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粒與星塵》:一次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深邃解讀
《砂粒與星塵》(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符合兒童文學(xué)作家薛濤一貫的寫作風(fēng)格,有天馬行空的想象,也有擲地有聲的單純,但這部作品又有些與眾不同,其對人與自然的思考要更加深邃。故事中的孤獨老人砂爺、兩個相似的砂粒、孤鷹虎子、公鵝公爵……這些自然萬物在這個故事里上演了一幕可歌、可頌和可泣的傳奇大劇。
在書中,人與自然沒有絕對的中心,也沒有絕對的和諧,更沒有絕對的勝者,雙方總是在主客體的不斷轉(zhuǎn)換中豐富著彼此的內(nèi)涵。薛濤沒有過度凸顯自然的偉力與人類的貪婪,而是在烏糧這座漸漸被沙化圍困的小村里,小心謹(jǐn)慎地探尋著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博弈關(guān)系,讀來讓人思索良多。烏糧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似乎有些曖昧,人類沒有窮兇極惡地對待自然,自然也沒有肆無忌憚地報復(fù)人類,雙方似乎只是在不斷試探著撩撥對方的底線。比如為了阻止沙化,鄉(xiāng)政府在沙地邊緣種上了樟子松、砂爺在自家門口種上了樺樹……人類似乎一直在依靠補給自然的方式來阻止自然的威脅,砂爺?shù)摹靶∥葑笥覂蓚?cè)各伸出兩排樺樹柵欄,擺出跟風(fēng)沙周旋到底的架勢”,面對風(fēng)沙的挑戰(zhàn),人類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而自然也在不斷突破著人類的防線,可就在即將戰(zhàn)勝人類時,沙子又總是會給烏糧僅剩的人類留下一線生機,這也許才是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真正奧秘,也是薛濤的智慧所在,他看透了人與自然本就一體的關(guān)系,人類戰(zhàn)勝不了自然,而自然也毀滅不了人類,二者總在一種對立中尋求一條共生之路。
作者的這種自然觀讓人欣賞,他既不宣揚“人定勝天”的唯意志論,也不對自然持卑微的諂媚態(tài)度,而是一切順其自然又自然而然。砂爺之所以不離開烏糧,是因為根在這里,也因為這里還有一份親情的等待,而大自然似乎也感受到了這份執(zhí)念,在烏糧陪伴砂爺一同等候,這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完美呈現(xiàn)。
在《砂粒與星塵》中,動物也是主角。薛濤充分尊重了動物的自然天性,但又在此基礎(chǔ)上做了奇妙卻又合理的想象。首先,作品中的動物沒有逾越各自的物種屬性,這是保證烏糧自然氛圍單純性和原生態(tài)的前提。其次,作家在尊重動物自然屬性的基礎(chǔ)上,展開了其最具魅力的一面,即動物想象。在作品中,無論是以人的視角看動物,還是以動物的視角看人,抑或是動物間的互看,這些視角的相互堆疊讓這部作品中的動物們多了一絲人性,薛濤便在這絲人性中展開了對動物心理的有效揣摩,讓很多動物主人公形象變得愈發(fā)生動起來。就拿薛濤著墨較多的公爵來說,它本是一只普通的公鵝,可在虎子的無視和與左邊狼的搏斗中被激發(fā)出了原始的野性和飛翔的斗志,公爵的心理演變之路被作家刻畫得極為精準(zhǔn),雖然一遍遍的飛翔練習(xí)都失敗了,但公爵依靠俯沖之力砸倒新狼王和最后乘著狂風(fēng)飛上九天的壯舉,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讀者。公鵝的這份不放棄、不拋棄的執(zhí)著讓人感動,而它的行為似乎也給了讀者更深切的思考。薛濤的這番動物想象也許有些高于生活,但卻讓人類在與動物的對望凝視中去重新、全面認(rèn)識自己,因為動物身上的某些閃光的動物性正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被逐漸泯滅或掩藏的本真人性,這些動物形象中無不隱藏著薛濤的這份哲學(xué)思考。
在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中,薛濤還有一層更深沉的思考和安排,那就是兩個砂粒的隱喻。在書中,大自然仿佛就是一面鏡子,兩個砂粒在這面鏡子中照見了真正的“自我”,他們的出走便是要在大自然的歷練中將“自我”變得完滿。從這一點上來看,《砂粒與星塵》是帶有突破性意義的,它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一般兒童小說的意義架構(gòu),而是從更高的精神層面去觀照人的成長。
其實,在這部小說中最早出現(xiàn)的“砂粒”是砂爺,他也在小時候出走又在三年后回歸,也許像這樣的“砂粒”有千千萬,他們就像浩瀚星空中的星塵一樣微不足道,“在沙地和草原上,砂粒就是一粒沙。沙地和草原是大海,砂粒是掉進大海的那根針?!笨缮盃攨s靠一己之力對抗著大自然揮舞起的風(fēng)沙,在烏糧這個有念想的地方等待著兒子的歸來。砂粒的歸期無從得知,但讀者卻從中看到了一位從小到老都頂天立地的遼北漢子。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復(fù)雜的、微妙的,薛濤在《砂粒與星塵》中給了人們一種與眾不同的帶有哲學(xué)意味的思考。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