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馮雪峰:一團熾烈的火
來源:文學報 | 李俏紅  2020年01月19日07:56

“馮雪峰就是從這個門檻邁出去,沿著這條小路走出去,然后走到北京、上海,走到延安,走上風風雨雨的革命征程……”站在義烏市赤岸鎮(zhèn)神壇村的馮雪峰故居前,馮雪峰的侄子馮潮忠這樣告訴我。小屋很安靜。這是一座建于清宣統(tǒng)二年的四合院,平時由馮潮忠看護。有人來參觀,他把門上的鎖打開,領著人進去,主動做講解員,人走后又把門鎖上。

馮雪峰故居坐北朝南,高大的院墻上有一道墻門,門額上寫著“為善最樂”四個大字。旁側鑲著一塊石板,石板上面是作家丁玲的題詞:“雪峰故居”。故居是個四合院,就像我們兒時住過的眾多老宅中的一幢。中間一方小小的天井,馮潮忠說,這屋子是馮雪峰出生那一年造的。

馮雪峰從小天資聰穎,雖然9歲才得以上學,卻是當時這個農民家庭唯一的讀書人。他聰穎好學,看書過目不忘,小學畢業(yè)后,他背著家人偷偷跑到金華投考金華中學,以第一名被錄取。不久,他又以第二名的好成績,考上了金華省立第七中學。1921年他考入浙江第一師范,再從杭州走到上海。1925年,他開始“北漂”——在北大當了一名旁聽生。故居的板墻上掛著他當年考入浙江第一師范時的照片,18歲的他雙目炯炯,英氣逼人。

在“北漂”時,馮雪峰以驚人的毅力自學日語,沒有多久,他就能翻譯日文的詩歌、散文、小說和進步的文藝理論。1927年,年僅24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后在上海經柔石介紹認識了魯迅,從此更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發(fā)表了譯作《花子》《無產階級詩人和農民詩人》,并奉黨組織之命,與魯迅先生商談,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實現了進步作家的大團結。在上海,他在一邊逃避通緝一邊翻譯作品和創(chuàng)作,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自己的信仰中,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喚起國人的覺醒意識。

去年9月,我站在金沙江畔,想起馮雪峰是現代史上唯一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作家。長征路上,他不僅要打仗,還要搞宣傳、籌購軍糧,同時還要投入戰(zhàn)地采訪與記述,甚至一度在征戰(zhàn)中迷路失聯。如此種種,長征成了馮雪峰一生最難以磨滅的記憶,而且他一直想把長征的經歷和故事寫成長篇小說。

1937年馮雪峰回到了老家,他開始靜心創(chuàng)作反映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小說《盧代之死》。1940年,這部關于長征的小說初稿基本完成,約幾十萬字。正當他感覺一大心愿即將完成時,卻突然被國民黨暗中逮捕,押送到了江西上饒集中營。“被抓前,大伯曾交代家人,家里閣樓上的幾擔米要好好看管,別爛了。其實那里藏的就是大伯寫好的書稿!”馮潮忠說,不幸的是后來這些手稿還是全部丟失了。

馮雪峰墓位于故居后面的小山坡上,順著故居屋后桂花樹邊的石子路上山,穿過一個小湖之后,幾十米就到了墓地。馮雪峰與妻子一同葬于此處,他的墓很特別,沒有墓碑,青草叢中有三塊大石頭,呈“品”字排列。墓的一側是他爺爺奶奶和母親的墓,不遠處是父親的墓。據說魂歸故里是馮雪峰的愿望,因為年輕時奔波在外,沒能好好盡孝。他希望死后能葬在長輩們身邊,永遠陪伴他們。

馮雪峰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也是堅守的一生。他相信真理、敢于直言、忍辱負重,他是信仰的堅守者,也是文學的堅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