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琴棋書畫”中的“畫”,究竟是賞畫還是畫畫? 一批中外藝術史新著集結亮相上海書展,提供了藝術的N種全新打開方式
來源:文匯報 | 范昕  2020年08月18日08:25
關鍵詞:上海書展

今年上海書展上,一批中外藝術史新著集結亮相,引人關注。 出版社供圖 制圖:李潔

為何相隔遙遠的早期文明的藝術作品放到一起時,通??雌饋矶挤浅f(xié)調(diào)?“琴棋書畫”中的“畫”,究竟是賞畫還是畫畫?

當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漸漸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指引人們?nèi)绾未蜷_藝術作品的藝術史圖書也漸漸從學界步入大眾視野。今年的上海書展上,即有一批中外藝術史新著集結亮相,引人關注。

這些新著不約而同流露出一個鮮明特征——將藝術置于更廣闊、開放的時空中加以展開,以人類學、社會歷史、物質(zhì)史等不同學科拓展著藝術史的邊界,提供了藝術的N種全新打開方式。讀者由此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一種融會貫通的文化視野,一種與藝術更為新穎、生動、可以感知的連接。

藝術品的制作過程而非最終狀態(tài),主導了別樣的世界藝術史

飽覽世界藝術長河,除了《藝術的故事》《詹森藝術史》《加德納藝術通史》等經(jīng)典藝術通史著作,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選擇。今年從英國老牌美術出版社T&H原版引進的《世界的鏡像——一部新藝術史》就是其中一部。作者朱利安·貝爾兼具藝術家與藝術史家的身份,他的敘述跨越史前至當代,連接六大洲人類文明。藝術史在書中只是一種框架,而并非一扇只向某些獨立的審美王國開放的窗戶,在這個框架之內(nèi),世界歷史的一切廣度都不斷作出真實的反映。

以藝術為鏡,人們能從這部藝術史照見人類經(jīng)驗與情感的某些共同結晶。它不是單一的、權威的,而是開放的、帶有問題意識的。例如書中提到了這樣一種匪夷所思的現(xiàn)象:那些相隔遙遠的早期文明的藝術作品,無論中國良渚文化中的玉琮,還是中美洲的奧爾梅克雕像,當它們被放到一起的時候,通常看起來都非常協(xié)調(diào)。身處不同早期文明的人們似乎都擁有一種激情,四處探尋那些可遇不可求又極難雕琢的玉石,將其從遙遠的地方源源不斷運回,并大量雇傭苦力不遺余力進行切割打磨。對此,作者給出了大膽的揣測:這種激情背后是豪奢的貴族贊助,只有在剩余農(nóng)產(chǎn)品的支撐下才可能發(fā)生。是藝術品的制作過程,而不是它們最終的狀態(tài),主導了這部藝術史。作者從盡可能寬廣的人類活動視野中去探究視覺的創(chuàng)造力,勾連起全球各大洲的藝術與文明成果,為人們描摹出世界藝術史的宏大視野。

面對當代藝術,一百個人,會有一百種解讀。新鮮出爐的《當代藝術的十九副面孔——大師與我們的時代》一書,將更多關注放在創(chuàng)造當代藝術的人身上。這是一份當代藝術的“活檔案”——著名藝術批評家、策展人、倫敦蛇形畫廊藝術總監(jiān)漢斯·烏爾里?!W布里斯特30余年堅持與藝術家對話,積累2000小時錄音,書中內(nèi)容即精選于此。19篇對話呈現(xiàn)19個來自不同領域最能代表當代藝術界的著名藝術家與組合——大衛(wèi)·霍克尼、格哈德·里希特、路易絲·布爾喬亞、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扎哈·哈迪德……這是當代藝術的19副典型面孔。

這本書的“當代”之處,不僅在于內(nèi)容,還包括寫作方式。奧布里斯特受到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史家喬爾喬·瓦薩里《名人傳》的啟發(fā)來進行寫作,把藝術家和建筑師一并收錄,這是因為在作者看來,當代藝術家和建筑師早已突破學科的藩籬,在多個領域進行著跨界實踐,很多領域貌似迥異,但其間的聯(lián)系通常是最能激發(fā)靈感的。當代藝術的表象不是奧布里斯特執(zhí)著于揭示的,他以“窮追猛問”發(fā)現(xiàn)當代藝術豐富的形態(tài)、隱秘的趣味。從這本書里,人們能夠看到“最貴在世畫家”大衛(wèi)·霍克尼堅持繪畫的理由,他認為這是一種有助于人們觀看世界的強烈圖像——“記住,現(xiàn)成品是在很多人覺得攝影取代了繪畫的時期產(chǎn)生的,實際上,繪畫現(xiàn)在正在接管攝影”;人們也忽而發(fā)現(xiàn),大膽如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同樣有著自己的困惑——“在很多情況下,藝術家都是不幸的……有時,是因為你的作品太超前于這個時代,你所生活的社會無法理解”。

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的互動,構成了中國畫的另一種讀法

中國藝術史除了分門別類、分時期朝代來讀,還可以有什么樣的打開方式?

新近首發(fā)的《第一堂課》匯集了享譽世界的中國藝術史家巫鴻幾十年間在哈佛、芝大等美國名校講授各類中國藝術史課程的“第一堂課”。這些內(nèi)容本是講給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背景的外國人的,反而為國內(nèi)讀者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視角。

講到中國早期藝術時,“重構”是巫鴻格外強調(diào)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對其具體環(huán)境的重構,將引領人們進一步理解藝術品的意義和功能。例如他提到秦始皇兵馬俑,已然超出對獨立塑像進行美學欣賞。該書將這些塑像看成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的組成元素,這個軍團又是一座更宏大的陵園的組成部分,昭示了一位建造長城、首封泰山的中國帝王的野心。正是將兵馬俑置于“上下文”語境中,人們認識到它記載了中國早期藝術的一個轉折點,同時也見證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的開端。

觀看中國畫,人們或許不知道,觀看者足以成為一個重要的切口。如是新穎觀點,由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榮休教授柯律格在新近引進出版的《誰在看中國畫》中提出。他認為,作品是為觀眾所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的互動值得關注。探索藝術作品與觀看者之間的復雜關系,將使人們對中國畫的概念產(chǎn)生新的認識。例如,“琴棋書畫”中的“畫”,在明代文人雅士眼中其實指的是賞畫,一種觀看、欣賞的雅好,而不是畫畫,一種創(chuàng)造實踐。而倦勤齋壁畫這類清代宮廷“通景畫”畫法的運用,則說明了帝王作為觀者的特殊之處,甚至于這些圖景本身就是因帝王而存在??侣筛裨跁嘘U述的是不同觀看者對中國畫的形塑,并不打算為中國畫下定義。這樣的探索,與其過往的研究思路是一脈相承的,他往往將藝術引入更大的互動性事件中,由此展開更廣闊的視野,進行更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