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孩子們的書架需要怎樣的童書
來源:光明日報 | 王丹  2019年11月21日08:30
關鍵詞:童書 繪本

這年頭,沒陪孩子讀過幾本繪本,都不好意思加入親子話題的聊天。列清單、囤童書這部分工作,已被一些85后、90后年輕父母提前到備孕階段來進行。童書到底有多熱,市場是最靈敏的感應器。就在剛剛閉幕的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發(fā)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少兒圖書在整體圖書市場中的碼洋比重為26.05%,繼續(xù)保持正向增長。

好的童書到底意味著什么?它是孩子最早的“美商”啟蒙,培養(yǎng)孩子的想象力,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也建造孩子與社會的情感連接。責任、勇氣、自信、死亡這些宏大且永恒的人生命題乃至世界觀的樹立等,都悄然潛藏在一個個精心鋪展的故事中?;蛟S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日本兒童文學家柳田邦男提出“人的一輩子有三次讀童書的機會”的觀點。他認為,我們自己是孩子的時候、自己撫養(yǎng)孩子的時候還有生命即將落幕的時候,“我們都會出乎意料地從童書中讀到許多可以稱之為新發(fā)現的深刻意義”。

童書蛋糕越做越大,國內市場格局也早已不再是專業(yè)社一家獨大,幾百家出版社先后搶占童書市場,都想要分得一杯羹。但熱鬧和繁榮背后,進口多國產少,老書霸榜新書難入榜等結構性隱憂也不容忽視。統(tǒng)計數據得出的結論與大眾的日常體驗基本吻合。在筆者對身邊年輕父母所做的小型調查中,引進版童書占據了孩子書架的一半還多,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九成的父母會優(yōu)先選擇購買引進版童書。

家長青睞引進版童書,和我國童書市場起步晚不無關系,同時也暴露出國產童書發(fā)展中的問題和短板。近年來,擦亮國產童書這一品牌已經成為國內童書出版界的自覺,但優(yōu)秀人才隊伍不強、原創(chuàng)內容生產乏力等問題遠不是短期能從根本上解決的。尤其是有的童書出版機構不潛心做原創(chuàng),而是想方設法鉆知識產權保護的空子,發(fā)揮“蹭經典”“打擦邊球”之能事,熱衷掙快錢,嚴重損害了國產童書的品牌,加深了一些家長對國產童書“粗糙”“不高級”的刻板印象。

中華民族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瑰麗奇妙的神話故事、形形色色的傳說民俗等,是原創(chuàng)國產童書的“IP富礦”。《團圓》《北京的春節(jié)》《妖怪山》《給孩子的故宮系列》等深挖“中國元素”的童書甫一面世就廣受好評,那些在圖書創(chuàng)作中做足“中國味”文章的童書憑借較高的辨識度和美譽度,也總是能成功吊起市場的胃口。當然,正如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小人書”也不是低智版的成人故事書,它需要創(chuàng)作者投入更多的智慧,傾注更多的心血,敬畏專業(yè),尊重規(guī)律。那些僅想把國產童書做成快消品,隨意拼貼中國元素,徒有其表而無思想內核的“垃圾食品”,遲早會被市場拋棄。

“小人書”不是小問題。圖書市場應給孩子們的書架更多更好的選擇,為迫不及待要去打量這個世界的孩子們送上一套合用的“組合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