駿圖》和《自殺》就是著名的兩例。有一位迂執(zhí)的教授曾自動與后一篇中人對號入座,以為那作品是罵他的,沈從文不得不寫信給他,誠懇地解釋說——

我給您寫這個信的意思,就是勸您別在一個文學作品里找尋您自己,折磨您自己,也毀壞了作品藝術價值。其中也許有些地方同您相近,但絕不是罵您諷您。我寫小說,將近十年還不離學習期間,目的始終不變,就是用文字去描繪一角人生,說明一種現(xiàn)象,既不需要攻擊誰,也無興味攻擊誰。一個作品有它應有的尊嚴目的,那目的在解釋人類某一問題,與諷嘲個人的流行幽默相去實在太遠了。您那不愉快只是您個人生活態(tài)度促成,我作品卻不應當負責的。[3]

這話說得真好,借過來足釋迄今所謂“冰心—林徽因之爭”之眾疑。

然則,為什么像沈從文這樣富有經(jīng)驗的作家和像李健吾這樣深明文理的批評家,會對林徽因的“不愉快”那么在意以至念念不忘,卻對所謂冰心的“諷刺”耿耿于懷而毫無耐心去體會其作品的意義呢?這里面當然難免個人的偏愛與偏見。沈從文、李健吾都是很富浪漫才情的人,自然比較偏愛風雅浪漫的林徽因,而不免覺得冰心的人與文都保守過氣了。沈從文在三十年代初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就說過:“冰心則永遠寫不出家庭親子愛以外”,[4]“渭西”即李健吾在《林徽因》一文中標舉出他欣賞的幾位女作家,而獨獨把冰心排除在外,也都是基于同樣的理由。人有偏愛,本不足怪??墒?,沈從文和李健吾對所謂“冰心—林徽因之爭”竟然那么敏感和在意,這恐怕就不止是單純的個人偏好,而不能不牽涉到京派文人的人文理想及其限度了。

美麗的新風雅:京派的人文理想和冰心的冷眼旁觀

此事說來話長,這里只能長話短說。就個人之管見,三十年代前期聚集起來的京派文人,多是社會地位相對穩(wěn)定、生活條件較為優(yōu)裕、因而可以比較從容地追求學藝的學院中人。他們當然也對現(xiàn)實有所不滿,但又不愿像左右翼文人那樣被介入現(xiàn)實所累,所以企圖走一條與社會現(xiàn)實不即不離而能超越左右羈絆的中間路線,著意在風雨飄搖的十字街頭之塔上構建其獨立的“自己的園地”,傾心以“距離的美學”在不完全的現(xiàn)世營造一種與世無爭、情理調(diào)適、趣味風雅的“生活之藝術”,這同時也就成為他們的文章藝術之精魂。由于京派文人的這種人文理想既汲取了西方從浪漫到現(xiàn)代的新風尚,而又承襲了中國本土的清流文人士大夫悠然自得的舊風雅,所以我覺得可以稱之為“現(xiàn)代的新風雅”,恰與海派之“摩登的新感覺”相對應也相補充,共同豐富了三十年代的文化與文學。而不論是“現(xiàn)代的新風雅”還是“摩登的新感覺”,都矚望于人和文貫通一體、生活與創(chuàng)作打成一片。就京派文人而言,最讓大家敬仰的人文典范,當然是苦雨宅里的知堂先生,而最吸引人的人文典型,則非林徽因莫屬。知堂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人所可企及的,加之知堂人到中年后的“生活之藝術”也不免清寂了些,所以大家雖心向往之,但能至者并不多,所以常到苦雨宅的只有幾個偏愛中式風雅趣味的現(xiàn)代名士;林徽因的風雅顯然更富現(xiàn)代情趣,所以比較喜歡西式浪漫風尚的現(xiàn)代文人,就多去她的客廳了。由此,京派文人集團又隱然分為兩個并行不悖、間有交錯的小圈子。李健吾和沈從文都是林徽因客廳的??汀m槺阏f一句,有研究者以為李健吾之所以對林徽因念念不忘,是因為當年還默默無聞的他得到了當時文學界知名“大作家”林徽因的提攜而心存感激,這恐怕有點錯會了意。實際上,當李健吾去見林徽因的時候,他已是創(chuàng)作十年、頗有成就的知名作家了,而林徽因則不論在學術和創(chuàng)作上都還在起步階段。然則李健吾為何會對林徽因的贊賞那么感激莫名呢?這可能別有原因。那時的李健吾剛留法歸來,歐洲的沙龍文藝傳統(tǒng)不僅是他熟知的也是他向慕的,那樣的沙龍女主持人例出于上流社會或富有之家,人首先必須漂亮善交際,其次當然最好也能略通風雅,但是否真有文學才能和文學成就,那其實并不重要,因為文人藝術家乃是把沙龍女主人當作一個可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文藝女神”之化身、一個浪漫的“生活之藝術”的偶像來看待的。就此而言,出身世家、留學歐美、美麗風雅的林徽因,不僅在那時的中國委實是獨一無二的美麗才女,而且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可謂穎然秀出的美之化身,即使與主持布盧姆斯伯里知識精英沙龍的維吉尼亞·伍爾夫相比,恐怕也無遑多讓——林徽因確實像伍爾夫一樣極富文學天賦,但伍爾夫卻未必能與林徽因媲美了。正是這一切,使得林徽因的客廳成了最吸引京派文人學者的去處。像李健吾一樣,沈從文也對林徽因敬慕有加。盡管沈從文日常自許為“鄉(xiāng)下人”而對“城里人”頗多諷刺,但那或許只是個表象,他骨子里其實是個特別向往現(xiàn)代新文化、尤其渴望浪漫感情生活的人,所以在他心目中浪漫風雅的林徽因不僅是自己文學上的知音,而且是情感生活的導師。有一則故事恰好說明了這一點。那是1934年的一天,林徽因在家中接待了沈從文。其時的沈從文還在新婚的余韻中,寫于蜜月中的小說《邊城》也正好推出,贏得了一片喝彩,所以朋友們都覺得苦熬多年的從文如今可謂感情與創(chuàng)作的雙豐收,真是生活在美滿幸福的生活之中,誰也沒有想到他正深深地陷在一場婚外戀中而備受煎熬。深感難以自拔的沈從文不得不去向擅長處理浪漫感情糾葛的林徽因求教和求救。聽著沈從文激動地傾訴其感情的困擾,林徽因十分驚訝而又非常驚喜,因為她由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與自己有著相同苦惱的現(xiàn)代人沈從文。在開導了沈從文之后,林徽因特地寫信給美國友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報告了自己的這一發(fā)現(xiàn)——

不管你接不接受,這就是事實。而恰恰又是他,這個安靜、善解人意、“多情”而又“堅毅”的人,一位小說家,又是如此一位天才。他使自己陷入這樣一種感情糾葛,像任何一個初出茅廬的小青年一樣,對這種事陷于絕望。他的詩人氣質(zhì)造了他自己的反,使他對生活和其中的沖突茫然不知所措,這使我想到雪萊,也回想起志摩與他世俗苦痛的拼搏??晌矣纸蛔∮X得好玩。他那天早上竟是那么的迷人和討人喜歡!而我坐在那里,又老又疲憊地跟他談、罵他、勸他,和他討論生活及其曲折,人類的天性、其動人之處及其中的悲劇、理想和現(xiàn)實!……

過去我從沒想到過,像他那樣一個人,生活和成長的道路如此地不同,竟然會有我如此熟悉的感情,也被在別的景況下我所熟知的同樣的問題所困擾。這對我是一個嶄新的經(jīng)歷。而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普羅文學毫無道理的緣故。好的文學作品就是好的文學作品,而不管其人的意識形態(tài)如何。今后我將對自己的寫作重具信心,就像老金一直期望于我和試圖讓我認識到其價值一樣。萬歲![5]

在某種意義上,林徽因的這封信及其所說故事乃是京派文人浪漫風雅的藝術生活之實例,就像在某種意義上,林徽因本人乃正是不少京派文人心目中的文藝女神之化身一樣,而當時的李健吾和沈從文正執(zhí)迷于此,此所以當他們敏感到冰心的詩文對林徽因及其沙龍文友們有所諷喻時,才會那么在意和不快,也正因為執(zhí)迷于此,他們也就難以自我反省其限度或局限,從而既低估了冰心詩文的意義,又夸大了林徽因的氣憤且低估了她的反應態(tài)度和反省能力。

誠然,冰心在“五四”及二十年代的創(chuàng)作,大致如沈從文所說“不出家庭親子愛以外”??墒?,當沈從文在三十年代初斷言“冰心則永遠寫不出家庭親子愛以外”,那就未免武斷而且不無偏見了。乍一看,冰心在二十多年末三十年代初創(chuàng)作量確是在銳減,但這并不意味著她就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了,事實上那時的冰心正在默默調(diào)整著自己的文學路向、努力擴大自己的社會和文學視野。這個自我調(diào)整和擴展的初步成果,就是不久之后陸續(xù)寫出的《我勸你》和《我們太太的客廳》等詩文。此時的冰心之靈氣和才氣,或許不如年輕的林徽因那么靈光,但論修養(yǎng)、經(jīng)驗、眼界和氣度,則人到中年的冰心就非年輕氣盛的林徽因可比了。如所周知,冰心也曾是大家閨秀,并且也是見過摩登浪漫世面的過來人,但其為人與為文卻始終不失樸實,而看人看事則眼光銳利而且嚴肅,所以她對三十年代京派文人怡然自得的那種現(xiàn)代新風雅恐怕并不怎么欣賞。惟其如此,盡管冰心的資歷足夠而且人也常在北京,她卻從不介入京派的活動,倒是冷眼旁觀著那些現(xiàn)代風雅的排場、美麗浪漫的做派,自不免覺得那風雅也有雅得俗不可耐之處、那浪漫也有虛榮自私的成分,其神氣活現(xiàn)已足為某一類生活現(xiàn)象和某一類人物性格之代表,于是也就順手把自己的觀察寫進了《我勸你》和《我們太太的客廳》等詩文中。所以無須諱言,在冰心的這些詩文中顯然有林徽因以及不少京派人士的影子,當然,她在寫作過程中也有所取舍、夸張和變形,即所謂文學的“典型化”,至于其創(chuàng)作目的,則恰可借用沈從文自我解釋其作品的話來說,“就是用文字去描繪一角人生,說明一種現(xiàn)象,既不需要攻擊誰,也無興味攻擊誰”。如果說這些作品有所諷刺的話,它們的鋒芒式乃是指向摩登浪漫而不免虛榮造作的生活方式和藝術趣味的,而并非刻意要跟哪個人過不去或?qū)φl拈酸吃醋了。就此而言,冰心的這些作品乃是迥然不同于流行風尚的反浪漫-反摩登之作,不僅鮮明地標志著她自己的創(chuàng)作走出了“家庭親子愛以外”,而且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也具有不可輕忽的開創(chuàng)意義——自此之后,這類反浪漫-反摩登之作就不絕如縷,其集大成者則是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上У氖?,由于太執(zhí)迷于京派的現(xiàn)代風雅趣味,沈從文以及李健吾都不能認識冰心這些新作的獨特意義,卻只把它們簡單地視為諷刺林徽因之作,這足證即使天分及判斷力很高的人,也會因偏見和偏愛而盲目或失察。而難能可貴的是,冰心自己既不糾纏于此,也沒有京派文人那樣的對左翼文學的傲慢與偏見。所以,當她看到丁玲在《北斗》上連載的小說《水》和在《文學月報》上發(fā)表的小說《夜會》后,她曾發(fā)自衷心地贊揚丁玲“有魄力,《水》,《夜會》都寫得非常好,”而自嘆“這是每人的個性,勉強不來的”。[6]但其實冰心還是從左翼文學,尤其是丁玲的左翼“新小說”中受到觸動和推動,從而很快就致力于新的嘗試,如小說《冬兒姑娘》(1933年11月寫、次年1月發(fā)表在《文學季刊》第1卷第1期)就是一例。

至于林徽因看了《我勸你》尤其是《我們太太的客廳》之后,是否當真生氣到送醋給冰心吃那樣失態(tài)、抑或那只是李健吾的夸張渲染之詞,已不可考,但她看了這些詩文后肯定不愉快,那大概是沒有疑問的。這在她1936年夏受蕭乾之托為《大公報》文藝副刊編“小說選”時有所表現(xiàn)。據(jù)說該書的編選范圍是“一年多”來《大公報》文藝副刊所刊發(fā)的小說,但其實選文涵蓋了從1933年9月《大公報》文藝副刊創(chuàng)刊以至1935年9月這兩年間的小說,所以林徽因選了她很欣賞的蕭乾小說處女作《蠶》(1933年11月1日發(fā)表)以及蹇先艾的小說《美麗的夢》(1933年10月1日發(fā)表),可是卻舍棄了同一時期的冰心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1933年9月27日至10月21日連載)。且不論冰心當時的社會地位和文學地位遠非蕭乾、蹇先艾以至林徽因可比,單就這篇小說對生活現(xiàn)象、人性隱微的慧眼發(fā)現(xiàn)及其相當成熟的藝術來說,它也是理應入選的,然則為什么被擯棄了呢?我覺得有理由判定林徽因這樣做不是出于嫉妒,而是由于生氣。當然,以林徽因的聰明,她是不會直接表白自己很生氣的,而是繞著彎在該書“題記”里借論《大公報》文藝副刊上的小說創(chuàng)作之演變來說事——

前一時代在流暢文字的煙幕下,刻薄地以諷刺個人博取流行幽默的小說,現(xiàn)已無形地擯出努力創(chuàng)造者的門外,衰滅下去幾至絕跡。這個情形實在也是值得我們作者和讀者額手稱慶的好現(xiàn)象。[7]

所謂《大公報》文藝副刊“前一時代”諷刺個人的小說,不就是《我們太太的客廳》嗎!看來林徽因是當真生冰心的氣了。生氣自然情有可原,然而畢竟理不直氣不壯,因為誠如沈從文面對對號入座者而為其小說《自殺》所做的辯解:“其中也許有些地方同您相近,但絕不是罵您諷您?!粋€作品有它應有的尊嚴目的,那目的在解釋人類某一問題,與諷嘲個人的流行幽默相去實在太遠了。您那不愉快只是您個人生活態(tài)度促成,我作品卻不應當負責的?!睂@個簡單的文學常識,林徽因不可能不懂。然而道理歸道理,人情自人情,尤其對照著據(jù)說是她為沈從文開編《大公報》文藝副刊而寫的代發(fā)刊詞《惟其是脆嫩》里的話——

難道現(xiàn)在我們這時代沒有形形色色的人物、喜劇悲劇般的人生作題?難道我們現(xiàn)時沒有美麗、沒有風雅,沒有丑陋、恐慌,沒有感慨,沒有希望?![8]

侃侃而談的林徽因大概沒有想到,她話音剛落,《我們太太的客廳》就出現(xiàn)在《大公報》文藝副刊上,而這篇小說顯然是把所謂“美麗風雅”的人事當喜劇來寫的。當然,冰心未必是有意跟林徽因唱對臺戲的,一則冰心并不是那樣一個促狹的人,二則她也確乎不像林徽因那樣才思敏捷,不大可能在看了林徽因的代發(fā)刊詞之后短短三五天里,就立即構寫出這樣一篇相當復雜并且超越了其既往寫作路向的小說,而更可能是應沈從文的約稿、遂將自己長期的觀察和思考付諸筆端而已。但無論如何,冰心的這篇喜劇性地拿當時上流社會“美麗風雅”做派做題材的小說,緊接著林徽因的代發(fā)刊詞《惟其是脆嫩》而在《大公報》文藝副刊第2期上開始連載,也的確巧合得讓林徽因起疑和尷尬。才女也是人,即使是深明文理的林徽因也有理不勝情的時候,她碰到如此令人掃興和尷尬的巧合,自然覺得面子上下不來,而惟其正乃當年被京派文人學者趨奉為北京客廳里最美麗風雅的太太,那就難怪她特別地生氣了。

畢竟不一般:林徽因和冰心心照不宣的相互回應

但是,林徽因畢竟非同尋常。即使她覺得冰心的文學行為是“不友善”的因而頗為生氣之時,她的反應也是有分寸的,并且正因為冰心的作品喜劇性地描寫了一些上流社會人士附庸風雅而其實雅得俗不可耐的做派,這對年輕的林徽因來說真不啻當頭一棒,促使她警醒和反省,從而不論在做人還是在作文上都努力擺脫某種來自上流社會的傲慢與偏見,而將同情和肯定的眼光投向社會下層。這也就是說,一場不愉快的文學過節(jié)也會有積極的互動效應。

那積極的互動效應在文學上的表現(xiàn),就是從此之后林徽因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實深受冰心創(chuàng)作動向之影響,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心照不宣而又堪稱積極的文學競爭。

比如說吧,冰心在《我們太太的客廳》里不僅寫了一位美麗風雅、摩登浪漫的太太,而且寫了一個洋氣十足、附庸風雅的侍女Daisy,緊接著她又寫了《冬兒姑娘》和《相片》兩篇小說,前者通過一個老媽子的絮絮叨叨而又不無自豪的敘述,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冬兒姑娘之自尊自立的形象,后者則非常細膩地描寫了一個來自美國的小姐與她的中國養(yǎng)女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位美國小姐厭煩美國的浮華生活,欣賞養(yǎng)女的嫻靜并同情其不幸遭遇,所以收養(yǎng)了她,二人情同母女、相依為命,可是當她帶著養(yǎng)女回到美國后,發(fā)現(xiàn)養(yǎng)女因為愛情而日漸活潑,顯示出青春的活力時,她又悵然若失,想帶著養(yǎng)女回到她的“中國”了。由于所謂“太太的客廳”事件的刺激,林徽因自然很關心冰心接下來會寫些什么,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是看過冰心的這一系列新作的。然則林徽因會做出什么樣的文學反應呢?她的文學反應就是創(chuàng)作出了《九十九度中》、《文珍》和《梅真同他們》等一系列作品。 這些作品,尤其是《九十九度中》,近年來頗受重視——重視它在藝術上的成功,特別是引入意識流的成功,但研究者似乎忽視了它不同既往的“思想意識”之改變。其實,改變后者比運用前者更難,所以殊為難得。讀者應該不難發(fā)現(xiàn),這篇作品在當年北平城罕見的九十九度高溫下,通過一場壽宴和一場喜宴,不動聲色地串聯(lián)起北平社會的三教九流,上至福氣逼人的達官富賈,下至為生存掙扎的販夫走卒,中間穿插著婚姻不自由者的感傷和小丫鬟的饑餓,……既顯示出難得的藝術筆力,也顯示出難能可貴的社會關懷以至某種階級分析意識。這在那時競寫著戀愛的悲歡、現(xiàn)代的風雅的京派文學中確實是獨樹一幟的。而推原林徽因在思想意識上的進步,則不能不說與冰心的“刺激”以及冰心所推崇的丁玲的創(chuàng)作之間接推動有關。最能說明這種推動的,乃是《文珍》和《梅真與他們》二篇。這二篇都以一個大家庭的丫鬟或者說上流社會之家的侍女作為主角,在前者是文珍,在后者是梅真。文珍是一個很能干但也很自尊因而絕不愿受上流社會“提拔”或“照顧”的丫鬟,而同樣能干且很自尊的侍女梅真則在那個不屬于她的家里處境尷尬,因為那個家既讓她受過一定的教育,又讓她處處為難,同樣為難的還有她喜歡的二少爺,他們最后能否打破傳統(tǒng)的偏見、結(jié)為青春的伴侶,面臨著許多困難?!睹氛媾c他們》并沒有寫完,歸根結(jié)底與這個難題有關。無論如何,這些頗有個性光彩的丫鬟侍女形象能夠出現(xiàn)在林徽因筆下,顯然與冰心作品的刺激和啟發(fā)有關。換言之,正是冰心的作品以及她所推重的丁玲的作品,推動著林徽因拜擺脫傲慢和偏見,進而走出她的客廳以外,看到下層婦女所處的不公平地位及其人格自尊,從而給予了傾注著深切同情和可貴理解的書寫。盡管林徽因這么寫帶有對冰心不服輸?shù)囊馕?,但其實當她這么做的時候已暗含著對冰心文學觀的認同。然則,還有什么比這樣的文學競爭更有意義呢?

同樣不俗的是冰心對林徽因等人的一些諍議的回應。

那是在1940年底,冰心因為丈夫吳文藻 “到設在重慶的國民黨政府國防最高委員會參事室擔任參事”,[9]一向夫唱婦隨的她也便隨丈夫舉家遷往重慶。而恰在這時沈茲九因事辭去了宋美齡任指導長的“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yè)組組長的職務,宋美齡就熱情邀請冰心來渝代行文化事業(yè)組組長職務,首先負責“蔣夫人文學獎金”征文卷的閱卷、評獎事宜??紤]到宋美齡原是美國威爾斯利大學的老學長,而又在抗戰(zhàn)的艱難時世中有良好的表現(xiàn),所以一向潔身自好的冰心只好應允,但答應只是暫代文化事業(yè)組的組長。此事本來無可非議,但那時的高級知識分子比較清高、好以遠離官場自詡,所以一時之間也頗有人以攀龍附鳳議論冰心。林徽因及其一些欣賞者就持這種看法。如林徽因在當年11月給其美國友人費蔚梅、費正清夫婦的一封信里,就不無譏嘲地報告說——

但是朋友“Icy Heart”卻將飛往重慶去做官(再沒有比這更無聊和更無用的事了),她全家將乘飛機,家當將由一輛靠拉關系弄來的注冊卡車全部運走,而時下成百有真正重要職務的人卻因為汽油受限而不得旅行。她對我們國家一定是太有價值了!很抱歉,告訴你們這么一條沒勁的消息!這里的事情各不相同,有非常堅毅的,也有讓人十分掃興和無聊的。這也是生活。[10]

這是林徽因風聞冰心將行未行之際所寫的私信,顯然有些猜測臆斷之詞。但這樣的議論卻似乎在京派文人學者中暗暗流傳不絕——直到兩年之后,傅斯年在為梁氏昆仲及林徽因請求救濟而寫給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的信中,有謂“思成之困,是因其夫人林徽音女士生了T.B.,臥床二年矣?!浞蛉?,今之女學士,才學至少在謝冰心輩之上”,[11]仍以冰心的才情與職位之不稱為辭,足見成見與偏見之誤人。其實,林徽因與冰心才性不同,未必可以是此非彼,而冰心作為新文學女作家的首座之地位乃是歷史地形成的,其他女作家縱使年輕才高,恐怕也無法而且也無須去挑戰(zhàn)一個既成事實,更何況三四十年代的冰心在創(chuàng)作上又有新的進展,只是她不是那樣露才揚己的人,傅斯年有所不知罷了。不難想象,對諸如此類的議論,包括林徽因的議論,冰心雖然不可能親耳聽到,卻不可能沒有預感和風聞,但她卻不以為忤,因為她知道人們那樣說乃是秉持著君子愛人也以德故責之也嚴的人文傳統(tǒng),所以其實并無惡意而是為她可惜的。也正因為如此,冰心并沒有讓人們擔心的事情在她身上發(fā)生:在1940年年終完成了“宋美齡征文獎”閱卷及評獎工作之后,她婉言退回了文化事業(yè)組組長的聘書與薪金,繼續(xù)過自己清苦的作家生涯。稍后,冰心索性告別熱鬧的重慶,遷居到郊外的歌樂山,以無可挑剔的安貧樂道的五年“潛廬”筆耕歲月,回答了包括林徽因在內(nèi)的文壇學界友朋們的議論、懷疑和擔心,而也正是在這段潛心筆耕的歲月里,冰心迎來了她的創(chuàng)作的第二個收獲期,貢獻出了一系列被葉圣陶稱譽為“蒼勁樸茂”[12]的散文佳作……

韓子《爭臣論》云:“《傳》曰:‘惟善人能受盡言?!^其聞而能改之也?!绷只找螂m然一度對冰心諷喻京派文人新風雅的詩文頗為生氣,但從她隨后的創(chuàng)作來看,她其實還是接受了冰心的批評而有所改變,此誠所謂“能受盡言”而不失風度。至于林徽因和傅斯年等人抗戰(zhàn)以來對冰心的諷議雖然不過是因風生議,但冰心既沒有生氣也從未剖白自己的委屈,而是默默地忍受著、靜靜地以行動回答了他們的誤解?!叭瞬恢粦C”,這就是冰心的風度了。

2010年11月20日草于清華園之聊寄堂

 

釋:

[1]沈從文:《談朗誦詩》,《沈從文全集》第17卷第243~244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

[2]渭西(李健吾):《林徽因》,《作家筆會》第30頁,春秋雜志社和四維出版社,1945年。

[3]沈從文:《廢郵存底·五·給某教授》,《沈從文全集》第17卷第193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

[4]沈從文:《復王際真》, 《沈從文全集》第18卷第39頁,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

[5]林徽因:《致費正清、費慰梅·一(1934年)》,見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第354~355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

[6]子岡:《冰心女士訪問記》,載《婦女生活》第1卷第5期,1935年11月1日出版。

[7]林徽因:《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大公報館,1936年8月初版,此據(jù)同年10月的再版本,上海書店,1990年影印。

[8]徽音(林徽因):《惟其是脆嫩》,《大公報》文藝副刊第1期,1933年9月23日。

[9]中央民族大學紀念吳文藻先生誕辰95周年籌備委員會:《中國著名學者吳文藻先生介紹》,《吳文藻紀念文集》第299頁,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林徽因:《致費正清費慰梅·十三(1940年11月)》,見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文學卷》第379~380頁。按,林徽因信中的“Icy Heart”即指冰心。

[11]《傅斯年致朱家驊》,附錄于梁從誡編《林徽因文集·文學卷》——此處引文見該書第393~394頁。

[12]翰先(葉圣陶):《男士的<我的同班>》,見1943年3月19日出版的《國文雜志》第1卷第4—5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