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2018年8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來源:中華讀書報 |   2018年08月12日20:01

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始于2006年。2月至11月每月初,我們都會為讀者奉上由編輯部遴選的一份書單。我們選書的標準兼顧人文性、思想性、獨創(chuàng)性、品質和趣味,重點關注思想、社科、歷史、傳記、文學、藝術、科學、童書等類圖書。望能有助于大家選書讀書。

《發(fā)現(xiàn)燕然山銘》,辛德勇著,中華書局2018年8月第一版,49.00元

東漢永元元年(89年),車騎將軍竇憲率軍北征匈奴,大獲全勝。班師途中經(jīng)過燕然山,竇憲指令隨軍的班固撰寫了一篇紀功文章,刻在山崖上。這就是著名的《燕然山銘》。這篇文章收入《文選》和《后漢書》,但千百年來,中原的人們卻無緣一睹石刻真容,我們以為它或許已堙沒于歲月塵沙之中了。2017年,中蒙聯(lián)合考察隊經(jīng)實地踏勘,確認蒙古國一處摩崖石刻即系《燕然山銘》。這一發(fā)現(xiàn)公布后,備受各界關注。北京大學辛德勇教授認為,“學術界有責任和義務做出應有的說明和認識”,陸續(xù)撰寫了“《燕然山銘》漫筆”系列文章,遂成此書。本書追溯《燕然山銘》流傳歷史、識讀拓本文字、復原竇憲北征之役原貌,并兼及相關的一些有趣問題。知識含量大、考證細膩、議論風發(fā),讀來極為暢快。與作者前作《?;韬顒①R》一樣,本書亦是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引發(fā)的寫作——這樣的寫作,及時滿足了公眾學習歷史的需求,值得表彰和鼓勵。

《偉大的海:地中海人類史》,[英]大衛(wèi)·阿布拉菲亞著,徐家玲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168.00元

這是一部關于地中海的通史著作,從2萬多年前一直寫到成書時的2014年。作者著意呈現(xiàn)的是地中海在不同程度上被整合為單一的商貿(mào)、文化甚至政治區(qū)域的過程,以及每一次這樣的整合歷程是如何被中斷乃至逆轉的?!暗刂泻?赡苁堑厍蛏喜煌拿髦g交流最為頻繁的地域,它在人類文明史上所發(fā)揮的作用遠遠超過其他地域?!弊髡邔懙?。雖然今天的地中海已不具全球意義,但另一方面來說,“世界正變成一個大地中?!?,回顧地中海的歷史,我們?nèi)阅苁斋@無窮教益。與布羅代爾的名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強調(diào)地理、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影響而輕視人的因素不同,本書認為,在地中海史的塑造中,人類的影響力要遠比布羅代爾所認為的大。學術上,本書恐難比肩前者,但本書是通史,可讀性也強,更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兩書一起展讀,我們對地中海史當能有更全面認識。

《九個人》,張新穎著,譯林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39.00元

繼多年潛心文學評論、近年來推出《沈從文的后半生》《沈從文的前半生》兩部佳作之后,復旦大學教授張新穎又出版了人物研究合集《九個人》。書中講述了沈從文、黃永玉、賈植芳、路翎、穆旦等九個人物的故事。其他八位可視為沈從文的同代人。如作者在“題記”所言,“他們區(qū)別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時刻的兒女,帶著這樣的精神血脈和人格底色,去經(jīng)歷時代的動蕩和變化”。這些文章,有的側重對人物精神世界和創(chuàng)作脈絡的發(fā)掘,有些則是作者與人物有交往,記述生動,細節(jié)和對話俱全。這些人物在動蕩年代和不同人生階段生機盎然、創(chuàng)作力仍在,他們對創(chuàng)作和人間情誼的執(zhí)著貫穿全書。這些文章篇幅不長,成文時間跨度不小,反映了張新穎在現(xiàn)當代文化人物研究上的進境,呈現(xiàn)著從切入點到表現(xiàn)形式的深入、豐富。

《失蹤的孩子》,[意]埃萊娜·費蘭特著,陳英譯,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2.00元

這是近年來蜚聲國際文壇的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第四部。書中女主人公歷經(jīng)前三部在那不勒斯舊街區(qū)中的成長、自我認同和內(nèi)心覺醒,持續(xù)多年的友情實現(xiàn)了對女性的塑造,就此進入尾聲,為這幾部彼此獨立又互相關聯(lián)的長篇小說畫上一個句號。在書中,女主人公之一為了愛情和寫作重返她曾經(jīng)奮力逃離的那不勒斯,經(jīng)歷了半生變故,她已不同于當年那個女孩,回到故鄉(xiāng)得以重新認識自己,也面臨著從人生到友情的未知……隨著書中人物和命運的落幕,我們依然不知道費蘭特這位用筆名發(fā)表作品、不公開露面的神秘作家到底是誰。不過她的四部曲連同她的作家身份,已然在歐洲乃至全世界評論界和讀者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所謂神秘,顯得也沒那么重要了。

《放牧人生:湖區(qū)故事》,[英]詹姆斯·里班克斯著,尹楠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59.00元

在今天這樣全球化進程加速的時代,傳統(tǒng)的游牧生活什么樣?身在其中的人們有著怎樣的日常?內(nèi)心是否會隨外部影響而波動?這本書以世代生活在英格蘭北部湖區(qū)的詹姆斯·里班克斯的真實經(jīng)歷與感悟回答了上述問題。在牛津大學畢業(yè),體驗了城市生活的種種,他選擇回到湖區(qū)做一位樂在其中的當代牧羊人。他在書中用質樸、平實的語言介紹了湖區(qū)的概況,記錄著父輩的人生,也詳細講述了自己在湖區(qū)放牧的四季變化。在他眼中,風景如畫的湖區(qū)牧場有別于游客們趨之若鶩的觀光地,而是承載著祖輩夢想、家族傳統(tǒng)和某種生活信念的地方,扎根于這片土地,精神層面的寄托與在此勞作、生息同等重要。作者筆下的鄉(xiāng)村生活、田園風光、勞作圖景和故園情懷,對時下在城市忙碌奔波的現(xiàn)代人來說,不失為一份讓生活節(jié)奏稍緩、讓心靈休憩、引人沉思的雋永文本。

《鼎革以文:清季革命與章太炎“復古”的新文化運動》,林少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78.00元

所謂“鼎革”,即是“革命”,但本書中的“革命”并不僅指“武裝革命”,而具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作者稱之為“復數(shù)”的“革命”。所謂“文”,當然有文字、語言的意思,同時在與“武”相對的意義上,又是一種非暴力甚至反暴力的倫理、政治理念,究其內(nèi)里,則承載了儒家理想和現(xiàn)代觀念。作者指出,章太炎代表的以“文”為手段的革命,與孫中山代表的武裝革命派,以及溝口雄三強調(diào)的地方力量,在清季革命中鼎足而三。本書還不僅是一部章太炎論,也是以章為中心展開的近代中國思想史論。其中新見迭出,勝義紛呈,在近年同類著作中堪稱罕見。

《發(fā)現(xiàn)東亞》,宋念申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這是旅美歷史學者宋念申的東亞史學新作。書中涉及的歷史概念和地域范疇是既定的,作者立足東亞文化背景,以全球化視野,從東亞各國的空間關聯(lián)入手,敘寫十六世紀以來的東亞歷史,進而試圖解釋“東亞”與“現(xiàn)代”的關系,對于今天的讀者重新認識和思考中、日、韓的歷史淵源與近百年來紛爭變化的關系也不無裨益。

《翁同龢人際交往與晚清政局》,謝俊美著,上海書店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228.00元

本書作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研究翁同龢及其家族,著有《翁同龢傳》等相關著作多部,這本新作視角別致,是其翁氏研究的新拓展。全書近八百頁,有五百多頁是講述翁同龢的人際交往,寫及215人,分為滿蒙將帥、內(nèi)閣和翰林院、湘系、淮系、門生和門人等15類,如很多讀者所說,這就是翁同龢的朋友圈。解析其朋友圈,對我們進一步認識翁同龢、清末官場文化、晚清政治史都會有所幫助。

《第五次開始:600萬年的人類歷史如何預示我們的未來》,[美]羅伯特·L.凱利著,徐堅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7月第一版,58.00元

考古學研究的是一器一物,提供的知識往往給人碎片化的感覺,而著名考古學家、曾任美國考古學會會長的羅伯特?L.凱利的這本書完全不同,它是一部“大歷史”的著作,關注的時間幅度長達600萬年,且不僅追溯過往,還展望未來。作者認為,在數(shù)百萬年中,人類經(jīng)歷了四次“開始”——技術、文化、農(nóng)業(yè)和國家的開始,而今,我們正站在“第五次開始”的臨界點上——世界公民和世界政府呼之欲出,人類邁入“全球化自我管理”的階段。有故事、有情懷、有思想,這本考古學家寫的書給我們耳目一新之感。

《美麗的標價:模特行業(yè)的規(guī)則》,[美]阿什利·米爾斯著,張皓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9.80元

曾做過5年模特的阿什利?米爾斯進入紐約大學社會學系讀研究生,學位論文選擇了寫模特世界。她用兩年多時間在模特經(jīng)紀公司進行參與式觀察研究,包括參加五屆時裝周,上百次面試,幾十種模特工作——走秀、雜志棚拍等等。最終完成的這部關于“外形”(look)的民族志涉及對男模、女模、經(jīng)紀人、攝影師等角色的廣泛訪談,展現(xiàn)了魅力產(chǎn)業(yè)背后的政治與經(jīng)濟。富于吸引力的選題、生動的文筆、有深度的思考讓這本社會學著作廣受好評。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美]馬修·德斯蒙德著,胡諄、鄭煥升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68.00元

本書獲得2017年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圖書獎,是一部有著社會學視角、深入反映美國社會底層生存問題的非虛構佳作。書中以一個個具體人物的真實遭遇,從不同側面呈現(xiàn)了房租、配套設施、社會保障、治安等社會問題。作者為了充分了解美國窮人的生活現(xiàn)狀,曾像“臥底”一樣住在美國城市貧民聚集的拖車營、出租屋,親歷貧困、流離的滋味,也對繁榮、光鮮的美國社會的另一側面有了更切身的體會,使得這部作品讀來更加震撼。

《魚翅與花椒》,[英]扶霞·鄧洛普著,何雨珈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一個英國女孩,大學畢業(yè)后來中國留學,意外地迷戀上了川菜,成為了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的第一位外國學生,她的人生軌跡就此改變。她成了一名美食作家,完成多部關于中國烹飪的著作,并屢獲著名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這就是本書作者扶霞?鄧洛普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她寫自己在中國的美食“歷險”,寫一道道菜背后的歷史和文化,也有她對轉型期中國的各式體驗和有趣思考?!巴馊恕钡奈独?,或更能感受和呈現(xiàn)中國菜乃至中國文化的獨特滋味。

《劫掠歐羅巴:西方藝術珍品在二戰(zhàn)中的命運》,[美]林恩·H·尼古拉斯著,劉子信譯,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8年8月第一版,110.00元

這本書以豐富的資料和大量采訪為基礎,將藝術史、二戰(zhàn)史等線索融在一起,講述了二戰(zhàn)期間納粹對歐洲各國藝術品的劫掠,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盡其所能對這些凝聚著人類文明、藝術內(nèi)涵和歷史價值的瑰寶的保護。本書作者對此選題有多年的研究,也曾供職于世界級的藝術機構,還做過藝術品返還和審判的專家證人,應該說,這本書的內(nèi)容相當權威和豐富,表現(xiàn)形式也算生動、好讀。

《1930年代的滬上文學風景》,吳曉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78.00元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學者吳曉東以上世紀30年代為橫切面,在這本文學史著作中將焦點聚集在海派文學上,用大量的歷史圖片和文獻資料,加以梳理整合,分析解讀,從文學人物到文化事件,從重要作品到代表性報刊,通過這些文學史的組成部分,傳遞出彼時上海文學的風貌。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余華著,譯林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48.00元

這是作家余華的最新雜文自選集。和他的小說相比,這些雜文要更具思辨性,也更多流露他對于文學、世界、人生的個性化看法。這些年的閱讀(觀影)體驗與行走足跡繼續(xù)拓展著他的視野,令他看待自己的寫作、今天的中國社會乃至我們置身的這個世界、人性本身,皆有理性與深刻之處。

《一寸灰》,毛尖著,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8月第一版,58.00元

“主業(yè)”是在華東師范大學任教的毛尖,更為讀者所知的身份是專欄作家。這是她近年專欄結集,延續(xù)了她文字中一貫的幽默犀利、舉重若輕,評論電影、文學、世情,將學識和八卦,嚴肅與調(diào)侃結合得恰到好處。毛尖的專欄文章明顯沒太受到所謂“專欄”因篇幅、截稿時間乃至刊載媒體定位等因素的影響,短小精悍,言之有物。值得一提的還有,她在這些文章中常常有示弱和自嘲的意思,只不過那是綿里藏針。

《松林夜宴圖》,孫頻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8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本書由《松林夜宴圖》《光輝歲月》《萬獸之夜》三個中篇構成。《松林夜宴圖》中的兩代藝術家在各自的時代里造就了各自不同的命運?!豆廨x歲月》中的梁姍姍可以視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這批人的精神史,一代人苦苦追尋著對自己精神以及肉身的安放?!度f獸之夜》講述了一個失戀的白領女性在萬念俱灰之際偶遇一個奇怪的女孩的故事,一夜之間,似乎所有人都變成了獸。本書顯示出孫頻寫作的某種新變,值得關注。

《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姜馨賀、姜二嫚著,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8年7月第一版,36.00元

因“孩子的詩”熱點話題而備受關注的00后詩人姜馨賀、姜二嫚,正在重新定義他們這一代人年輕而獨特的詩歌表達。她們在新媒體文化土壤中展現(xiàn)出了詩壇新生力量的別樣成長軌跡,更很好地繼承了歷來詩歌代系接續(xù)中的變革底蘊。她們的作品既能獲得主流詩歌載體的肯定,也具備引發(fā)社會群體心靈呼應的質感和張力。“晚上/我打著手電筒散步/累了就拿它當拐杖/我拄著一束光”(《光》)“見她一動不動/我常常伸手/試試/她的鼻息/再繼續(xù)睡”(《和妹妹睡在一起》)直白靈動,與充滿活力的生命合二為一,照見富饒奇妙的內(nèi)心角落。

《野娃子》,董宏猷著,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30.00元

一個有著特異功能被人視為“異類”的大山男孩春兒,喜歡在云煙氤氳的原始森林與動物們恣意游玩,生活在一個簡單美好的烏托邦世界里?,F(xiàn)代化進程的加快,破壞了這片森林的寧靜與和諧。春兒的舅舅,因不堪忍受貧困成為野生動物的盜獵者。作品通過兩個“野娃子”不同的價值觀和命運,表達了對生態(tài)危機的憂慮,反映了社會邊緣人物命運的殘酷,以及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疼痛與矛盾。

《鄂溫克的駝鹿》,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著,九兒繪,接力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88.00元

本書以詩意筆觸記錄了鄂溫克族最后的老獵人與駝鹿生死相依的傳奇故事,展現(xiàn)出對大自然和生命的虔誠與敬畏。最后,老獵人死去,長眠在深山中,也帶走了古老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長大的駝鹿守護著這一片山林,守護著獵人的長眠之所。本書有原創(chuàng)圖畫書難得的厚重感、遼遠感和縱深感。詩意凝練的語言,平靜克制的敘事,對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本書是對一個逝去時代令人動容的紀念與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