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奇幻贗品”博物館,傷害了公眾對文化的期待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19年10月18日09:00

因被質(zhì)疑所藏不少文物系贗品,10月7日開館的某高校博物館引發(fā)文博界熱議,也由此開啟大眾對于“博物館”三個字的深度認知與思考。

這家博物館是這樣被推上風口浪尖的。10月14日,某微信公眾號發(fā)布的一篇質(zhì)疑某高校耗資數(shù)百萬元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刷屏網(wǎng)絡,看得大眾驚愕不已。作者圖文并茂地敘述了自己參觀這家新開博物館的“奇幻之旅”,所列的好些藏品假得荒唐,如仿制秦始皇陵銅車馬的“改裝版銅車馬”、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獸面紋牛鼎”、高達一米多的“漢代雁魚銅燈plus”、“電鍍金鑲?cè)斯ず铣删G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等。據(jù)悉,這家博物館館藏的342件文物均由所屬大學的某位教授捐贈,文物類別包括玉器、青銅器、陶瓷器、佛造像、掐絲琺瑯器、百寶鑲嵌、竹雕筆筒、古代玻璃器等。15日,校方表示高度重視,在官方微博回應,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并將及時公布結(jié)果。

回溯起來,這并不是博物館頭一回陷入贗品危機。2013年,號稱“中國最大民間博物館”的河北衡水某民營博物館被曝出藏有大量頗有穿越之嫌、顛覆人們常識的藏品,而后閉館整頓,牌匾摘除。2016年,一位收藏家宣布要從自己20萬件古陶瓷藏品中精選6000件捐給母校,正當校方宣布將圍繞這批捐贈藏品成立相應的古陶瓷博物館時,這批瓷器的真?zhèn)我l(fā)業(yè)內(nèi)專家質(zhì)疑,最終這家待成立的博物館不了了之。

博物館里的贗品為什么總能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是因為,私人收藏里的真真假假、魚龍混雜,說到底只與藏家有關,與個人樂意有關。而當私人收藏堂而皇之進入博物館,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藏品必須對得起“博物館”三個字,對得起嚴謹?shù)膶W術推敲。

不是掛有博物館的牌匾,便是名副其實的博物館。國際博物館協(xié)會為“博物館”下的最新定義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fā)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gòu),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huán)境的物質(zhì)及非物質(zhì)遺產(chǎn)??梢哉f,“博物館”至少包含了這樣兩方面內(nèi)容。一方面,它為文化遺產(chǎn)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留存、展示的藏品皆為人類文明和歷史文化的物證;另一方面,它所承載的公教職能、發(fā)揮的社會效用不容忽視,將令人們在觀摩、學習、交流中獲得文化的啟迪、美的滋養(yǎng)。這樣兩方面都注定了博物館里的藏品需要具備說服力。

近年來,博物館建設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尤其是各具特色的民營博物館、高校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這實乃好事一樁。然而,有待引起社會各界重視的是,博物館的成立不是兒戲,有著嚴格的專業(yè)標準,明確的社會責任。就藏品而言,可以來自社會,但必須把好質(zhì)量關。盡管文物鑒定極其特殊,帶有很多主觀判斷的成分,發(fā)生分歧在所難免,但博物館至少應該做到將來源不明和不合法的藏品拒之門外,亦不為那些“開門假”的贗品撐起保護傘。唯有懷揣審慎的態(tài)度,博物館才稱得上不負大眾對于文化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