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李白的“佯狂”
來源:文匯報(bào) | 劉摩訶  2019年05月09日07:04

友人向我誦杜甫《不見》詩:“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dú)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锷阶x書處,頭白好歸來?!比缓笙聠柕溃骸岸鸥φf李白‘佯狂’,莫非李白平素的狂態(tài)是假的?且老杜于太白,向無間言,那該如何理解這里的‘佯狂’呢?”我思考之后,感覺這個問題難以一二言作答,似乎撰成小文以奉對友人比較好。

“狂”字,《說文》解釋為“狾犬也”,今天說狂犬、瘋狗。段玉裁注云:“假借之為人病之稱?!彼怨湃嗽啤翱瘛?,多以為是瘋癲之疾。《逍遙游》中接輿講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肩吾“以是狂而不信也”,即以為接輿講的是瘋話。而讓梁任公誦之墮淚的“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其奈公何”之詩,也源自“有一白首狂夫,被發(fā)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而止之,不及,遂墮河而死”。(崔豹《古今注》)直到魯迅先生作《狂人日記》,仍是為一瘋?cè)藢懻?。大概因?yàn)榀傉弑厣?,唐代孔穎達(dá)疏釋《詩》《書》,以及慧琳作《一切經(jīng)音義》,又多以“愚”訓(xùn)“狂”。

查閱古今學(xué)者對杜詩的注釋,此處或者不出注,或者承襲宋代趙次公的注:“箕子避紂而被發(fā)佯狂。唐新史載,白以永王璘之累,長流夜郎。會赦,還潯陽,坐事下獄?!庇纸忉尩谌湓疲骸皾£栔z,蓋亦眾人欲殺之證?!被哟蠹s是書上記錄的第一個佯狂的人。他的故事,《論語》《天問》《史記》都有提及,漢人文章,也屢屢引之,都說箕子“被發(fā)佯狂”。把頭發(fā)披散開來的“佯狂”,正是裝瘋賣傻之義。所以杜公是講李白因先后遭逢流放和獄事,不得不假裝癲狂,以求全身保命,故云“可哀”。(太白天才,人所共知,這時再扮傻,自是八月十五看花燈——晚矣,故只能裝瘋。)

裝瘋須畢肖,方為全身良方。明初名詩人袁凱,辭了朱元璋的官,每日把面粉做成狗矢狀,暗置街衢,當(dāng)眾撿拾大嚼,這才免于追究。(戴冠《濯纓亭筆記》)其他不能降志辱身的文士,無論在官的還是辭官的,都不得其死,唯獨(dú)袁凱螻蟻一命,茍全于盛世。后來寧王欲反,唐伯虎思從府中逃歸,沿襲故智,陽狂自處,至發(fā)露下體,這才被放歸。(張萱《西園聞見錄》)非得把自己搞成“吃屎狗”、“露陰癖”才能免難,佯狂至此,再無一絲半點(diǎn)尊嚴(yán)可言。李白真有過“裝瘋”的舉動嗎?史無明文。多半他拉不下臉面,吃不得屎,脫不得衣,所以終究一不免于流放,再不免于牢獄。佯狂堪哀,卻不能徹底地瘋了,瘋到被遺忘,依然遭人憎惡與折磨,所失萬千,所得幾何?人生到此,情何以堪,更何況是千年一遇的天才。

《不見》一詩,自當(dāng)依據(jù)趙注為正解。此外,似乎還可以別作一解。這一別解雖非本義,但未嘗不能從現(xiàn)實(shí)和詩中引申而出。蓋“狂”字很早就有了進(jìn)取、放蕩、傲慢的引申義??鬃訉已浴拔狳h之小子狂簡”(《論語·公冶長》)、“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后人云狂傲、狂放、疏狂、輕狂,莫不由此而來。后一句,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引東晉江熙的解釋說:“狂者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取而不知與,狷者急狹,能有所不為,皆不中道也。然率其天真,不為偽也。季世澆薄,言與實(shí)違,背心以惡,時飾詐以夸物,是以錄狂狷之一法也?!崩畎灼饺罩瘢氤鎏煨?,在己本是天真自然,鄉(xiāng)愿之輩卻不能理解,便覺得是“佯狂”。

有天才,生命力強(qiáng)盛的人,往往像春天里瘋長的野草,很是讓喜歡整飭有序的園丁惱火。假如這天才還有遠(yuǎn)大的理想,有高尚的品格,那就更加不幸了。他稱心而行,一言一動,無不光彩四射、磊落皎潔,可是下至蜩與學(xué)鳩,上到鴟鸮,以己度人,便會以“滿腹機(jī)械”目之。(葉方恒形容顧炎武語。)《笑傲江湖》里面,天下英雄先是相信令狐沖結(jié)交匪類、玩弄女尼,后來又以為他竊取《辟邪劍譜》。金庸先生于世情可謂透徹。當(dāng)然,這并不是什么稀罕道理?!澳拘阌诹郑L(fēng)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边@是西晉李康《運(yùn)命論》中的名言。又東晉虞預(yù)《會稽典錄》,載文種遣吏謁奉范蠡,該吏回報(bào)說:“范蠡本國狂人,生有此病?!蔽姆N笑曰:“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nèi)懷獨(dú)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保◤埵毓?jié)《史記正義》引)

李白醉不上船,讓高力士脫靴、磨墨,風(fēng)流如仙,可高力士會不會對玄宗說,這是佯狂自高、矯飾取譽(yù)?玄宗容不下寫“不才明主棄”的孟浩然,自然也容不下“佯狂”的李白。天子不容,順理成章,便是世人欲殺。

前文云太白之狂,半出天性,另一半恐怕便是應(yīng)激于世事之狂。世中沉濁,世人昏惡,會刺激得狂人愈加狂傲。魯迅先生在著名的演講《魏晉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中說,阮籍、嵇康之徒,覺得曹操、司馬懿們借禮教之名殺人,“褻黷了禮教,不平之極,無計(jì)可施,激而變成不談禮教,不信禮教,甚至于反對禮教?!鋵?shí)不過是態(tài)度,至于他們的本心,恐怕倒是相信禮教,當(dāng)作寶貝,比曹操司馬懿們要迂執(zhí)得多?!庇谑且惶焯炜衿饋?,甚至狂成了魏晉風(fēng)度的宗師。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進(jìn)一步區(qū)分了嵇、阮。他說阮籍尚是“避世之狂”,不過借以免禍;而嵇康卻是“忤世之狂,故以招禍”?!翱襻?、狂傲,稱心而言,率性而行,如梵志之翻著襪然,寧刺人眼,且適己腳。既‘直性狹中,多所不堪’,而又‘有好盡之累’,‘不喜俗人’,‘剛腸疾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fā)’,安望世之能見容而人之不相仇乎?”

若挪魯迅、錢鍾書的分析以解杜詩,那么“佯狂”是世人對李白的品目,“可哀”是杜公對太白的同情。人世容不下真正的天才,以至人人欲殺,而憐才者不過“乾坤一腐儒”,千載下讀來,仍然令人酸楚淚落。而不論本義與別解,詩人“獨(dú)憐才”的胸懷,都那么動人。每次沉郁中讀杜甫的詩,都像經(jīng)過嚴(yán)冬與春天重逢,這就是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