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江南》2020年第4期|祝勇:故宮的建筑風塵
來源:《江南》2020年第4期 | 祝勇  2020年08月25日08:45

作為代表帝王權力和野心的紀念碑式建筑物——紫禁城,是一個巨大的空間意識形態(tài)的載體。這片輝煌的皇宮,是中國皇權史留下的最后一座皇宮。明清之后,中國再無封建朝代,紫禁城成為中國宮殿發(fā)展史中幸存的特例。太多的舊宮殿被歲月裹挾而去,我們再也見不到了,只能從史書中找到零章斷簡,或者從今天的故宮找到草蛇灰線,去想象和憑吊其他朝代皇宮昔日的輝煌。祝勇先生以這一篇《故宮的建筑風塵》,向我們一一揭開故宮中隱含的建筑密碼。

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186萬多件文物里發(fā)現(xiàn)兩件文物的聯(lián)系,仿佛在森林里尋找兩片相似的樹葉一樣難而又難。只有細心的人,才能從梁師閔的《蘆汀密雪圖》和另一卷由不知名作者繪制的《江山秋色圖》中,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之處——在這兩卷北宋繪畫的卷后,殘留著兩段筆跡相同的題跋,落款相同,時間也竟然一樣。即使在今天,我們仍能見到那發(fā)黃的紙頁上赫然寫著一行細致流麗的行楷:

洪武八年秋文華堂題

洪武八年,是公元1375年。后面即將講到,這一年,在大明王朝的皇宮建筑史上,至關重要。

文華堂,在明朝當時的首都南京。《明實錄》記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開文華、武英二堂”,“擇國子生年少聰明者說書”①,就是說,文華堂,是當時朱元璋為教育皇子而成立的學校。這所學校的教育陣容堪稱豪華,不僅囊括了當時天下第一學者宋濂,而且?guī)缀鯀R集了政府里的所有精英,其中包括:左丞相李善長、右丞相徐達、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右都督馮勝……

然而,在朱元璋心里,文華堂最重要的學生只有一個,那就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兒子——他的皇后馬氏所生的朱標。

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標剛剛五歲,朱元璋就委派宋濂為他講授經(jīng)學。四年后,朱元璋在應天府②自立為吳王,把九歲的朱標立為世子。又過三年,朱元璋立國號“吳”,把朱標這位十二歲少年帶到鳳陽祭拜祖墓,出發(fā)前,朱元璋表達對朱標的殷切希望:

“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于安樂。現(xiàn)在外出,沿途瀏覽,可以知道鞍馬辛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yè)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到老家后,要認真訪求父老,把他們的話記在心里,好知道我創(chuàng)業(yè)的不易。”③

此時,朱元璋已經(jīng)以吳王府,作為自己的宮城,這里曾是南唐皇宮,在南宋也是皇帝行宮。第二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

反復猶豫之后,朱元璋決定把都城定位在自己的故鄉(xiāng)鳳陽,這項自洪武三年開始的建設工程,到洪武八年突然戛然而止。人聲喧嘩的鳳陽皇宮,轉眼間人去樓空,留下一座皇宮的巨大骨架,時隔六百多年,它的奉天門、三大殿臺基,以及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內金水河的遺址,仍在追憶它曾有的榮華。

也是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改建大內宮殿”。兩年后,大明王朝的皇宮,在鐘山腳下塵埃落定,讓人想起諸葛亮當年游說東吳共同抗曹,見到南京(當時稱建業(yè))第一眼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p>

到那時為止,這個新王朝的一切,都在按照朱元璋的心愿進行著——他有了輝煌的宮殿,也有了仁德的繼承人。但他不會想到,不出幾十年,他所奠定的一切,全都化成了烏有。

洪武八年,這個關鍵性的年份,剛剛二十歲的朱標,在文華堂里端詳著《蘆汀密雪圖》,發(fā)黃的細絹上,他看見薄暮正在悄然降臨,瑞雪覆蓋的淺灘上,黃櫨枯槎在寒風中搖曳,水禽們有的依偎棲宿。圖畫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氣象蕭疏,江天寥廓,畫家以細膩、凝煉的筆觸、簡約舒緩的平遠式構圖,描繪了隆冬時節(jié)荒寒蕭瑟的意境。前黃絹隔水上,宋徽宗的瘦金體赫然在目:“梁師閔蘆汀密雪”,上面押著他著名的雙龍方璽。朱標端詳許久,寫下如許文字:

楚之曠浦,遇冬搖落之時,平沙尺雪,汀蘆彌漫,若跨踦登峰,使神馳瀟湘之極,莫不浩浩然、蕩蕩然心地無凝,故云八景者,宜其然,孰能圖此?獨梁師閔胸鐘楚景之秀,特畫圖以像生,豈不快哉!

年方二十的太子朱標,在寫下這段文字時,心思是那么寧靜,像所有人一樣,對即將到來的大逆轉毫無察覺。一切都已表明,統(tǒng)領這個王朝的重任將落在他的身上,只要他活得夠長。

朱標外表風流俊雅、性情柔軟仁慈,卻缺少剛硬和鐵血,雖有成為仁君的潛質,卻不具備統(tǒng)御天下的霸道。

為了訓練孩子們心狠,父親朱元璋甚至命人把裝滿死尸的大車拉到朱標面前。后來朱元璋虐殺開國功臣,以便高枕無憂地把皇位留給子孫。遺憾的是朱標對父親的苦心并不領情,當朱元璋準備把開國重臣、也是朱標老師的宋濂滿門抄斬時,朱標急忙奔至御前泣諫,被父親痛罵一頓,竟然跳金水河自殺,幸被救起。朱元璋聽說,哭笑不得,說:傻孩子,我殺人,跟你有什么關系呢?④

但老天偏偏跟他開了個大玩笑,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沒等到接班,就在三十七歲上突然病死。

再活六年,他就可以在父皇朱元璋死后登基,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對于一個三四十歲的男人來說,這并不困難。

但那六年,對朱標來說,是無限遠的距離。

朱元璋把什么事情都想到了,就是沒想到他親手選定的接班人,會先他而死。

朱元璋苦心設計的劇情,根本沒來得及上演,明朝的劇情就迅速逆轉。

人算不如天算。

朱標的死,結結實實地改變了王朝的運命,以致此后六百多年的歷史,都發(fā)生了多米諾骨牌似的變化。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明實錄》,卷一〇〇。

② 今江蘇省南京市。

③ 《明史》,卷一一五。

④ “癡兒子,我殺人,何與汝也!”

假若時光倒退幾年,朱棣做夢也不敢想,皇位這個天大的餡餅,會砸到自己的頭上。

朱元璋在登基以后,一方面秉承兔死狗烹這一古老帝術,上演著清除開國元勛的傳統(tǒng)戲份,以至于他死時,開國元勛已無一幸存,一方面把自己的兒子派到各地做藩王。這兩件事兒實際上就是一碼事兒,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除掉那些開國老臣,自己的子孫才能順利接班。無論那些建國功臣曾經(jīng)怎樣出生入死、忠心耿耿,只有朱姓后裔是最可靠的,那些藩國里的子孫,像屏障一樣拱衛(wèi)著朝廷,讓他朱家的權力堅如磐石,皇圖永固。他為它起了一個很形象的稱謂:藩屏。

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曾經(jīng)掏空了周朝基業(yè)的權力之冠,又被朱元璋戴到自家子孫的頭上。朱元璋不是不知道,東周春秋爭霸、漢代“八王之亂”、唐代安史之亂,根源都在藩王割據(jù),但他還這樣做,一是因為他相信血緣的力量,權力只有姓朱的人掌握,才是最安全的,二是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說,他在子女的教育上下了大功夫,他的兒子,與別人的兒子不一樣。他曾自信地宣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此為“久安長治之計”①。他不會想到,像他這樣強悍和自信的人,依然逃不出歷史的怪圈,這樣做的結果,依舊是同室操戈、自相殘殺。

盡管后來出現(xiàn)過朱棣這個強勢的皇帝,還有“仁宣之治”的曇花一現(xiàn),但總體上的下坡路,從此時就注定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大明王朝的草創(chuàng)年代,朱元璋的高層構架是一個開放的結構,吸納了天下的能人,可以及時有效地應對外部的挑戰(zhàn),權力核心也沒有和底層脫節(jié),而一旦他的屁股在龍椅上坐定,把權力固化,變成一個完全屬于他個人及其子孫的封閉結構,權力的中樞神經(jīng)都會鈍化,以至失效。無論他把權力攥得多么緊,也無論他在子女教育方面下了多大的力氣,那權力都終將離他而去。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當二十一歲的朱棣帶著徐達的愛女、四年前被冊封的燕王妃,縱馬出了燈火闌珊的南京城,一路向北,跨過當年壯士一去不復返的易水,抵達遙遠的北平就任燕王時,他已是一名銀盔銀甲、久經(jīng)戰(zhàn)陣的青年英雄。

那時的北平,盡管曾經(jīng)做過遼代的南京、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但是數(shù)經(jīng)戰(zhàn)火洗劫之后,已經(jīng)破敗凋敝,更何況,在大明王朝的版圖之內,它只是一個遙遠的邊塞城市。但這里地處明帝國、蒙古、朝鮮等多種勢力的交接地帶,也就是今天地緣政治里的“東北亞”,這里虎踞龍盤,猶如一團復雜敏感的經(jīng)絡,一個小問題,就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朱元璋死前不久,還在給朱棣的一封信里說:

攘外安內,非汝而誰?……爾其總率諸王,相機度勢,周防邊患,義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②

朱標死后,朱元璋猶豫過,皇太子的位置,是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套路,傳給朱標的嫡長子朱允炆,還是傳給朱標的弟弟朱棣。其實,在眾皇子中,朱棣是最出色的。他在刀光劍影中長大,少年時隨將士們出征的經(jīng)歷,錘打了他的筋骨和內心,讓他變得風雨難侵。在朱元璋心里,朱棣已經(jīng)成為眾藩之首。只因翰林學士劉三吾一句:“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③ 一話道破了朱棣的硬傷——在朱元璋的兒子中,朱棣不僅行四,在他前面,有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這兩位哥哥,而且他是庶出,他的生母是碽妃,而不是朱棣后來讓史官們篡改的,是朱元璋的正室馬皇后。在那個嫡長子繼承制的朝代,沒有正統(tǒng)嫡傳的身份,這幾乎是一條政治紅線,這宿命,是他從娘胎里帶出來的,他的履歷,天生不合格。

因此,讓朱棣接班的念頭,在朱元璋心里,只是打了個轉,就不見了蹤影。

公元1398年六月,朱允炆在南京城即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從被確立為皇太孫到繼承皇位,一切都進行得有條不紊,沒人提出異議。但在這平靜的外表下,卻是暗流涌動。對皇位虎視眈眈的目光,有一縷就是來自北平,來自燕王朱棣。

朱標留下的位置,表面上讓兒子朱允炆填補了。然而,在朱允炆繼承皇位的同時,也繼承了父親柔弱慈善的性格。在久經(jīng)沙場、冷酷而冷血的皇叔朱棣面前,這個文質彬彬、年輕望淺的“少年天子”,定然不是對手。

朱允炆當然能夠體會到燕王的虎視眈眈。登基后,他也曾試圖打壓朱棣,把他居住在元朝故宮的行為定性為“僭越”。朱棣上書反駁:

此皇考所賜,自臣之國以來二十余年,并不曾一毫增損,所以不同各王府者,蓋《祖訓錄》營繕條云,明言燕因元舊,非臣敢僭越也。④

朱棣說,住在元朝故宮,這是父皇的旨意,況且二十多年來,一直沒有修繕、擴建,跟各王府不同,只是利用了元朝的舊建筑,哪里談得上“僭越”呢?

終于,唇槍舌劍演變成明火執(zhí)仗。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蟄伏已久的朱棣終于走出度過了將近二十年歲月的燕王府,誓師起兵,南下討伐朱允炆,向自己的皇位挺進。

這場決定王朝未來命運的戰(zhàn)爭,史稱“靖難之役”。

四年后,朱棣率領軍隊沖入南京紫禁城的時候,朱允炆去向不明,從此在歷史中消失,活不見人死不見尸。硝煙尚未散盡,朱棣的屁股,已在龍椅上緩緩坐定。

氣勢恢弘的永樂時代,就這樣拉開大幕。

但那時的朱棣并不知道,他屁股下的皇位,原本可能根據(jù)“兄終弟及”的典制“合法”獲得的,那是因為朱標死后,排在朱棣前面的兩個哥哥——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也先后死去,朱棣已經(jīng)成了事實上的長子。

朱元璋假如知道自己的一念之差,導致他的子孫之間發(fā)生了這樣一場慘烈的戰(zhàn)爭,九泉之下,定然會發(fā)出一聲深長的嘆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年四月。

② 《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年五月。

③ 《明太祖實錄》,卷一。

④ 轉引自《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95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根據(jù)單士元先生的推測,元朝的故宮,是在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到十四年(公元1416年)之間被拆除的。①

那時,朱棣已經(jīng)在南京城里做了十四年皇帝。

十年前(公元1406年),一紙詔書自宮殿的最深處傳出:

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分遣大臣采木于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②

詔書下達后,工部尚書宋禮就風塵仆仆地奔向湖南兩廣廣袤的深山密林,還要造船和疏浚水道,回來,已是十三年后。

沒有起重機,沒有高速公路,砍伐及外運都是不可想象的事。那些采好的木材,一般在九月里起運,到第二年的二月停止,因為三月水漲,運輸便要停止。從《四川通志》里,我們可以查到楠木的運輸過程。一根楠木,需要五百名民夫拉運,運到江上,每八十株楠木,扎成一只巨大的木筏,由十名專業(yè)的水手,以及四十名民夫駕馭,沿長江順流而下,“出三峽,道江漢,涉淮泗”③,“越歷江湖,逶迤萬里”④,從揚州入大運河,經(jīng)江蘇、山東、河北,由差官一路押運到通州張家灣,再經(jīng)三十里旱路,運到北京朝陽門外大木廠和崇文門外神木廠存放并進行預制加工,一般要三四年才能到達,物流費用,也使木材價值升值一二百倍以上。這浩大的原料采集工程,僅兩湖為采木投入的人力,即達十萬之眾。⑤不知有多少人,倒斃在運輸?shù)耐局?,御史王德完說:“數(shù)年采木,十室九空。赤子委于溝渠,白骨暴于林莽?!雹薏恢@生命的價值,應該如何計算。

《明史·食貨志》說:“明初,工役之繁,自營建兩京宗廟、宮殿、闕門、王邸,采木、陶甓、工匠造作,(經(jīng)費)以萬萬計。”⑦ 這只是泛泛而言,因為工程的耗費,實在多得無法統(tǒng)計。而帝國的歲入,根據(jù)崇禎三年的明確記載,為一千四百六十余萬??梢娭钡酵砻?,帝國每年的財政收入,與營建宮城的費用比起來,也只是“毛毛雨”。

若朱元璋在,這浩大的宮殿,一定會成為他不能承受之重。當年南京宮室初建,朱元璋就下達指示:“宮室但取其完固而已,何必過為雕斫?”意思是說,這些宮殿,只要堅固就可以了,有什么必要過分雕琢裝飾?主持營建的官員送來規(guī)劃設計圖,他見有雕琢綺麗之處,就全部刪除。太子和公主的宮殿要重新裝飾,需要一種名叫“青綠”的涂料,工部奏請采辦,朱元璋堅決拒絕,說在庫藏里找找,湊合用就行了,“豈可以粉飾之故而重擾民乎?”

這個苦孩子出身的開國皇帝,一生艱苦樸素,他穿的衣服,是洗了又洗的舊衣服。有一次在奉天門附近看見一個金陵少年“衣極鮮麗”,叫過來盤問,他身上的衣服多少錢,少年答曰:“五百貫?!敝煸按鬄楣饣?,把這個“富二代”狠狠教訓一番:農(nóng)夫如何艱辛,食惟粗糲,衣惟垢敝,而你游手好閑,不過仗著“父兄之庇”,如此驕奢,“一衣制及五百貫,此農(nóng)民數(shù)口之家一歲之資也!”那少年可能愣了半天,還不知道這位罵他的,正是這帝國的君王。

但北京皇宮不同,它雖然是以南京宮城為范本,“而高敞壯麗過之”。也就是說,北京宮城是南京宮城的升級版。僅以午門為例,南京宮城午門遺址城臺,東西長九十三點七米,而北京宮城午門長一百二十六點九米,二者之比約為三比四。南京承天門、端門和午門的門樓皆為五間,而北京承天門、端門和午門門樓則為九間。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九”為陽數(shù)之極,“五”居陽數(shù)之中,是王者之數(shù),應《易經(jīng)》乾卦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象,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門”的等級中,唯有北京的宮門,體現(xiàn)了這“九五之尊”的威嚴。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單士元集》,第四卷《史論叢編》,第一冊,第96-97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版。

② 《明史》,卷六。

③ 呂毖:《明朝小史》,卷三,永樂紀。

④ 《四川通志》,木政。

⑤ 《明史》,列傳第三十八。

⑥ 《四川通志》,采木。

⑦ 《明史》,食貨二。

其實,在南京,山環(huán)水抱之中,已經(jīng)有了一座恢宏壯麗的紫禁城。

明帝國最初選都鳳陽,這項自洪武三年開始的建設工程,到洪武八年突然戛然而止。一些從宮殿上拆下來的構件,用于營建龍興寺,以紀念這龍興之地。人聲喧嘩的鳳陽皇宮,轉眼間人去樓空,留下一座皇宮的巨大骨架,時隔六百多年,它的奉天門、三大殿臺基,以及文華殿、武英殿、東西六宮、內金水河的遺址,仍在追憶它曾有的榮華。

也是在洪武八年,朱元璋下旨,“改建大內宮殿”。兩年后,大明王朝的皇宮,在鐘山腳下塵埃落定,讓人想起諸葛亮當年游說東吳共同抗曹,見到南京(當時稱建業(yè))第一眼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鐘山龍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也?!?/p>

南京故宮,這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如今只剩下中山北路附近的一片柱礎石基、殘垣照壁,但在南京紫禁城消失的事物,后來都在北京完美復原。古建筑專家指出,北京宮城,是以南京宮城為范本的,而南京宮城,又是以朱元璋最初在鳳陽建立的都城為藍本。中國歷代王朝對皇家宮闕的設想,幾經(jīng)修改與翻版,擊鼓傳花似的,從鳳陽、南京,穿越江河大地,最終傳到北京。

宋禮回來時,北京紫禁城,已經(jīng)在地平線上現(xiàn)出它莊嚴的輪廓:巍峨壯麗的皇宮,城墻外表用青磚砌成,內用夯土墊實,每塊青磚長四十八厘米,寬二十四厘米,高十二厘米,重達二十四公斤。整座皇宮用磚數(shù)量超過一億塊,瓦件達到兩億。

主要宮殿的梁柱及主要構件一律采用楠木,間用杉木。楠木是一種極為珍稀的木材,尤其是金絲楠,木材表面在陽光下金絲浮現(xiàn),映射出絲綢般的反光,且有淡雅的香氣,紋理直而結構細密,不易變形和開裂。

單士元先生說:

紫禁城宮殿南北分為前朝和大內,東西分為三路縱列,中宮和東西六宮,形成眾星拱月的布局,體現(xiàn)了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最高營建法式。現(xiàn)存紫禁城故宮,基本上是永樂時期奠定的基礎。

東西部御苑部分,既承襲了元代瓊華島部分,又營建了西宮(元隆福宮舊址,今中南海部分)和景山,改變了元朝三宮鼎立的格局。形成以紫禁城為中心,四周環(huán)繞西宮、南內、景山三處御苑,并圈于皇城內。同時在皇城興建了各監(jiān)、局、作、庫等一整套供應皇家需要的機構?!鞔樟嗽?guī)制,把紅門攔馬墻向東南方面擴展,形成后來的皇城。御用機構分布于各御苑與紫禁城之間,這樣的雙重宮禁,布局之工整,機構之繁多,充分體現(xiàn)了億萬之家供養(yǎng)皇帝一身的建筑主題。

大明王朝建立不到半個世紀,已經(jīng)營造了三座都城:鳳陽、南京和北京。尤其后兩座,在當時堪稱世界上最為奢費的大城。

至于朱棣為什么要不計代價地修建第三座宮殿——北京紫禁城,《明成祖實錄》里沒有記下一字,以至于清朝康熙皇帝曾經(jīng)感嘆:“朕遍覽明代《實錄》,未錄實事,即如永樂修京城之處,未記一字?!庇袑W者認為,這是由于“遷都計劃本身的‘保密’所造成的”①。

一個堂皇的理由是:“北平建都,可能控制胡虜”、安定北部邊陲,“龜縮在南方,先天就有不足,一旦邊境起事就鞭長莫及”②。為此,需要修建宮殿,“以備巡幸”。

以色列史學天才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講述帝國的概念時,給出了兩個定義:

第一,帝國必須統(tǒng)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兩三個民族還不夠,二三十個就算很多;要邁進帝國的門檻,其統(tǒng)治的民族數(shù)量,就介于兩者之間。

第二,帝國的疆域可以靈活調整,而且可以幾乎無限擴張。帝國不需要改變基本架構和認同,就能夠納入更多其他國家和領土。

赫拉利說,像這樣的文化多元性和疆界靈活性,不僅讓帝國獨樹一格,更讓帝國站到了歷史的核心。正是這兩項特征,讓帝國能夠在單一的政治架構下納入多元的族群與生態(tài)區(qū),讓越來越多人類與整個地球逐漸融合為一。③

學者施展認為:“大明的實際統(tǒng)治范圍未及漠北,但自成祖起定都北京‘天子守邊’,其強悍的武功使得草原上始終未曾形成類似古代的匈奴、突厥一般強大持久的游牧帝國;而明朝國內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也與北境安全需求相關,因此這個中原帝國又是基于內亞的草原秩序而獲得身份定位的”。④

倘如此,只要將朱棣住過的元朝宮殿做些改建就足夠了,沒有必要建造如此規(guī)模的宮殿,順帶著造出一座浩大的北京城,“凡廟壇、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guī)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壯麗過之”。

真實的原因,是朱棣一輩子都生活在“篡逆”的陰影里,一輩子都在為自己正名。不了解他奪位的歷史,就無法理解他營造北京宮殿的強大沖動。北京紫禁城,大朝正殿以“奉天”命名,而不是像西漢那樣叫未央宮、像唐朝大明宮那樣叫含元殿、像北宋汴京皇宮那樣叫大慶殿,無疑是在強調著這個政權“奉天承運”的正統(tǒng)性。朱棣一生都試圖向宏偉的事業(yè)索取名聲,他修長城、造永樂大鐘、編《永樂大典》,遣鄭和出洋、催生世界上最大的宮殿,以此來贏得歷史的口碑。

從這座城出發(fā),朱棣數(shù)次深入漠北追剿蒙古人還有一個隱秘的動機,就是秦始皇當年用和氏璧制作的傳國玉璽,據(jù)說在歷經(jīng)后唐、后晉、遼之后,落到了元人手上,這當然是荒誕不經(jīng)的傳言,但朱棣一心想得到它來證明他的帝位不是“篡逆”而來,而是天命所歸。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李燮平:《永樂營建北京宮殿探實》,見《紫禁城建筑研究與保護——故宮博物院建院70周年回顧》,第38頁,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安意如:《再見故宮》,第14頁,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年版。

③ [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第181頁,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

④ 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第251頁,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版。

孔子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影響極為深遠。他是這樣說的: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雹?/p>

一個皇帝,必須像北辰那樣,居于世界的中心,人們才能像眾星一樣,環(huán)繞著他。他之所以能夠居于世界中心,是因為他的道德,天下第一。

那么,到底哪里才是世界的中心,可以安置人世間的道德冠軍呢?

《尚書》說,“盤庚既遷,奠厥攸居,乃正厥位?!鼻爻臅r候,咸陽就是大地的中心?!稌r遺記》記載,秦始皇在咸陽筑云明臺,號稱“子午臺”,就有中央子午線的意思。后來他修建阿房宮,正殿的前面,就有一條子午線——當時叫“閣道”,一路向南,貫穿秦嶺。② 它正對的那條秦嶺山谷,被人們稱為“子午谷”。當年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就是從子午谷通過,道路的艱難激發(fā)了漢軍士兵對抗項羽的決心,最終,他們殺回了關中,奪取了天下。到了東漢,這樣的傳奇,依舊激勵著漢中太守王升,讓他在《石門頌》里,寫下了這樣的話:“高祖受命,道由子午,興于漢中……”

從夏商時代建都中原,周秦漢唐進入關中,兩宋回到中原,金元明清定鼎燕京,被稱為中心的地方太多了,這難免讓人對皇帝的道德產(chǎn)生懷疑——假如每一座京城真的是天下的中心,那中心怎么可能忽左忽右、忽東忽西?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歷代王朝都城的移動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中國版圖的不斷擴大,必然使版圖的幾何中心發(fā)生變化。中國的歷史,實際上是各民族的融匯史,“邊緣”民族不斷融入,既證明了這個“中心”吸附力之強悍,又使原來的“中心”無力負荷,隨之而來的調整就不可避免。只是對于當時的人們,改朝換代帶來的都城轉移,必定會讓他們感到迷惑。

到了元明時代,北京被認為是最完美體現(xiàn)“天下之中”思想的都城。早在南宋,朱熹就說:“冀都是正天地中間”。③ 北京,剛好是北極星(紫微星垣)在大地上的投影位置,乃天之中,是天下最尊的地方,而關中、中原、齊魯、吳越都在南面,定都北京,完全符合“以北為尊”、“南面而聽天下”的原理,是順意天意之舉,北京也因此而改名“順天”。

北極星的投影點,就是太和殿,穿過這個點,劃一條南北軸線,作為天下的中心,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子為北,午為南,那條線,也叫子午線。在執(zhí)政者看來,國家的秩序,正深藏于子午線的意義中。

子午線的存在,不僅使宮殿成為王朝時間的啟始,也成為空間的啟始。這條子午線,不僅穿過紫禁城,穿過整座京城,更一路向南,穿過萬里江山。它的正北,是天壽山,正南依次是泰山、淮南諸山和江南諸山,皇帝坐在太和殿上,黃河、長江、淮河及江南山水在他視野的延長線上展開,萬里江山奔來眼底,讓他感覺到江山永祚,天地合一 ——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和”字,就是天人合一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論語》,見《論語·大學·中庸》,第15頁,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② [西漢]司馬遷:《史記》,第182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③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二,理氣下,天地下,第182頁,北京:中華書局,年版。

我早在1971年就參觀過故宮,那一年我三歲,家住在沈陽,父母帶我來北京,在天安門前照了相,后來又參觀了故宮,也在故宮照了相。后來進故宮工作,查看院史,才知道那一年是故宮博物院的重要一年。三年前,1966年8月,故宮關閉。1971年,造反的浪潮早已平息,7月5日,故宮博物院重新開放。自故宮博物院1925年成立,至今90周年,只有這三年關閉過,即使在日本占領北平期間,仍在開放。但我們要感謝這閉館的三年,因為周恩來的一紙命令,讓故宮躲過一劫。今天我們在神武門上見到的“故宮博物院”牌匾,就是郭沫若先生在1971年寫成,放大刻上去的。

因此,我在那個夏天游歷故宮,就有了歷史性的意義——我應當是故宮重新開放后的第一批游客之一,只是除了幾張黑白照片,腦海里什么印跡也沒有。相比之下,還是張光宇先生描繪出的天上宮殿更令我感到新奇和興奮,因為《大鬧天宮》重新上映時已是粉碎“四人幫”以后,我已上了小學,對美術有了格外的興趣,張光宇先生對天宮的想象,那種既華美又奇幻的氣息,令我如癡如醉。后來來北京上大學,我重游故宮。重重的宮門,讓人感受到它的深不可測。站在空闊的太和殿廣場,兩邊的廊廡把天際線壓得很低,凸顯了太和殿的高度。其實太和殿的總高度只有35.05米(含臺基高度),在現(xiàn)代都市里,摩天大樓野蠻生長,三四百米的高度,也在不斷被刷新和超越。相比之下,太和殿的高度實在不值一提。但在我心里,太和殿依舊是最高的建筑。它的高度是感覺上的,不是數(shù)字上的;是心理上的,不是物理上的。它猶如一座高峰,屹立在群山之巔,讓人產(chǎn)生一種置身天堂的感覺。

故宮舊稱紫禁城??梢哉f,這座紫禁城就是一座落實在大地上的天宮,與天宮有著相同的結構與屬性。古人講:“方位在天,禮序從人”,所以人世間的一切秩序,都是與上天所對應的。天上有什么,地上就有什么?!妒酚洝分姓f,“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雹?天帝——也就是民間所說的玉皇大帝,住在天宮里,是宇宙間最高行政長官,那么在人間,也需要一個人來管事,他就是皇帝,我們也稱天子,意思就是天帝的兒子,圣旨的第一句話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意思是說他的權力,不是靠武力搶來的,而是老天給的,叫“君權神授”,他管理的范圍,我們稱作天下,就是天的下邊。

因此,假如有人從天上看皇宮,看到的不是起伏錯落的宮殿,而是無數(shù)的點與線,代表著星與星陣。紫禁城的“紫”,不是指顏色,而是指紫微星垣,就是北極星。在古代中國人的世界觀里,宇宙的中心并不是太陽,而是北極星。太陽是會落的,所以中國古代神話中,夸父追日,后羿射日,都不怎么拿太陽當回事。但古代中國人對北極星畢恭畢敬,因為北極星位于天空中央,永恒不動,所有的星星都圍著它動。奉天帝之命統(tǒng)治人間的天子,行政官邸也用這顆星來命名。

故宮也有太陽,但太陽沒有北極星重要,因為太陽只是眾星之一。用作家阿城的話說,中國人“不會崇拜之一,只會崇拜唯一”。② 只有北極星才是唯一?!妒酚洝ぬ旃贂烽_篇就說:“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雹?天極星就是北極星,太一就是天帝。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④ 那個一,說的就是太一,是宇宙萬物的造物主,是天帝。屈原《九歌》第一首就是《東皇太一》,因為在先秦楚國,有祭祀太一的特殊風俗。中國人的太陽崇拜,直到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以后才有。

故宮有日精門和月華門,是乾清宮區(qū)的東西兩座門。在這里,日和月是平起平坐的,太陽的級別,并不比月亮高。乾清宮、中圓殿(交泰殿)、坤寧宮這后三宮,加上東西六宮,總數(shù)為15,剛好與紫微星垣的星辰總數(shù)相等。所以從皇帝到妃嬪,都住在紫微星垣上,就像住在宇宙飛船里,讓所有人仰望。

當然,在故宮的天體世界里,倘少了北斗七星也是不完整的。因為北斗七星是天帝的權杖,是天帝統(tǒng)御天庭的象征,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布,都是由北斗七星決定的?!陡适墙?jīng)》說:“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币馑际钦f,天帝坐在北斗七星組成的車里,定四時,分寒暑,定綱紀,所以北斗七星也是重要的,而在故宮,最活躍的數(shù)字除了九這個最大的陽數(shù)以外,七這個數(shù)字也反復出現(xiàn),就是為了和北斗七星的數(shù)字暗合。比如,中軸線上,有七座殿宇,分別是:三大殿、后三宮,加上欽安殿;還有東西七所,數(shù)字也都是七。此外,游客們很少注意到,紫禁城建筑的頂端,還有七顆圓球,對北斗七星進行更直觀的呈現(xiàn)——在午門城樓上有四座重檐攢尖闕亭,每個尖頂上有一個圓球,午門城樓上就有了四個圓球,剛好構成北斗七星的斗形,而在紫禁城內,三大殿中間的華蓋殿(中和殿)、后三宮中間的中圓殿(交泰殿),還有最北部的欽安殿,屋頂都有一個圓球,這七顆圓球組合在一起,剛好是北斗七星?;实圩诜钐斓睿ㄌ偷睿├铮矍笆且粭l天河,也就是內金水河,內金水河外圍是北斗七星里的四顆,另外三顆在他的身后,這樣構成的一幅天象圖,一定會讓他騰云駕霧,幻覺叢生,不再去思量人間的苦樂。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西漢]司馬遷:《史記》,第1153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② 阿城:《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第11頁,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版。

③ [西漢]司馬遷:《史記》,第1115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

④ 《老子》,第101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早年讀《山海經(jīng)》,讀到這樣的文字:“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雹?那是中國古人對昆侖山的地理描述。那時我并不知道,正是那座崛起于中國荒涼西部的山脈,決定了今天紫禁城的位置。

這看上去有些荒誕不經(jīng),但又不能不佩服中國古人觀察世界的縱深感。那時還沒有望遠鏡,更沒有遙感衛(wèi)星,古人的目光卻能夠穿透萬里河山,獲得一種地理上的統(tǒng)一感,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我想,中國在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與古人在地理上的空間感是分不開的。

或許,這是因為那個時代簡單、干凈,沒有霧霾,所以縱然有雜花生樹、鶯飛草長、硝煙四起、血肉橫飛,但那樣的自然環(huán)境,那樣的空氣質量,讓每個人的心胸都是開闊的,視線都是透明的。所以,盡管孔子周游列國都沒找到工作,老子只留下一個騎驢出關的模糊背影,司馬遷的下半身都被漢武大帝廢了,但他們文字里的空間依舊是廣大的,他們的視野依舊是浩瀚的,推窗一望,就能望見星沉海底,雨落河源。

但皇帝們更愿相信術士們的話,賦予了風水先生很高的話語權。對他們而言,這樣的話語權,超過了所有的獎賞。所以,他們才不辭辛苦,任勞任怨,頭頂藍天,腳踏荒原,跋山涉水,無私奉獻。在歷朝歷代,風水先生都是最辛苦的一批野外工作者,有詩云:“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我看來,這詩就是形容風水先生的。無論我們把目光投入古代的山川大河,在黃河青山、西風古道之間,除了可見看見落在哪朝哪代,都會看到風水師踽踽獨行的身影。

所以,在那個名叫廖均卿的江西風水師眼里,北京與昆侖山的距離并不遠,放眼一望,山河大地盡收眼底。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五月,他站在天壽山上,看到天壽山主山格局如紫微星垣,傲然排列,他的心里或許就映出七百多年前,楊筠松在《青囊海角經(jīng)》里對天壽山的描述:

大龍巨干,萬仞千峰,峭然而來,幽然而止。其頓也,若降眾山而臣之;其伏也,若懷萬寶而藏。掀天揭地,襟江帶海,幽奇遠秀,依稀天漢之間。

楊筠松是唐代最著名的風水師之一,曾任唐僖宗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臺地理事,黃巢之亂后,他歸隱山林,也將宮廷中所學之風水術帶到了鄉(xiāng)野民間,使這門帝王之術,開始為人民百姓服務。

“失禮,求諸野”,這話是孔圣人說的,朱棣當然知道這句話的分量,所以他剛剛登基,就開始在民間尋找通風水、懂陰陽的風水先生,為他確定陵墓和都城的位置。那時的朱棣,一門心思地要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幾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對,認為天下初定,遷都勞民傷財,得不償失。朱棣只能曲線救國,下令禮部尋找風水先生,為他選擇陵址。朱棣知道,帝王的陽宅與陰宅要在同一條龍脈上。假如陵址選在北京,那么把皇城遷到北京就順理成章了。

廖均卿神態(tài)莊重地接過皇帝的任命書,是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臘月初九。第二天,就匆匆趕到縣衙里報到,那個縣,就是江西贛州府的興國縣。縣長說,事不宜遲,你這就向京城進發(fā),我給你送行。這是臘月十一,十三日他就到了州里,二十一日就到了省里,布政大人對他說的話,與縣長沒有區(qū)別。他又一路北行,路過徐州時,趕上一場大雪,雪深五六尺,他涉雪而行,抵達當時的都城南京。

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使命,之所以落到了廖均卿的手里,原因是廖均卿是當時風水行業(yè)的佼佼者,他的祖上廖瑀,就是楊筠松的學生。楊筠松把他的廟堂風水術藏入贛南的山林,七百多年過去,又被廖均卿帶回廟堂。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山海經(jīng)》,第237—238頁,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