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我還可以再走十年”
來源:光明日報 | 畢玉才 劉勇  2018年05月14日07:05

銅鎏金木芯馬鐙(遼寧省博物館藏)。

【求索】

馮永謙今年已是83歲高齡,然而,老人卻一直沒有停止奔走。2013年赴山西、內蒙古調查三燕遺跡,2014年調查位于內蒙古、遼寧的遼代五大帝陵,2015年考察金代的都城、陵寢、大戰(zhàn)遺址,調查遼太祖滅渤海國的回軍路線。他行程數萬里,足至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九個省市區(qū)。

2015年以來,馮永謙又頻繁造訪53年前他挖掘出銅鎏金木芯馬鐙的馮素弗墓。當時,央視還沒有《國家寶藏》這檔節(jié)目,這座墓之所以再次引人關注,是因為在遙遠的廣東嶺南,人們發(fā)現了這個墓主人的后裔,而且還與嶺南一位著名的巾幗英雄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歷史波譎云詭。1965年,馮永謙在朝陽北票發(fā)掘北燕皇帝馮跋之弟馮素弗的墓葬時,只知道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滅,北燕末帝馮弘一把火燒了國都龍城,率臣民逃往遼東。兩年后,馮弘被遼東諸侯王高璉所殺,傳說其一子歸順北魏,另一子馮業(yè)率300余人,從海邊登船逃難。至此,北燕皇族后裔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

不料,1500多年后,在遼寧地面消失的北燕后人,居然在萬里之外的廣東出現了!

2013年,遼沈晚報記者張松到廣東肇慶采訪,無意中在《南方日報》上發(fā)現一篇紀念冼夫人誕辰1500周年的文章,文中寫道:冼夫人的夫君馮寶為北燕王室后裔。張松是遼沈新聞界知名文化記者,對三燕文化有很深的了解。馳騁遼海、逐鹿中原的北燕后裔怎么會在廣東茂名境內的縣級市高州出現?張松立即改變行程,直奔高州,走進此前一無所知的冼太廟。除了冼夫人,他發(fā)現廟里還供奉著北燕皇族后裔羅州刺史馮融、高涼(今高州一帶)太守馮寶、隋朝左武衛(wèi)大將軍馮盎……

馮永謙與張松是忘年之交。聽了張松的嶺南見聞,馮永謙很快就在浩瀚的史籍中找到了蛛絲馬跡——在唐朝名臣魏征所著《隋書·譙國夫人傳》中,有這樣的記載:“梁大同初(535年),羅州刺史馮融(馮寶之父)聞夫人(冼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聘以為妻。”“融(馮融)本北燕苗裔,初,馮弘之投高麗也,遣融大父(祖父)業(yè)(馮業(yè))以三百人浮海歸宋,因留于新會。自業(yè)及融,三世為守牧。”

原來,1500多年前,馮業(yè)率部登船逃亡后,因遇風暴,最終在今天的廣東新會登岸,劉宋王朝封馮業(yè)為新會太守,后封羅州刺史,此后三世為官。馮寶是馮弘的四世孫,父親馮融高瞻遠矚,打破傳統(tǒng)偏見,說服兒子娶俚人首領冼氏女為妻,開創(chuàng)漢俚聯(lián)姻的先河。馮寶與冼夫人勵精圖治,平叛亂,教耕織,興教育,使嶺南成為富庶、安寧、文明之地。晚年的冼夫人回首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曾留下這樣一句話: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

1957年,周恩來總理在青島民族工作座談會上說:“冼夫人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961年1月14日,著名歷史學家吳晗在《光明日報》發(fā)表《冼夫人》一文,稱“冼夫人是我國越族的杰出人物”?,F在,馮寶和冼夫人已成為萬眾敬仰的“嶺南之神”,海內外約有3000多座冼太廟。

斷了線頭的歷史就這樣被出其不意地接上了,從此,廣東高州與遼寧北票往來不斷。2015年5月中旬,遼寧北票“馮冼文化”考察團蒞臨廣東高州;2015年年底,高州電視臺“尋訪冼夫人足跡”攝制組到訪朝陽、北票;2017年4月,“馮寶冼夫人文化考察團”回遼寧老家省親,圓了千年祭祖夢;2018年1月8日至13日,83歲高齡的馮永謙飛赴廣東高州,參與馮寶墓的規(guī)劃建設。

日前,筆者去馮永謙家拜訪,見老人仍住在20世紀8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家里沒有一件收藏品,從地面到房頂全是書。馮永謙說:“我們剛入行時,鄭振鐸局長就對我們講,搞考古的不能搞收藏,這是我們那代考古人的原則。”

考古60多年,馮永謙雖然沒有收藏一件文物,卻有一副好身板。筆者陪老人吃飯,老人牙好胃口也好,吃嘛兒嘛兒香?!翱脊湃硕加幸粋€‘鐵胃’。”老人說,那時候外出考古,吃不上飯是經常的事,餓急了時,他吃過樹葉。

在北票發(fā)掘耶律仁先墓,馮永謙等人住在蓮花山小學老師顧萬山家,把他家的蔥和大醬都吃光了,沒菜下飯就蘸著咸鹽水吃辣椒,北票的朝天椒,特別辣,把馮永謙辣得涕淚橫流。自此后,他再也不吃辣椒了。

至于交通工具,能坐上火車、汽車就不錯了,考古隊員經常坐的是“牛車”,晃晃悠悠,一坐就是一整天。在渾江考察,水深風急,沒有船,他們坐的是最原始的“槽盆”,“那東西像個大木桶,人在里邊只能蹲著,一人把住盆沿一人劃,還要緊張地保持平衡,否則一進水,盆就翻了”。

吃住行還在其次,危險時刻陪伴在考古隊員左右。1955年,馮永謙等人在大伙房水庫考察,正趕上大壩合龍,凌晨四點,大水漫來,把他們搭在河邊的帳篷全給淹了。一行人撒腿就跑,跑到山上才化險為夷。還有一次和同事到西豐考察半夜歸來,迎面遇到一頭餓狼,這頭餓狼前幾天還咬死兩名農夫,馮永謙和同事二人背靠背,與餓狼相持到天亮,才驚險脫身,回來時,整個人都虛脫了。1956年,他和同事一起到新民八圖營發(fā)掘遼墓,晚上七點鉆進墓里繪圖、挖掘、包文物,到晚上九點,墓突然塌了,外邊的沙子不停地往墓里灌,很快就在墓中央堆起一座“沙山”。倆人不停往外扒沙子,直到次日凌晨五點,才和外邊的看墓人里應外合,打開一道缺口,死里逃生。

歷經磨難之后,馮永謙笑稱自己是被閻王爺遺忘的人。60年來,他尋三燕、探遼陵、走長城,足跡遍及祖國大地。他告訴筆者:“我身體很好,還可以再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