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瞿秋白的清田村之旅
來源:《傳記文學》 | 后雨  2018年08月28日08:15

1921 年10 月13 日,時為北京《晨報》赴俄特派員的瞿秋白與李宗武一同去參觀過距離莫斯科西南約四百余里的清田村。清田村,即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村,俄語意為“明媚的林中空地”,是一代文豪托爾斯泰的誕生地,托爾斯泰在這里寫下聞名世界的《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等巨著,也是在這里最終入土為安。十月革命后,這里一方面作為由教育人民委員會經營管理的托爾斯泰邸宅陳列館的所在;另一方面又成為革命后托爾斯泰派公社經濟的實踐大本營。

這次是瞿秋白承蒙托爾斯泰孫女蘇菲亞的盛情邀請,又恰逢莫斯科教育廳第一試驗模范學校的一群小學生們在讀了托爾斯泰文學事跡之后,特赴清田村旅行參觀,便搭上小學生們的專車,一同前往清田村。在清田站邊幾間狹小而清雅的木屋中休整一夜之后,第二日清晨,瞿秋白一行便穿過秋霧朦朧的樺樹林,向目的地清田村徒步前行。抵托爾斯泰邸宅柵門,就見中世紀式堡壘——“這邸宅原是托氏母家復爾廣斯基王爵的遺產,地主制度的遺跡還可以看得見。進柵門后,轉側行數十步,遙隔花棚已見托氏宅,犬吠聲聲報客至,宅中人有出來探望的呢。”出來探望的正是托爾斯泰的幼女亞歷山大,她親切地引導眾人進入宅邸,只見室內陳設簡潔古樸,兩間圖書室,放滿書柜,飯廳里有一架鋼琴,四壁掛著托爾斯泰姓氏族人的畫像,東邊一小過室,只擺一小圓桌,上放“讀書一周記”,這本是托爾斯泰生前每日清晨吃早飯前寫日記、記語錄的所在。再向內一間便是書房,瞿秋白注意到滿架書籍中還夾著一本芝加哥出版的漢英對照老子《道德經》。書桌上文具破舊簡陋,一切都如托爾斯泰生前模樣未動。瞿秋白不禁心生感慨:“托氏生前的生活確很樸素,——貴族生活如此卻也在意想之外?!睋啔v山大回憶,她父親晚年精神極度痛苦,分地給農民等心愿因受外界阻撓遲遲不得實現,時刻心神不安,幾度欲出走拋棄一切,每日便在一小棟懺悔室中懺悔禱告,屢思自縊。宅邸后院有一棵大樹,枝葉繁茂,漫散四處,因托爾斯泰生前常坐此樹下與貧農村民談話而得名“貧者樹”。自樹下小徑,穿過一片果林與草場,便來到托爾斯泰的墓前。林中設一樹椅,是托爾斯泰生前散步時的休憩之地。瞿秋白目送著小學生們用落葉穿成一圈,鄭重地掛在托爾斯泰的墓碑上,又見四周“滿天濕云飛舞,瘦葉時時經風細吟,一仰首滿目清朗,鄉(xiāng)野天地,別有會心”,更加感慨“托氏的遺澤更使人想起古人淳樸的天性,和此自然相交洽”。

早在莫斯科時,瞿秋白就聽過嘉德林女士(前俄最高法院院長的女兒)對托爾斯泰派公社做出的評價:“托爾斯泰派都是非常之有道德的人,可是大概不是務實的人,經營事業(yè),沒有經驗?!比缃駚淼綄嵉?,他具體了解到:現時托派公社共有社員約十八九人,田地是用托氏遺產分給農民后所剩余的,共有麥田四十七俄畝(一俄畝抵中國十八畝),菜圃二俄畝,另有果園三十五俄畝,馬六匹,牛七頭,羊七頭。男女社員都親自下田耕種兼紡織,生產品完全公有,各取所需,每年只須付國家五十鋪德的食糧稅,其他一切自由,幾與外界隔絕。瞿秋白不禁贊嘆道:“托爾斯泰——世界的偉大文學家,遺跡芳馨。舊時代的俄國,貴族遺風還喘息于草間,依稀縈繞殘夢。智識階級的唯心派,新村式的運動,也有稀微印象。俄羅斯的農家生活,渾樸的風俗氣息,而經濟上還深陷于小資產階級。平民農夫與智識階級之間的情感深種社會問題的根蒂,依然顯露。 智識階級問題,農民問題經怒潮洶涌的十月革命,沖動了根底,正在自然傾向于解決。新教育與舊教育的過渡時期?!笨梢哉f,經歷了清田村之旅之后,瞿秋白對于19 世紀70 年代的時代精神即所謂“懺悔的貴族”的內心世界有了更為感性的認知:智識階級自己覺得所受的教育,衣食都是欠農民的債,極愿意走近農民,幫助他們,使良心得以安放。解放農奴不過是還債的第一步;第二步便是“往民間去”,智識階級自己的“復生”須得依靠神圣的勞動,真誠學習“農民世界”里的原理,從而“遁入古俄渾樸之鄉(xiāng)”。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為對舊俄文學進行整理和爬梳而撰寫的《俄國文學史》(后由蔣光慈改題為《十月革命前的俄羅斯文學》)中,瞿秋白對托爾斯泰作品的評價卻是令人意外地相當保留:否定其思想,肯定其藝術,而對藝術方面的成就又基本上一筆帶過并不做深究細挖。這應該是之后接觸過列寧對托爾斯泰的評價的原因。列寧認為托爾斯泰像一面俄國革命的鏡子,反映了俄國革命的“某些重要方面”。但是,托爾斯泰的作品表現的是“農民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托爾斯泰“絕對地不能夠了解工人運動和它在為著社會主義的斗爭里的作用,也不能夠了解俄國革命”。托爾斯泰的“精神”、托爾斯泰的“主義”只能葬送俄國革命和革命的民眾。因此,除托爾斯泰外,之前舊俄的其他作家在思想上的問題瞿秋白都能妥善處理,然而一到托爾斯泰這里,流暢的講解與評述便戛然而止,飛揚的思維頓時顯得猶豫遲疑,頗為耐人尋味。也許是出于對托爾斯泰天才的震撼與眩惑;也許是對列寧的批評尚有待消化、有待驗證。就其個人而言,這或許也是當時他在藝術審美與革命理念層面上的內心矛盾尚未完全解決的一個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