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希凡晚年仍心系大運河
來源:北京晚報 | 楊家毅  2018年11月09日08:54

幾年前,我在通州區(qū)中倉街道工作,著手寫《中倉》一書。因紅學家李希凡先生是中倉出來的名人,我曾采訪過他。

關于李希凡的經歷和成就,大家了解得比較多。但是關于他的身世、童年和少年生活方面的資料很少。作為通州的文化研究者,我深感有責任去梳理李希凡先生與通州的關系,并且將重點放在他的家世和青少年時代。10月29日,驚悉李希凡先生仙逝,謹以此文送別先生。

“紹興師爺”祖上北漂到通州

清乾隆年間,李希凡先生的先祖從浙江紹興經京杭大運河來到通州謀生。李氏家族在通州的第一代祖先名為李應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刀筆吏”——紹興師爺。據說他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而且能在馬上疾書。也許正是因為他有這樣的高超技能,所以他被招募成為當時通州的“州府師爺”。李應彪有兩個兒子, “紹興師爺”的職業(yè)只能由家族的長門繼承。因李希凡先生的祖父不是長門,無法再吃“師爺”這碗飯了,所以漸漸淪為普通百姓。

李希凡先生的父親叫李炳文。他考上京師大學堂(后來的北京大學),接受了新學教育。后因家庭需要這位獨子掙錢養(yǎng)家,于是輟學。第一份工作是給新成立的北洋大學校長當英文秘書。據說工資很高,曾用籃子裝銀元寶回家。后來,因為同情工人罷工運動,被迫辭職回到通州老家。那一年,他才36歲。

亂世求學的蹉跎之路

李希凡先生1927年12月出生于通州。愛讀書受父母的影響很大。小時候,父親不僅給他講《三國演義》、《說唐》、《東漢演義》等,而且還指導他寫“詠史”詩詞。母親喜歡聽評書,每天晚上,母親一邊在燈下做活,一邊叫他讀《三國演義》給她聽。當時李希凡才九歲,上二年級,有很多字不認識,他一邊讀,父親一邊給他糾正。

李希凡先生在通師附小上完二年級就輟學在家,和二哥到父親辦的私塾上學。李父教私塾,年底只能拿到微薄“束脩”(學費),生活難以為繼。李希凡的大哥、大姐都不在身邊,全家主要經濟來源就靠二姐和二哥。二姐高師畢業(yè)后通過考試當上了北京電話局的接線生,每月可以分到白面。盡管全家省吃儉用,但還是經常斷炊,只能把家中一些值錢的東西拿到典當行當了。李母也曾帶著李希凡和老街坊一起,扛上三四十斤重的玉米面,徒步到朝陽門外關東店去賣,換了混合面拿回家吃。這一年,剛滿十二歲的李希凡得了兩場大病,可以說是九死一生。那年冬天父親突然中風偏癱,私塾也只好宣布解散。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落在母親的身上。

李希凡先生的母親是通縣郊區(qū)人,窮苦出身。原不識字,丈夫曾帶她去北京工作,教她識字。這時候的李希凡不僅不能上學了,而且還必須分擔家庭的重擔。他被二哥介紹到一家西服店當學徒。然而不到三個月,他和欺負他的二師兄打了一架,只好又回到家中。他鬧著要上學,最后還是在二哥的支持下,重回學校,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就在小學畢業(yè)的這一年(1942年),二哥病故,這是又一個沉重的打擊,致使他不得不再次中斷學業(yè)。

1944年春,李希凡隨二姐在石家莊市立圖書館做了小館員。有機會接觸“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看了巴金的《家》,老舍的《趙子曰》、《二馬》、《牛天賜傳》,魯迅先生的《孔乙己》、《藥》、《明天》等作品,他還看了冰心、葉圣陶、許地山、周作人、朱自清的作品。他不僅愛看話劇,還參與到石門的話劇團。他在石家莊的生活是清苦而充實的。

1947年夏,李希凡先生到青島投奔大姐。受姐夫趙紀彬先生的影響開始學習哲學。青島解放后上了華東大學的文學系。后來,華東大學和山東大學合并,他成了山東大學的學生。

通州老家的溫暖記憶

李希凡先生在通州度過的青少年時期適逢亂世,但是在李希凡先生的回憶中,我仍能看到他對童年的愉快記憶。

關于祖屋后院的棗樹,李希凡有著十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他回憶道,這是個“很大的園”,里面長著有三十幾棵棗樹,每年都枝繁葉茂,果實累累。其中最大的一株,緊貼著花墻,樹干在后院,枝干卻伸向前院,春夏秋三季,它總是椏椏杈杈地占據著半個院子。春夏之際,棗花飄香,不僅使灰房庭院一派綠色生機,還會招來成群結隊的蜂,為我家院落增添了熱鬧的情趣。而每年這個季節(jié),父親總是叫哥哥們爬上樹去采摘一些嫩葉,沏在茶水里,讓全家都喝一點,說是敗春火的。我喝起來,只覺得那茶水不過增加了一點苦澀。

中秋前后是棗的收獲季節(jié),那簡直是像過節(jié)一樣。我幼時,通縣的城墻雖已成為斷壁殘垣,但我家所處的東南隅,卻還保存得比較完整。所以,它也成了生活在這附近街道上的孩子們經常比賽攀登的“競技場”。站在高高的城垣上朝西望,武定庵所有住戶的庭院盡收眼底。金秋季節(jié)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我家的灰房院。這時的棗葉已經萎黃而大半凋落了,只有那紅晶晶橢圓形的大紅棗,像一顆顆紅瑪瑙,閃亮發(fā)光,掛滿了我家的后院……解放后幾十年,不管多少,都還能吃到“老家”的棗。

還有李宅門前的大槐樹,老人們稱之為李家大槐樹,先生對它有特殊的感情。2013年11月,我去拜訪先生,當他聽說大槐樹還在時,十分高興。他向我講述了一個關于大槐樹的神奇?zhèn)髡f。先生的先祖李若梅有一次睡覺,在夢中夢見一個白胡子老頭慌慌張張地說,他遇到一個災難,求李先生救命。李若梅問怎么救呢?白胡子老頭說,他們現(xiàn)在要殺我,您出門就知道了。李若梅突然驚醒,走出大門發(fā)現(xiàn)幾個人正要砍大槐樹。善良的李若梅想起剛才的夢,就出錢買下了這棵大槐樹。此后,這棵大槐樹一直忠實地守候著李宅。

除了老宅的棗樹、槐樹,還有古城墻、荷塘、河沿等地方都深深地鐫刻在李希凡先生的記憶中。當然更讓他心懷感念的是鄰里鄉(xiāng)親。劉大爺?shù)摹霸u書”,李大爺?shù)摹拔湫g”,仿佛還歷歷在目。最讓李希凡感激的是,1942年,李希凡做軍醫(yī)的大哥秘密回到通州老家,呆了一個多月,連病中的老父親都很震驚,鄰里們也很擔心,他們到李家勸大哥趕快離開,說呆在通州太危險了。李希凡先生到現(xiàn)在還感慨,我們的老百姓真好啊,沒有一個人將這個消息泄露給漢奸和日本鬼子。

新中國成立后,青年李希凡在繁忙的學業(yè)和工作中,回通州老家的機會并不多。李老回憶,1951年春節(jié)他回老家過年。1953年,從山東大學畢業(yè)后,參加完國慶慶典,帶著女友(后來的妻子)徐潮回武定庵老家,不久,他們就在北京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加上工作繁忙,李希凡不能經?;乩霞摇5菦]有特殊情況,春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他都會回家看望老母親,直到1968年老母親去世。

出任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

改革開放以后,通州城市建設步伐加快。上世紀九十年代,通州政府對武定庵及周邊進行了拆遷。在新樓建起來之前,李希凡還抽空回老家舊址上“憑吊”。隨著李希凡先生在國內文化界影響力的擴大,他時刻關注著家鄉(xiāng)通州的發(fā)展,尤其是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只要老家有什么事,他都會很爽快地提供幫助。李希凡先生還深情地回憶與通州名人劉紹棠先生、浩然先生等人的交往,他們曾一同回通州參加活動,為通州的發(fā)展建言獻策。

今年年初,通州區(qū)委宣傳部部長查顯友同志到李老家里拜訪,并邀請他出任即將成立的通州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李老風趣地說:“我現(xiàn)在已經是老朽了,好在是當顧問。顧問嘛,顧得上就問一下?!北愫芩斓卮饝恕?月底,通州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李希凡先生還坐著輪椅,親自參會??吹酵ㄖ莸淖兓罾虾芨吲d,還一直關注著通州運河文化,尤其是研究會的發(fā)展。沒想到幾個月之后,李希凡先生竟離開了我們。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