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陳伯吹:一生為小孩子寫大文學的“東方安徒生”
來源:澎湃新聞 | 周晴  2019年07月25日07:59

陳伯吹(1906-1997),原名陳汝塤,上海寶山人。中國著名的的兒童文學作家、翻譯家、出版家、教育家。1927年,出版了8萬字的兒童小說《學校生活日記》,主編過《兒童雜志》《小朋友》《大公報》副刊《現(xiàn)代兒童》等書報。曾任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兼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教授、少年兒童出版社副社長等。一直堅持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編輯和理論研究工作,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兒童文學事業(yè)。

陳伯吹(1906-1997)

1992年,陳伯吹(前排中)參加上海兒童文學金秋筆會

寶山少年結緣兒童文學

1906年8月13日,陳伯吹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市寶山區(qū))羅店鎮(zhèn)廟后街的一座老宅里。這座老宅,給了他和弟妹們清苦艱辛又飽含詩書熏陶的記憶。

1922年的春天,16歲的陳伯吹畢業(yè),到寶山縣楊行鄉(xiāng)立第六國民學校朱家宅小學,成了一名鄉(xiāng)村小學教師。朱家宅小學是一所鄉(xiāng)立復式單級小學,校長、教師和校工都由陳伯吹一人兼任,總共有30名學生,他把學生按年齡和學習進度分成了一二三四年級,給他們分別授課;他為他們訂閱了兩本兒童刊物《兒童世界》和《小朋友》;他還將他們按住處分成若干個小組,大的照顧小的,一起排好隊唱著歌回家;他成立了“小學生自治會”,讓孩子們自己做主,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這樣干了六七年,學校的口碑越來越好,鄰村的家長也愿意將孩子送到這里來。也就是在這段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日子里,陳伯吹受到《愛的教育》和《愛彌兒》的影響,1923年暑假,他嘗試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寫下了8萬多字的《模范同學》。

孫中山先生逝世、五卅慘案發(fā)生……國家和民族的不幸,喚起了陳伯吹心中強烈的憤慨。他秘密加入了地下黨組織,與幾位青年同事一起,張貼標語,揭露國民黨政府的罪惡。1928年6月的一天,陳伯吹正在教室上課,一群憲兵沖進來,要逮捕他,并要去他們的宿舍搜查證據(jù)。幸好有學生看到憲兵,提前趕到宿舍,轉(zhuǎn)移了進步書籍等資料。經(jīng)歷了這件事后,陳伯吹決定離開故鄉(xiāng),前往上海。

到上海后,陳伯吹在上海私立幼稚師范學校當了一名地理老師,并報名參加了大夏大學高等師范專修班的考試,繼續(xù)深造。同時,他經(jīng)常寫一些兒童文學的稿子,投給《兒童世界》,也會寫當時社會上比較流行的愛情詩,投給《小說月報》。

有一次,他寫了兩首愛情詩投到了《小說月報》,沒想到很快就收到了時任《小說月報》主編鄭振鐸先生的回信,鄭先生在回信中約他到編輯部談一下。陳伯吹一直記得那封寫在香煙殼背白處的信。鄭振鐸曾是《兒童世界》的主編,對陳伯吹的作品很熟悉,他語重心長地分析了陳伯吹創(chuàng)作的優(yōu)勢:有多年和孩子在一起的經(jīng)驗、懂得孩子們的心理,并建議他專攻兒童文學。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者在吳淞口發(fā)動戰(zhàn)爭,對上海進行瘋狂的轟炸,上海頓時陷入炮火之中。陳伯吹拿起手中的筆,寫下了一系列戰(zhàn)斗性很強的作品,如《華家的兒子》《火線下的孩子們》,號召全國的少年兒童堅強起來,不做亡國奴,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1934年春天,陳伯吹受兒童書局的聘任,擔任編輯部主任的職務,主要編輯高、中、低三級《兒童雜志》,后改名《兒童常識畫報》。教學生涯和編輯、作家的身份,讓陳伯吹自然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待寫作和出版,形成了他的兒童文學教育觀。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中國大地陷入了艱苦卓絕的抗戰(zhàn)中。1938年,上海淪為“孤島”。陳伯吹回到大夏大學教育學院研讀教育學,通過3年多的學習,他在1940年修完了教育學的全部課程,獲得了教育學學士學位。

那段時間,陳伯吹在華東聯(lián)合中學擔任高中部國文教員,同時在大夏大學講述兒童文學的課程。他寫下了一篇篇文章,揭發(fā)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鼓舞民眾奮起反抗。

這些舉動引起了當局的注意,陳伯吹的人生安全受到了威脅。他決定離開“孤島”上海,1943年3月,陳伯吹抵達重慶,在國立編譯館擔任小學教科書編輯。編輯之余,他重點閱讀了一批西方的童話故事,整理出上海淪陷時期的一些翻譯作品。那時,中華書局也遷到了重慶。中華書局遷到重慶后,編輯部的不少業(yè)務都漸次恢復了,但唯獨《小朋友》因沒找到合適的主編而無法復刊。1944年的冬天,教科書的編輯工作差不多完成時,編譯所告知陳伯吹,中華書局力邀他襄助《小朋友》復刊。陳伯吹一聽,頓時興奮起來。1945年1月1日,??吣臧胫玫摹缎∨笥选吩趹?zhàn)火中與孩子們見面了。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中華書局遷回上海,陳伯吹得以在上海繼續(xù)編輯《小朋友》。1946年5月初,時任位育中學校長的李楚材找到陳伯吹,表達了對兒童課外讀物質(zhì)量的擔心,兩人覺得有必要成立一個屬于兒童讀物作者和編者的組織,以推動兒童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1947年4月20日,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籌備,“中國兒童讀物作者聯(lián)誼會”正式成立。

這個聯(lián)誼會引起了《大公報》主編王蕓生的注意,他很早就想在《大公報》辦一個《現(xiàn)代兒童》的副刊,于是與中華書局商量,邀請陳伯吹兼職主編這個副刊。1947年5月3日,《現(xiàn)代兒童》創(chuàng)刊。

陳伯吹以聯(lián)誼會為依托,借助《小朋友》和《現(xiàn)代兒童》的影響力,與解放區(qū)的兒童文學建設相呼應,為新中國兒童文學事業(yè)定下了文學與教育相結合的現(xiàn)實主義基調(diào),這個基調(diào),影響了之后數(shù)十年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走向。

加入民盟,提出為小孩子寫大文學

1949年5月24日,周恩來約見民盟領導人沈鈞儒、黃炎培等,商定民盟吸收知識分子。之后,民盟發(fā)展出現(xiàn)了高潮,包括《共產(chǎn)黨宣言》第一個中文全譯本作者陳望道,學界大家馮友蘭、金岳霖、朱光潛等一批著名知識分子先后加入民盟。1951年12月24日,陳伯吹向民盟提交了申請書,他在申請書中寫道:“我的請求參加組織,要求參與組織的生活,目的在于更好地學習改造,更好地工作服務。”

孫大雨和陳望道兩位同志擔任了他的介紹人,孫大雨在介紹信中寫道,“陳伯吹在兒童文學界有極高的群眾威信,素來起著領導作用,解放前就站在人民方面對反動派斗爭”,認為“他是個本盟應當爭取的優(yōu)秀分子”。在1952年2月3日,陳伯吹加入了民盟組織。

1952年12月28日,新中國第一家少年兒童出版社在上海宣告成立,陳伯吹被任命為副社長。《小朋友》由中華書局轉(zhuǎn)至少兒社出版。陳伯吹始終支持和關心這本刊物,常常拿起筆為孩子們寫作。改版后的《小朋友》在1953年1月正式面世,一直延續(xù)至今,成為歷史最久遠的兒童刊物。

1954年10月,陳伯吹奉調(diào)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擔任編審,為新中國的孩子們編輯中小學教科書,同時還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教授;1957年5月,他又被調(diào)到中國作家協(xié)會,成了一名專業(yè)兒童文學作家和兒童文學研究家。

那段時間,陳伯吹迎來了他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的一個新高峰。

他不僅為孩子們寫出了許多美麗的童話、詩歌和小說,還經(jīng)常到學校參加孩子們的活動,關注寓言和童話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應用;鑒于自己多年實踐的經(jīng)驗和判斷,他在兒童文學理論層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如“以兒童的眼睛去看”和“童心論”等對兒童文學理論建設有益的設想和構架,就是在這個階段逐漸形成的。

他發(fā)出呼吁:為小孩子寫大文學。他認為,最好用與兒童“平等對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陳伯吹先生所倡議的為小孩子寫大文學,至今廣為流傳。

設立“兒童園丁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78年,陳伯吹希望的兒童文學的春天終于來臨了。他馬不停蹄地參加各類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和出版工作會議,還去各地講學,他與包蕾、賀宜一起聯(lián)袂出任了《巨人》的主編,他對青年作家特別關注。他有一個強烈的愿望,想把失去的十年補回來。

1981年,陳伯吹拿出了自己當時全部的積蓄和稿酬5.5萬元作為獎勵基金,希望用這筆資金的利息來支撐每年獲獎獎金的支付。1982年,一個普通職工一年的收入在550元左右。可見,1981年的五萬多元,絕對是一筆巨款。

1981年5月22日,陳伯吹、上海作協(xié)、上海版協(xié)、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福利會兒童時代社和少年報社等一起組成了“兒童文學園丁獎”委員會,正式開啟了這一獎項的運作。

1982年5月21日,第一屆“兒童文學獎”頒獎大會在上海舉行。一年以后的1983年5月,在第二屆“兒童文學園丁獎”頒獎之際,收入第一屆獲獎的14篇作品的獲獎作品集《老鼠看下棋》由少年兒童出版社正式出版,陳伯吹為這本書做了序,給予這些作品高度評價,并在序言中表達了他始終如一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1983年,陳伯吹在兒童文學的道路上已經(jīng)跋涉耕耘了整整60年。這一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伯吹先生曾經(jīng)在1951年、1952年先后兩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一直到1983年10月5日,77歲的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實現(xiàn)了夙愿。

1988年,“兒童文學園丁獎”更名為”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社會各界對這個獎給予了大力的支持。2014年,陳伯吹先生的家鄉(xiāng)上海市寶山區(qū)政府與市新聞出版局、陳伯吹基金會一起,將這一獎項升級為一個國際獎,每年11月在上海國際童書展的前一天頒獎,其影響力和傳播力從中國走向了世界。從第一屆到第24屆的評獎,將近30年的時間里,記錄下中國兒童文學發(fā)展的足跡,有300多位兒童文學作家獲得過這個獎項。

我于1990年進入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時,幾乎每個周四都可以在出版社見到陳伯吹先生的身影,那時他已到了“耄耋之年”,大家都尊稱他為陳伯老。

1992年,我第一次參加由上海作家協(xié)會和上海幾家出版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上海兒童文學金秋筆會,87歲的陳伯老參加了這次活動。作為年齡最小的參會者,我擔當起了一路攙扶陳伯老的任務,得以有了一次與陳伯老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印象中陳伯老很謙和,話不多,但始終和藹可親,呈現(xiàn)出一位經(jīng)歷了風雨卻依然葆有一顆清純童心的老人的真誠與豁達,他那全身心投入中國兒童文學事業(yè)的精神,感人至深。

(作者系陳伯吹兒童文學基金專業(yè)委員會常務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作家協(xié)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