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自由的呼吸吐納
來源:文藝報 | 彭程  2018年12月03日08:41

自由的關注、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達,40年時光的陶冶,才有了今天堪稱蔚為大觀的散文成就。而在今后的40年,乃至更長久時間內(nèi),關于散文的生長之道,也很難想象會有根本性的歧異。天地之間,曠野之中,手足舒展,目光遞送,自由地呼吸吐納,應該是散文寫作者永遠秉持的姿態(tài)。

40年跨度中的散文創(chuàng)作,數(shù)量浩如煙海,流派層出不窮,主干粗壯,分蘗繁茂,難免令人目迷五色,眼花繚亂,但如果撥開紛繁表象,層層進入內(nèi)里,在蕪雜紛紜中找尋最大的公約數(shù),經(jīng)過提煉之后的提煉,抽象之上的抽象,仍然可能獲得一種整體的把握。大略可以用五個字來概括和命名我的一己之見:自由的表達。

自由精神最直接的顯現(xiàn),是在內(nèi)容題材上。在這40年的大多數(shù)時段中,就文學應該和能夠施展其功能的范圍而言,沒有規(guī)定哪些區(qū)域可以縱橫馳驅,哪些則必須肅靜回避。自然與社會、歷史和現(xiàn)實,一應可以訴諸寫作者筆端。一句話,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一切,大千世界的廣闊和幽深,都天然地歸屬于散文的視野。

40年間,從一些影響廣泛的篇章,不難看到這種指向的廣闊性。巴金的《隨想錄》開啟了對“文革”浩劫的痛切反思,仿佛春天最初的一聲炸雷,也鮮明地標舉了散文介入和建設生活的姿態(tài),樸素無華的語言中,情感剴切而沉郁;張中行的文字爐火純青,源自傳統(tǒng)美學的溫潤蘊藉的筆致中,傳遞的卻完全是科學民主傳統(tǒng)孕育出的現(xiàn)代性價值理念;張承志注目于底層民眾的困苦和堅韌、正義和良心以及清潔的精神,描繪信仰是如何溫暖和提升了他們的生命;史鐵生思考生和死、殘疾和健全、苦難與救贖,他的輪椅在地壇公園劃出的轍跡,成為許多靈魂的開悟和再生之路;在余秋雨看來,宏大歷史的深厚底蘊,其實可以通過一個個斷片,從文化角度給予解讀,他的一系列體現(xiàn)這種理念的作品,也成為了一種散文類型的濫觴;天不假年,早逝的葦岸未及充分表達他的思考,但其有限的作品中對于簡樸生活、對于人和土地關系的關注,卻達到了一種少有的深刻和純潔……例舉可以一直進行下去。相對于新時期散文寫作的巨大體量和多重面容,要想給出一個全面準確的概括,殊為不易。

普泛性的話題固然可以因為經(jīng)驗感知的共通而容易喚起共鳴,個體化的獨特遭逢和感悟也未必就沒有會意,數(shù)量廣大的讀者群中潛藏了眾多的可能性。“須知人生的參差多姿,才是幸福的本源?!绷_素這句名言不妨挪移借用,來描述散文所呈現(xiàn)出的紛披搖曳的面貌。無遠弗屆且能無微不至,無所掛礙而又無所顧憚,這應該成為也正在成為散文王國的基本版圖,散文生命體的骨架血脈。自由意味著對于個性的尊重和包容,只要是在制度法規(guī)、公序良俗的范圍之內(nèi),仍然可以表達私密的、特異的甚至乖謬的事件、情感和意念。事實上,在這方面我們的確也看到了一種充分的表現(xiàn)。

在一些具體作品的背后,可以看到散文的觀念也在不斷地修訂。內(nèi)涵的變動勢必導致外延的重構,散文的疆域也隨著這種再認識而相應地擴展。譬如矚目現(xiàn)實是對文學整體的基本要求,然而什么是現(xiàn)實?不必局限于具體的經(jīng)驗或客觀的存在物,主觀想象所營造出的虛幻天地,前世來生,仙界魔域,也未必沒有真實性的折射,想來在今天這一點基本上已經(jīng)成為共識。其實,“心外本無物”,“我思故我在”,唯心與唯物并非涇渭分明截然不同,有些時刻文學甚至仰仗于這種思維。暮年的楊絳把對已經(jīng)逝去的丈夫和女兒的思念,化作一個斷續(xù)跌宕、“長達萬里的夢”,在夢境中的小船里、驛道上,與親人相聚復相失,牽掛且焦慮,誰能說這是荒誕不經(jīng)?當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甚至顛覆傳統(tǒng)認知的作品出現(xiàn),一些爭議也便很自然地產(chǎn)生,如散文能否虛構,就長期成為一個焦點且迄今莫衷一是。

但如果守住了本質真實的底線,人們?nèi)匀辉敢饨o予最大幅度的寬容。不知不覺中,散文的質的規(guī)定性在緩慢地嬗變,是寫作和閱讀的合謀,促成了這種調整。只有在40年的時間刻度下,才能夠真切地意識到變化幅度之大。

總之,散文的路徑四通八達,應許著無限的廣闊和眾多的可能。如果對其覆蓋的深廣程度打個比方,它仿佛是一陣大風,拂掠之處,大地上每一個角落、每一條罅隙,都被吹拂和灌注。就其文體的大眾性而言,從沒有一種其他的文學樣式能夠像它這樣,達到對存在的如此密切而深入的貼近?;\罩在散文的廣闊田畝之上的,是世界和生活的巨大而完整的投影。

自由同樣體現(xiàn)在對散文藝術規(guī)律性的認識和把握上,既包括繼承,也包括創(chuàng)新。后一點尤為關鍵?!靶问郊磧?nèi)容”是一個理論命題,更是一種現(xiàn)實操作。當既有的形式和手段無法有效地表達出經(jīng)驗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時,創(chuàng)新就成為必須。和前述內(nèi)容題材的開放一樣,這個方面也不曾設置禁區(qū),無需畫地為牢。

幾十年前,散文寫作尚在傳統(tǒng)的路徑上規(guī)行矩步,但如今散文寫作探索的幅度,已經(jīng)從整體上跨越了那個階段。從頗為陌生化的審美體驗出發(fā),一種截然有別的新形式,涉及到題旨、結構、節(jié)奏、語調等一系列的范疇,出現(xiàn)在蔣藍、祝勇、寧肯、汗漫、黑陶、龐培、于堅、周曉楓、張銳鋒等人的文本中,產(chǎn)生了相當?shù)臎_擊力。語言的密集、修辭的夸飾、意象的繁復、思路的跳宕、文體的交替……經(jīng)由時光的沉淀之后,相信有一些會被汲取和整合,成為制造散文產(chǎn)品的新的技術和工藝。

這樣,一個合格的散文寫作者就不應該再輕率地抱怨。如果他寫不出好作品,他首先應該檢討質疑的是他自己,他的素養(yǎng)和識見是否能夠與時俱進、不斷精進,以便適應這一文體在流變中涌現(xiàn)出的新的功能屬性,以及由此派生的一系列要求。

自由的關注、自由的思考、自由的表達,40年時光的陶冶,才有了今天堪稱蔚為大觀的散文成就。而在今后的40年,乃至更長久時間內(nèi),關于散文的生長之道,也很難想象會有根本性的歧異。天地之間,曠野之中,手足舒展,目光遞送,自由地呼吸吐納,應該是散文寫作者永遠秉持的姿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