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魯院瑣憶
來源:文藝報 | 白丁  2018年11月23日15:54

生活中的瑣事有時候更能讓人記住。

2008年9月1日,全國的學校都開學了,我也成了一名學生,魯院第九期高研班的新生。

兩個月后的11月1日是我離開魯院的日子。上午8時25分,我關(guān)閉了304房間的門,看了一眼那上面我的名字。兩個月前來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抽屜里有個留言簿,上面是余同友和王十月的留言,我才知道這兩位早聞其名未曾謀面的朋友先后在這個房間里住過,我也在上面寫了留言,但不知道下一個住進這個房間的是誰,不知道這個留言的形式會不會繼續(xù)下去。

幾分鐘前,我與何述強告別,這位充滿才情的廣西男人給我留下了很好印象。他凌晨4點鐘才睡下,此時正疲憊地坐在床上,我說明來意后,他看了我一眼,眼神里有依依惜別之情。

來到三樓,307房間的門虛掩著,正萬不在。我發(fā)了條短信息給他:“正萬再見”,然后離開。

許多房間的門都掩著,不知哪些是空房子。

來到一樓,我看了一眼魯迅先生的塑像,又想起了江子的《告別魯院》里的詩句:告別魯院/我愿意讓我的靈魂再呆上一分鐘/再看銅像里的/我們共同的父親一眼/他表情冷峻而內(nèi)心火焰奔涌/他是我們精神的源頭/引領(lǐng)我們奔跑和皈依……想起他朗誦這首長詩的情形,著實把我們大家感動了,東紫還情不自禁地上臺錄像。我在巴金、茅盾、老舍等人的塑像前駐足,又看了一眼那個乒乓球臺,我曾在這里擊敗過許多對手,也收了好幾位學生,比如興安、萬書輝、劉宏志、王雪瑛等,此時,不得不與它告別了。

整個院子靜悄悄的,秋風吹在臉上已經(jīng)有些寒意,枯葉在地上滾動,發(fā)出脆弱的哀鳴。魯迅文學院的大門的圖片被我看了多遍,八里莊南里28號,我到底還是進來了,今天又要從這大門出來。兩個月的時光一晃而過,像做了一場夢。

在出租車子啟動的一剎那我看見了車外的正萬,他快步向出租車走來。我估計他是接到我的信息趕來的。我立刻讓司機等一下,終于握住了他的手。來魯院時,帶來了他的長篇小說《紙房》,在魯院讀完,寫了評論發(fā)于《文藝報》。10年后與他重逢于貴陽北站……

車子向北京南站駛?cè)ァR宦飞?,看著那些熟悉的街景,心中依依不舍。紅領(lǐng)巾公園,每天晚上散步總能遇到同學們,西蜀老宅多次聚會,興安和傅查的生日晚宴,還有煤礦的哥們兒和《陽光》雜志社的朋友們……

在北京南站,我甚至希望能在人群里發(fā)現(xiàn)我的同學,可是沒有。在等車的時間里,我拿出那個留言簿,上面有42位同學的留言,上面的每一則留言都讓我感到溫暖。

一路上,我始終被離別的情緒包圍著,同學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眼前,我發(fā)短信給他們,江子說,他已經(jīng)在昨天下午5時離開,今天回到了江西,他不忍經(jīng)歷離別的憂傷,所以選擇了悄悄離開。即將與親人團聚的喜悅一直不能減弱我與同學分離的傷感。興安發(fā)來短信,他才聽說我回家了,沒有送我他表示遺憾。這個大徒弟打球進步很快,但水平畢竟略遜一籌,有時我把他打急了,他就罵我:“你這個壞人。”

還有許多人,我沒有和他們說一聲“再見”,很遺憾……

從北京到徐州,我一直沉浸在回憶中不能自拔。在徐州坐上開往礦區(qū)的客車,兩小時后,下了車,我在暮色和燈影里看見前來接站的女兒燦爛的笑臉。

10年倏然而過。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開了“魯九”博客,把大家的著作封面和發(fā)表的作品放在博客上,還制作了相冊,同學的音容笑貌都在這里一一展現(xiàn)。此外,我還選發(fā)了不少大家在校時學習、生活、娛樂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照片,看著那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那一幕幕熟悉的場景,無不喚起大家對那段美好時光的追憶。于是,博客成了一個回眸的窗口、溫馨的所在。我曾在《文藝報》上發(fā)表了《永遠的“魯九”》,介紹了這個博客。

李霞說,看到“魯九”的任何消息,內(nèi)心都流淌過離別前的酸楚,那特定的場景和氛圍、特定的歡聲和笑語、特定的別扭與和解,始終帶著無法降低的溫度、無法稀釋的甜蜜以及無法停止的懷念……

林世賓寫到,每一次來到這里都是感動,仿佛又和親愛的同學們在一起,“魯九”的生活又重浮腦海。這一刻,我又從日常中抽身出來,滿懷祝福。朋友們,一切安好!

呂先富說,很享受在魯院的課間時光,以及與同學們的摯情,那于我是很踏實的日子。

有一次,白描院長也來“魯九”博客留言:哈,第一次來,你們這好熱鬧!以后有個常遛彎的地方了。想念大家!

今天,我們又有了微信群,這里又成了我們交流的平臺,同學們把圖片或視頻放到群里與大家分享。10年間,許多同學有了第二次握手的經(jīng)歷,那重逢的喜悅妙不可言。

“兩個月的時間太短/前一個月相識/后一個月用來分離/也許兩個月的時間很長很長/長過我們一生的回憶”……還是江子的詩。

(作者系魯迅文學院第九期高研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