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從平常、平淡、平庸中突圍 青年文藝評論家暢談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
來源:文藝報 |   2018年04月23日07:51

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浙江省文聯(lián)主辦,浙江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寧波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寧波廣播電視集團、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青年工作委員會承辦的第四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寧波峰會4月14日在浙江寧波舉行。

相比較往屆的論壇,本屆論壇實現了三方面的突破:第一,變原有單一的藝術門類論壇為綜合性論壇,即以主論壇+分論壇的方式,以“新時代文藝的中國精神”為主題,分設電影電視“影視創(chuàng)作與中國精神”、戲劇戲曲“中國戲劇的時代精神與當下審美”、網絡文藝“后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技術與藝術融合、發(fā)展的理論前瞻”、專題論壇“對青年文藝批評的批評”四個論壇,主論壇是電影電視評論;第二,在選題上除了理論研討,大家發(fā)表文章的核心觀點外,開辟了針對當下現實問題、能引發(fā)大家觀點爭鳴的學術研討,希望通過思想的碰撞產生理性的火花;第三,增加了由學術主持與特邀嘉賓組成的“對青年文藝批評的批評”的專題論壇,旨在通過研討能對今后青年文藝評論家的健康成長有所幫助。為增強論壇的學術性,此次論壇特別邀請了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馬也、浙江大學教授范志忠、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厲震林、廈門大學教授黃鳴奮擔任學術主持。“希望把‘西湖論壇’這個品牌建設成為智庫型論壇、學術型論壇、前沿論壇、青春論壇,有朝氣、有銳氣、有英氣,突出青年文藝評論家的風采與活力,搭建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的話語平臺,探索文藝評論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北緢筇乜l(fā)“戲劇戲曲”論壇上青年學者們的精彩觀點。

胡 薇:促進大眾戲劇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

近年來,政府大力發(fā)展文化藝術。因受到各種政策、資金扶持的影響,專業(yè)戲劇人士紛紛以個人身份投入到民間戲劇團體的創(chuàng)作中。從“走穴”式的加入民營團體的創(chuàng)作團隊,到大量“在崗創(chuàng)業(yè)”式的從國有院團、藝術院校分裂出眾多的“新文藝團體”,大眾戲劇與專業(yè)戲劇的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在其本職所在的團體、院校中,當正式排演一部大戲時,反而會遭遇班底湊不齊的窘境。而就在體制內團體大規(guī)模地向各類“新文藝團體”輸血、大眾戲劇蓬勃壯大的同時,當下眾多的“新文藝團體”在創(chuàng)作上所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實際上呈現的也正是中國戲劇的痼疾。

中國戲劇的發(fā)展固然不易,對于戲劇觀眾乃至整個戲劇生態(tài)的培養(yǎng)和引導,更可謂任重道遠。但如果繁榮和發(fā)展是以破壞和透支觀眾對戲劇的期待作為代價,顯然得不償失。急功近利地追求發(fā)展、普及和操作的方便,實際上卻在傷及戲劇本體。

以往“新文藝團體”創(chuàng)作的戲劇作品,常被一些人以“草根”來標榜,但若想可持續(xù)發(fā)展,就必然還要依靠整體藝術水平的提高。因此,“草根”絕不應被簡單化、妖魔化為與體制的單純對立,更不應是心安理得地制造低劣或粗糙藝術作品的遮羞布,而是應該更多地賦予其自由、多元、探索、實驗以及大眾化、勇于表達等含義,同時也應是令其保持自我生長能力的一種警醒。而若要保有其自身生長于民間的本質,就不能過度依賴于政府的各種扶持。其從依靠扶持迅速而大量地創(chuàng)作戲劇作品來吸引觀眾進劇場,到具備實力讓作品有質量保證的過程,需要一定時間的培養(yǎng)和蓄勢,因此重視作品本身的優(yōu)勢和競爭力就變得愈發(fā)重要。

大眾戲劇的健康發(fā)展,絕不能是劣劣相較取其略勝者為優(yōu)。如此久之,損傷的是大眾的審美,導致標準的混亂。只有注重對觀演雙方藝術水準和審美品位的培養(yǎng),才能真正促進大眾戲劇健康持續(xù)地發(fā)展。

慕 羽:用多元化的“舞蹈語言”和“劇場觀念”完善敘事技巧

一般來說,“現實題材”指展現當代社會現實生活領域,尤指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現實語境。在中國舞蹈界,所謂現實題材舞蹈卻有更為寬泛的含義,它既包括了當代現實生活題材,也把具有“現實性”的題材囊括其中。在舞劇創(chuàng)作上“現實題材”包含三方面內容,即當代現實生活題材,以及“現實性”的革命軍旅題材和民族題材。

雖然上述創(chuàng)作是中國舞蹈藝術的主流,但是與近年中國電視劇、舞臺劇相比,現實題材舞蹈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拿得出成為“現象級”的作品,不僅談不上攀登創(chuàng)作高峰,就連現實題材的“高原”也很難企及。不少中國舞劇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地回應文化政策的固定范式中,不接地氣的懸浮敘事“你方唱罷我登場”。在實際效果上,始終缺乏中國文藝界的學術認知度,對老百姓的吸引力也不夠,更談不上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頂多能實現“圈內效益”。

舞蹈反映現實題材難,關注現實和把握現實的能力沒有增強,是因為舞蹈形式本身的局限性嗎?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的大部分舞劇仍囿于傳統(tǒng)舞蹈語言體系,或是傳統(tǒng)身體語言的混融。我們還可以更開放和包容一些,尤其在對用多元化的“舞蹈語言”和“劇場觀念”來言說的方式上,完善的敘事技巧能助力思想意義的傳達。而加強對中國人生存現實的啟示,也是我們這個新時代需要考量的。比如當代農村題材的舞蹈作品,編導需要拿得出的是能走進當代職業(yè)農民心靈的作品,“不要低估了農人的品位,如今他們什么沒有見過呀!他們值得欣賞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藝術品”。

于 濤:如何從平常、平淡、平庸中突圍

近年來各地都存在的戲劇創(chuàng)作乃至文藝創(chuàng)作中 “扎堆蹭熱點”現象,背后是一種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在作怪。

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絕不能因為要表現當下的現實而削足適履甚至牽強附會,創(chuàng)作者能力可以有欠缺,但一定要持有科學、正確的歷史觀,否則會創(chuàng)作出令人鄙夷的作品。文藝作品可以平庸,但不應令人鄙夷。

一個可以被抽離的背景充其量就是一塊不甚重要的活動背景板。它的存在不會提升作品的藝術成色,它的消失不會影響作品的水準質量,那么它真正的價值幾何?而我們的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中,有多少作品都因為種種原因置入了這樣無足輕重的背景板?

現實題材戲劇創(chuàng)作成不成功,好不好看,首先在于創(chuàng)作者是否能夠克服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影響,回歸藝術創(chuàng)作所應持有的本真心態(tài)。

戲劇是時代精神最有力的共振器、社會現象最清晰的放大鏡、理性聲音最響亮的揚聲器,但如果戲劇對社會、生活、人群的關注只是表面的、空泛的、有選擇性的,那么它必然只能陷入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和自說自話。

如果面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和豐富,社會生活的復雜和多樣,現實題材戲劇能夠擴大視野,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的貼近與表現,路就會越走越寬,行人也會越來越多。

創(chuàng)作者的水準會從其藝術構思能否客觀準確地把握時代精神,符合當下審美得到直觀展現,這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者藝術格調的直觀展現,格調的高下決定了作品能否從平常、平淡和平庸中突圍。

廖夏璇:讓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回歸“現實”

反映社會現實、觀照民情民生、承載主流價值、謳歌時代精神是現實題材戲曲的文化使命和社會擔當,它將成為當下推動戲曲藝術整體性轉化發(fā)展的主導力量。但就目前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的整體狀況而言,現實題材與戲曲藝術尚未真正實現“水乳交融”,一些創(chuàng)作者甚至拋卻“生活的現實”與“藝術的現實”,試圖創(chuàng)造一種不具備生活質感、情感紐帶斷裂、缺少藝術感染力的“偽現實”,將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帶入“雖言現實卻無現實之感、雖寫生活卻難近人心”的境地。在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井噴”來臨之前,一方面,我們要深入認識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的價值,充分利用現實題材與觀眾生活相通、情感相系的民間優(yōu)勢,以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為契機,激活肥沃的民間土壤,堅守中國戲曲藝術的民間陣地;充分利用現實題材戲曲這片天然“試驗田”,建構中國戲曲具有現代價值內涵的思想體系、提煉與現代生活相適應的新的程式化舞臺語匯,為推進現代戲曲美學體系的建立創(chuàng)造契機和原動力。另一方面,我們應重新認識和把握戲曲與現實題材之間的關系,要正確調適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與現實之間的微妙距離,在創(chuàng)作與現實之間留出適度的空間,避免因距離過短或過長而導致藝術品質的降格及觀眾情感紐帶的斷裂;要重新審視創(chuàng)作者在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深刻認識創(chuàng)作是一種個性化的心靈性行為,尊重創(chuàng)作者的個體生命體驗和個性情感,呼喚創(chuàng)作者將獨特的生命感悟與肩負的社會責任融為一體;要科學地引入社會輿論及市場監(jiān)控機制,讓社會輿論和市場調節(jié)成為評估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的重要參考指標,為現實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回歸“現實”另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