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不過的巨流河,寫不完的人間事
“創(chuàng)意閱讀與寫作工作坊”成立于2016年10月,依托《中國作家研究》雜志,至今已舉辦多次讀書會,分別以當代作家的最新作品以及當下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為討論對象,深入分析作家創(chuàng)作與文化現(xiàn)象的當代意義,對創(chuàng)意寫作帶來的啟發(fā)。主張閱讀為寫作服務,用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來訓練有創(chuàng)意的寫作。參與的對象以創(chuàng)意寫作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生為主,同時也吸收了部分熱愛創(chuàng)意寫作的本科生。
本期讀書會我們聚焦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 我相信,當齊邦媛先生在本書的結尾寫下“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的時候,她的內(nèi)心是坦然而平靜的。 當絢爛歸于平淡,文學的力量得以展現(xiàn)。 ——葉煒
渡不過的巨流河,寫不完的人間事
曹夢雨
“創(chuàng)意閱讀與寫作工作坊”成立于2016年10月,依托《中國作家研究》雜志,至今已舉辦多次讀書會,分別以當代作家的最新作品以及當下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為討論對象,深入分析作家創(chuàng)作與文化現(xiàn)象的當代意義,對創(chuàng)意寫作帶來的啟發(fā)。主張閱讀為寫作服務,用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來訓練有創(chuàng)意的寫作。參與的對象以創(chuàng)意寫作和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生為主,同時也吸收了部分熱愛創(chuàng)意寫作的本科生。
《巨流河》作為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先生的一部回憶性傳記,以歷史親歷者的角度用不同于大陸作家的眼光來看待歷史,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審度歷史的別樣角度。寫作手法平實質(zhì)樸,不夸飾不炫技,順應時間順序排列的故事章節(jié),就如一位耄耋之年的長輩在你面前緩緩講述其生平往事,細小卻極具生命力,件件往事的堆積好似一股股涓涓細流慢慢涌聚成河,最終擁有噴薄之力。
齊邦媛的這本《巨流河》始于巨流河終于啞口海,正如她自己的人生軌跡一般,是她人生的一部遷徙史。文中所涉及的一切都是她自己在這漫長的遷徙途中的所見所感,從北到南,從幼童至耄耋,她的成長與受教經(jīng)歷影響了她此后一生,使其終生強調(diào)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我看來邦媛先生一直是位幸運的人,終生良師益友相伴,在戰(zhàn)時仍能不斷接受教育,從逃亡的中山中學到后來影響其至深“巍巍我南開精神”的南開中學以及日后的武漢大學,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她都能遇到給予其引導并受益頗多的良師,不論是其父齊世英的言傳身教還是南開校長張伯苓、國文老師孟志蓀的諄諄教誨,亦或是在教授《瑪格麗特的痛苦》時讀至動情處流下眼淚,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滿室愕然的朱光潛老師,甚至是中年與錢穆先生的交往,都對其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讓其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文化的魅力,思考著知識分子所應走的道路。齊邦媛一直不喜政治,自詡只想走文學道路不碰政治,因此她所寫的《巨流河》很明顯地是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來對戰(zhàn)爭與政治進行重新理解,企圖脫離于時代浪潮保持清醒目光,并且由于立場的不同,她筆下的戰(zhàn)爭與黨派爭斗往往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反思歷史。但即便是不想與政治有所牽扯的齊邦媛,在去臺后也不得不與其糾纏,參與國文教科書的改革,廢棄了擁有“正確政治”立場的舊書,啟用了新編國文教材。
齊邦媛在全書最后一句寫道:“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睆谋加康木蘖骱拥揭魷缏曄膯】诤?,既是人生遷徙路徑的塵埃落定,也為一段前塵往事畫上了句號。戰(zhàn)爭與政治斗爭賦予了齊邦媛不一樣的人生經(jīng)歷,也使得她擁有順境文人所沒有的人生體悟,同時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也給予了《巨流河》厚重的歷史承載感,正是這些時代人物與歷史事件的存在才使得《巨流河》擁有著不同于其他傳記的厚重感,所記人事,引人深思。
為什么文學才是必要的堅持?
高璐
正如王德威所言:“《巨流河》之所以可讀,是因為齊先生不僅寫下一本自傳而已。透過個人遭遇,她更觸及了現(xiàn)代中國種種不得已的轉(zhuǎn)折:東北與臺灣——齊先生的兩個故鄉(xiāng)——劇烈的嬗變;知識分子的顛沛流離和他們無時或已的憂患意識;還有女性獻身學術的挫折和勇氣。更重要的,作為一位文學播種者,齊先生不斷叩問:在如此充滿缺憾的歷史里,為什么文學才是必要的堅持?”
齊邦媛的《巨流河》帶我們走進了始于遼河的歷史與人生。她在序中說:“中國人自20世紀開始即苦難交纏,8年抗日戰(zhàn)爭中,數(shù)百萬人殉國,數(shù)千萬人流離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殉難者的鮮血,流亡者的熱淚,漸漸全被淹沒與遺忘了。我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成人,心靈上刻滿彈痕。60年來,何曾為自己生身的故鄉(xiāng)和為她奮戰(zhàn)的人寫過一篇血淚記錄?”不難看出,齊邦媛是想通過這本回憶錄翻開歷史,翻開自己顛沛流離的前半生,為故鄉(xiāng)緬懷,為死者祭奠。
具有相似經(jīng)歷卻遠不如齊邦媛幸運的許燕吉是文壇著名學者許地山的女兒。她創(chuàng)作《我是落花生的女兒》的前言中曾提及:“我生活在動蕩的歲月,被時代的浪潮從高山卷入海底;國家干部變成了鐵窗女囚,名家才女嫁給了白丁老農(nóng),其間的艱辛曲折、酸甜苦辣,稱得上傳奇故事。媒體捕捉到了這個‘賣點’,幾乎全國的小報、雜志和電視節(jié)目都做過報道。不過記者們畢竟不是親歷者,而且注意力多在我不尋常的婚姻上,因而促使我自己動手,將真人真事和盤道出,也許能給別人一點兒人生的借鑒。”“傳奇”人生成為媒體宣傳的重點,從而忽視了一個女性幼時喪父、萬般磨難的艱辛。
《巨流河》與《我是落花生的女兒》這兩本回憶錄,都將歷史從一個人的孩童、少年、青年、壯年以及晚年時期的所見所感真實地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從而使得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數(shù)字和事件,而是活生生的畫面,甚至可以說就是生活場景。中國自20世紀以來,內(nèi)憂外患不斷,不得已的歷史轉(zhuǎn)折也讓數(shù)億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歡樂苦短,憂愁實多”的歲月中,演繹著一幕又一幕的悲喜劇。在憶及人生路上的重要人物時,齊邦媛提到的齊世英、張大飛、朱光潛、錢穆,許燕吉提到的許地山、齊白石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給予他們重要的精神支撐和人格影響。所不同的是,《巨流河》展現(xiàn)出了更多的文學性,作為一位文學學者、大學教授,齊邦媛的筆觸觸及了時代的更替、歷史的嬗變、人生的轉(zhuǎn)折以及對文學的熱愛,前半生的流亡換得了后半生的“齊先生”,精神返鄉(xiāng)引起了無數(shù)人流落異地的感念。而《我是落花生的女兒》則更多地從歷史給人帶來的顛沛流離著手,一開場的溫馨基調(diào)并沒有持續(xù)下去,繼而發(fā)生的是一場又一場讓人措手不及的逃亡。但許燕吉并沒有將她的“傳奇”人生濃墨重彩,而是以一種黑色幽默的形式將之呈現(xiàn),甚至讀到某處,不禁讓人莞爾。
值得肯定的是,不管是齊邦媛的《巨流河》、許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兒》,還是其他回憶性文集,都在不同程度地還原中國不平凡的歲月,記錄不同凡響的人物。歷史災難可以摧毀人的生命,但同時也在塑造人的生命力,一種向死而生的生命活力,正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本文發(fā)于中國作家網(wǎng)與《文藝報》合辦“文學觀瀾”???019年4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