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板橋論“燒書”
來源:中華讀書報 | 牟鐘鑒  2018年11月12日07:16

人們一提到歷史上燒書事,自然會想到秦始皇焚書坑儒。板橋?qū)Α盁龝眲t有自己的新解,使人眼界大開。

他把“燒書”擴展為三類:一類是孔子燒書,一類是始皇燒書,一類是作者自燒其書。他在《焦山別峰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中說:“秦始皇燒書,孔子亦燒書。刪書斷自唐、虞,則唐、虞以前,孔子得而燒之也。詩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則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子亦得而燒之矣??鬃訜淇蔁驶覝鐭o所復(fù)存,而存者為經(jīng),身尊道隆,為天下后世法。始皇虎狼其心,蜂蠆其性,燒經(jīng)滅圣,欲剜天眼而濁人心,故身死宗亡國滅,而遺經(jīng)復(fù)出。始皇之燒正不如孔子之燒也。自漢以來,求書著書,汲汲每若不可及。魏晉而下,迄于唐宋,著書者數(shù)千百家,其間風(fēng)云月露之辭,悖理傷道之作,不可勝數(shù)。常恨不得始皇而燒之。而抑又不然。此等書不必始皇燒,彼將自燒也。昔歐陽永叔讀書秘閣中,見數(shù)千萬卷,皆霉亂不可收拾。又有書目數(shù)十卷亦爛去,但存數(shù)卷而己。視其人名皆不識,視其書名皆未見。夫歐公不為不博,而書之能藏秘閣者,亦必非無名之子。錄目數(shù)卷中,竟無一人一書識者,此其自焚自滅為何如!尚待他人舉火乎?近世所存漢、魏、晉叢書,唐、宋叢書,《津逮秘書》《唐類函》《說郛》《文獻通考》,杜佑《通典》、鄭樵《通志》之類,皆卷冊浩繁,不能翻刻,數(shù)百年兵火之后,十亡七八矣。劉向《說苑》《新序》、《韓詩外傳》,陸賈《新語》,揚雄《太玄》《法言》,王充《論衡》,蔡邕《獨斷》,皆漢儒之矯矯者也。雖有些零碎道理,譬之《六經(jīng)》,猶蒼蠅聲耳,豈得為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哉!吾弟讀書,《四書》之上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之下有《左》《史》《莊》《騷》,賈、董策略,諸葛表章,韓文杜詩而已。只此數(shù)書,終身讀不盡,終身受用不盡?!币陨洗蠖伟鍢蚣視?,是為了全面了知板橋“燒書”之論,有其精彩之筆,亦不無可商榷之處。板橋所說的“燒”是廣義的湮滅,書被讀者遺忘也是“燒”了。在這個意義上,除了始皇真在燒書外,說孔子燒書和一些作者自燒自家書,那不僅有道理,還非常深刻。唐代吳道子《先師孔子行教像》的題詞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鬃觿h述六經(jīng)是儒者都贊同的,這種刪述乃是整理、選粹、集大成之謂,為此必須去粗取精,使《六經(jīng)》流芳百世,這就是孔子建設(shè)性的“燒書”。歷代總有若干書,即使收藏于秘閣,也沒有多少人光顧,或霉爛,或塵埋,大概價值不大吧,這就是“自燒書”。不過有些大型工具書,如板橋提到的類書《通典》《通志》《文獻通考》,習(xí)稱“三通”,乃是經(jīng)典訓(xùn)詁的重要參考書,歷來受到重視,在當(dāng)代史學(xué)再興的時候,用途就更大了?!读?jīng)》與《左》《史》《莊》《騷》固然重要,也需要解讀之作和諸子百家與之并存,才能相得而益彰。板橋平生不治經(jīng)學(xué),不諳考據(jù),故認為“三通”一類典籍乃無用之書,當(dāng)然是一種偏見,我要為類書及諸子說句公道話。

不過,我對板橋“自燒書”也有同情的理解。歷代人士皆視前代遺書為珍品,越古越珍重,于是反復(fù)整理,編為叢書,建立書庫,編制目錄,待人查閱,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傳承工作。但是,其中必然有若干部書一直無人問津,只有文物價值,并無學(xué)術(shù)功用,這就是“自燒書”,使人無可奈何。我們已經(jīng)有了《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四部備要》《大藏經(jīng)》《道藏》《諸子集成》《百子全書》《皇清經(jīng)解》《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經(jīng)籍纂詁》《古今圖書集成》《十三經(jīng)注疏》等,對于學(xué)術(shù)研究而言,古文獻資料的供給足矣,今人是否有必要化大財力人力再去做大型古籍新編之類的書籍呢?即使做出來也沒有人去看。不如在薄弱環(huán)節(jié)上多下功夫,如編出更好的目錄便于查找,制成電子版在網(wǎng)絡(luò)上流傳,加大地方史志的編修,加強從古籍中提取精華并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等。當(dāng)代作者群龐大無比,出版事業(yè)空前發(fā)達,可是有許多書出版不久便不流通,變成廢紙,豈不也是在自燒書么!看來自燒書現(xiàn)象還會延續(xù)下去,也許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也走下去的。

我還要補充說,秦始皇破壞性燒書一類現(xiàn)象在中國歷史上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而且后來的燒書比始皇有過之而無不及。秦漢代謝之際,初項羽兵氣盛,但迷信勇力而無文化,《史記·項羽本紀》說:“項羽引兵四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笨梢韵胍?,秦朝保留下的古籍也隨之遭焚,而項羽眼里沒有人道與文化,只有貨寶婦女。板橋曾寫《項羽》一詩:“已破章邯勢莫當(dāng),八千弟子赴咸陽。新安何苦坑秦卒,壩上焉能殺漢王。玉帳深宵悲駿馬,楚歌四面促紅妝。烏江水冷秋風(fēng)急,寂寞野花開戰(zhàn)場?!彼肛?zé)項羽濫殺降卒而無仁義,遂有烏江自刎的悲劇結(jié)果。項羽既然與始皇同樣殘暴,又何能取彼而代之。再看從南北朝到唐末發(fā)生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魏書·釋老志》載:北魏太武帝滅佛,“諸有佛圖形象及佛經(jīng),盡皆擊破、焚毀。沙門無少長,悉坑之。”真夠殘忍的?!吨軙の涞奂o》載北周武帝滅佛,“初斷佛、道二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彼迷谶€沒有殺人?!短茣の渥诩o》載,武宗會昌五年滅佛,共毀大中寺院4600所,小廟4萬余處,焚燒大量經(jīng)籍,強令僧尼26萬多人還俗,自此佛教由盛而衰。清朝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收錄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古籍三千余種,為后人研究歷史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文獻和使用上的方便,所謂盛世修典,受到稱贊。但是這次修《四庫全書》,既是建設(shè),同時也是破壞,出于狹隘的民族主義,要箝制反滿言論,統(tǒng)治者把大量認為不利于其意識形態(tài)的古籍加以焚毀、刪削、篡改,計禁毀書達三千余種,15萬部,與收錄的書量幾乎相等,其規(guī)模要比始皇焚書大得多了。同時,大興文字獄,迫害無辜文人,燒毀許多典籍。章太炎在《檢論》“哀焚書”里說:“滿洲乾隆三十九年,既開四庫館,下詔求書,命有觸忌諱者毀之。四十一年,江西巡撫海成獻應(yīng)毀禁書八千馀通,傳旨褒獎,督他省催燒益急,自爾獻媚者蜂起。初下詔時,切齒于明季野史。其后四庫創(chuàng)議,雖宋人言遼金元,明人言元,其議論偏繆尤甚者,一切擬毀。”文化專制破壞了中華文化的包容傳統(tǒng),害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