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寫作的女人 ——讀嚴英秀《就連河流都不能帶她回家》
來源:文藝報 | 劉大先  2019年02月12日09:54

如果記憶沒有舛誤,那么我認識嚴英秀至少有12年了。最初應該是在2006年青海第三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然后是2008年新疆第五屆“中國多民族文學論壇”,我們甚至一起去過青海湖和吐魯番,不過似乎沒有交談過什么。我印象中她在兩次論壇中的發(fā)言都比較“文學化”,不是那種正襟危坐的學術腔,而更多帶有感性與修辭色彩。她的文章倒也經(jīng)??梢?,因為除了寫論文,她也創(chuàng)作散文和小說,我曾經(jīng)讀過她寄贈的小說集《紙飛機》,集中于當代城市(或者進城的)女性情感書寫,頗不同于一般那些強化自己族裔標識的作家。

關于嚴英秀,我所知道的大致就是這些,散淡的文字之交?;仡^想一想,這些散碎的記憶片段其實也構成了嚴英秀的形象——一個寫作的女人。她在《寫作,像風一樣吹過來》一文中歷數(shù)杜拉斯、茨維塔耶娃、三毛、薛濤、丁玲、蕭紅……那些生活在不同空間與時間中的女人們,她們如何對抗又臣服于時間、抵御又和解于生活、迷戀又決絕于愛情,當世間一切都不能給予恒久的救贖,都無法消融歷史與現(xiàn)實所必然帶來的虛無,寫作就成了女人走向自己的道路。因而,評論、散文與小說的文類區(qū)分在嚴英秀這里其實都不重要了,它們都是“寫作”,寫作本身是她求證與認同自我的方式,她以這種方式將自己置身于簡·奧斯汀、伍爾夫、普拉斯、艾米莉·狄金森、蕭紅、伊蕾、蔣韻、趙玫、葉梅、范小青、白瑪娜珍,以及延續(xù)下來更長的名單之中。

《就連河流都不能帶她回家》這本散文集包括兩個部分:“我所棲身的生活”和“我曾經(jīng)歷的閱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生活”在其中并不包含日常生活,而更多是文藝生活,幾乎不見煙火瑣碎的凡庸,或者說日常生活被蒸餾提純了;“閱讀”則更以其精神性的層面充實在生活之中。無論是“生活”還是“閱讀”,其實都是“寫作”的準備與完成、積累與享受、悲傷與歡欣,它們是三位一體的疊合。至少從這些文字所呈現(xiàn)出來的面目而言,她的生活是整全性的、一致性的,并沒有太多的斷裂與沖突。

有意味的是,嚴英秀是一位“在西部寫作”的藏族女性,但并沒有按照慣常期待與想象那樣突出地域或者民族的要素,并且耿直地反駁了那種抱持迷思的人們不過是類似于“東方主義”式的“西部主義”。我很同意她的這種文學觀念——她首先是作為一個“人”在寫作,這個“人”無論身處何方、出于何種族群、有著如何背景,都是一個“同時代人”,都要面對著任何一個當代人所要經(jīng)歷的別無二致的生活和變遷。如果非要在這個“人”上附加什么,那就是“女人”。毫無疑問,她有著明確的性別意識,盡管這種意識可能是本能的、不自覺地從文字中流注出來的?!皩懽鞯呐恕睒嫵闪怂摹拔摇?。

散文真是一種讓寫作者的真我無所遁形的文體。嚴英秀的“我”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幾乎在記人、敘事、寫景中都始終徘徊不去,當然,這三者在她的散文中并不多,她更多的是借人、事、景在抒情和議論。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是在用寫詩的筆法寫散文?!吨屡畠骸返拈_頭寫道:“我緊挨著空虛坐著。整整一個冬天,幾乎沒換過更好的姿勢。有時,我做出忙碌的樣子,好像一場雪就要飄起,你也剛好來到了我的門外。事實上,小雪無雪,大雪亦無雪。而你或將歸來,但必得遠去。我能做的,只是急急伸出的雙臂再徒然地收回?!蹦銦o法從這種羚羊掛角的文字中尋覓具體的人、事、景,但是里面有動作、心理和情緒,它們晦暗難及,卻又真切可感,訴諸的是感受和體驗。這與知識型和敘事型散文拉開了差距。如果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她的散文都營造出了一種“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這個主觀性凸顯出她誠實的自我。對比邵雍所謂“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之說,我們可以看到詩人情性與道學家之間的區(qū)別——那個有偏暗的“情”才是文學棲居的所在,你可以說她是片面的、偏激的、狹隘的,但在那種片面、偏激與狹隘中有某種洞察。

嚴英秀的底色是一個文藝青年,《唯有舊日子給人安慰》這篇文章回眸了她早期的成長,80年代中后期偏僻地方的隱秘激情,文學被指認為蔬飯之間、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成了她自我構建的隱身之處、遁逃之地和安身之所,是那個盡管空無一物,卻依然能夠提供安慰的遠方。我相信,能夠這樣熱愛并且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上文學生活的人,其中一定有天賦的性格稟賦,它如同火種因緣際會與時代與環(huán)境的薪柴相遇并點燃,揮發(fā)出浪漫主義孑遺的能量與熱力,如同崢嶸的石頭在時間的流水打磨下熠熠生輝?!皩懽鞯呐艘仓荒芷硗跁r間,只能在對時間的恐懼和信仰中走過時間。是的,沒有什么人比寫作的女人更感知著時間的凜冽和遽促,時間總是最先去欺凌那最優(yōu)美最敏感的靈魂,但也沒有什么人比寫作的女人更貼近著時間的溫暖和公正,時間總是在最后去恩澤那最柔軟也最堅定的精神?!?/p>

這個敏感而又敏銳的女人,最終用寫作證明自身。這種寫作無以名狀,不能被套用在任何術語程式和批評貫口當中,因為這是一個時時充滿自省與反思的作者,深諳寫作的一切套路,任何外在的解析與闡釋之于她而言都可能是無效的。就像她在那篇《天之大》中寫到母親,那情感是切近、普遍而共通的,卻又是一己、獨特而專有的,并且她也自知是不能已于言的,但是仍然要寫,因為“唯有寫出來,記下來,我才能走過自己”。無論她有沒有走入或者走出巴顏喀拉,我們都無從置喙,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體驗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