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暖鴿》:描摹成長的光亮
在中國所有城市中,哈爾濱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作為“共和國長子”的哈爾濱,解放過程曲折跌宕,不同國家、民族的人們曾在這里共同棲息生活。不同的家庭在錯綜復雜的歷史中相遇,會發(fā)生哪些交集和故事?這些家庭中孩子的成長會是怎樣一番情境,又會給當下的孩子帶來些什么?
經(jīng)過大量資料積累和實地考察,常新港以此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最新長篇小說《寒風暖鴿》。作品以兒童的視角,以4個來自不同國家、民族的孩子:中國男孩馬樹,俄羅斯兄妹維卡、薇拉和猶太男孩魯塔為主線,穿插如中國式父親、逃亡猶太醫(yī)生、落魄俄羅斯音樂家、日本軍官、中共地下工作者等人物,真實再現(xiàn)了1946年哈爾濱光復前后、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社會的人情世相和歷史洪流。小說書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可怕,也寫出了戰(zhàn)亂中童年的倔強和明亮,尤其是各國孩子在風雪酷寒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的雙重考驗下,涌生出的堅強、樂觀、智慧和勇氣以及跨越國別的人道主義。
常新港在《寒風暖鴿》中有意識進行了創(chuàng)作題材和視域上的突破。不同于早年他以北大荒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青春的荒草地》《亦德的冬天》等那種自傳式童年的回憶和書寫,不同于20世紀90年代《土雞的冒險》《一只狗和他的城市》等動物寓言式對兒童個體成長的隱喻,也不同于后來《尼克代表我》《三片青姜》等那種對都市兒童家庭和教育情狀的剖解和刻畫,常新港首次跳脫出單純的個體經(jīng)驗、教育、親子、兒童觀等主題,將目光投向歷史深處,從家國和民族層面,對兒童的成長進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書寫。
“1945年冬天的哈爾濱街道,在那個晚上,凍硬了,被凍得越來越硬。整座城市就像一座金屬城市。”小說開篇就為我們營造出北國冰城肅殺寒冷的氛圍。在這個一如既往酷寒而又非同尋常的冬天,因為一窩小貓的歸屬和爭執(zhí),道外區(qū)豬頭肉小販家的男孩馬樹認識了猶太醫(yī)生家的男孩魯塔,得知了猶太人被迫離開家園逃亡中國的艱辛歷程。因為一塊烤地瓜,馬樹結識了落魄的俄羅斯音樂家家中的男孩維卡,并同一位正直的中國校長劉胤,一起守護住了這家人最后珍視的鋼琴。在松花江開江的日子,馬樹用一條圍巾,拯救了對作曲走火入魔被困冰排的老維卡,贏得了俄羅斯女孩薇拉最真摯溫暖的擁抱。哈爾濱光復這天,馬樹媽媽生下馬樹的弟弟,可不久后懷中竟又多出妹妹,馬樹幾經(jīng)探尋,發(fā)現(xiàn)她竟是被董四叔救回的日本遺孤……
從結構到語言,從事件到細節(jié),作家用誠實的文字描摹出那段歷史中各國孩子獨具個性卻又和諧交融的童年形態(tài),他們都有自在的歡樂和夢想,也有生活的跋涉和憂傷,有對復雜人性懵懂的探尋和認知,也有對多變世事不解的詰問和適應,雖然自然和政治的寒冷是故事的基本背景,但孩子們在寒冷中并未被異化,始終守持著生命“初心”的溫暖和堅韌純潔的靈魂,他們用小小身軀中這樣的溫暖和靈魂抵御著一切污濁和喧囂,使他們在一次次挫折和磨難中醒來、再生。
常新港用兒童純凈的視角,將20世紀50年代哈爾濱乃至中國這段特殊的歷史以另一種形式保存了下來。善意和陽光讓人心懷希望,陰霾和邪惡讓人憎惡警惕。但小說中的一切都并非二元對立,而是窮盡現(xiàn)實人生中幽微、蕪雜的況味。戰(zhàn)爭突降,懵懂和傷痛中新的責任和使命已到來,生離死別尚且歷歷在目,成長和擔當已經(jīng)默默扎入心底,這是文學虛構,更是真實生活的濃縮。它書寫的是大國歷史,是特殊和復雜,更是世事和人心,是真實成長的常態(tài)。
不是抽離社會屬性后的淺表童真,也不是成人自以為是的認為,常新港在《寒風暖鴿》中,貼近孩子心靈,剖析那些有形無形異化孩子童年的因素,幫助孩子汲取成長的能量,守住精神的園地;同時他帶領孩子積極參與對歷史、時代和社會變遷的思考,讓孩子借助閱讀真正走向更深邃的認知,更理智的判斷,更廣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