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每個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向“小”處的挖掘
來源:文學報 | 黃晨嶼  2020年09月08日08:28
關(guān)鍵詞:趙霞 散文

散文,是我在諸多文類中尤為偏愛的一類。然而總有人說,在文學大家族里,它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因為寫散文之事,小說家可,詩人可,普通常人亦可。那么,人們對散文的偏愛從何而來?散文寫作者單獨存在的意義,又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來,諸多疑問,都能在趙霞的散文中找到答案。

繼《我的湖》后,兒童文學研究者趙霞推出了又一散文集《每個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隔著三年時光,我再一次得以感受暢讀趙霞散文的悸動?!巴诰颉钡墓P觸自味蕾蘇醒的季節(jié)蔓延開去,從《白馬湖冬漁》到《我家的第一臺電視機》《新娘子》,再從《“烏干菜”》《了不起的大舅》到《一生向美》,我們在字里行間走過漫長四季,從春山如笑的時節(jié)步入萬籟俱寂的冬日,在清晰如昨的鄉(xiāng)間人事中體味著生命自成長到消逝的純粹與復雜、甜蜜與悲傷。

《每個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趙霞/著,明天出版社出版

然而,“散文宜雜不宜?!保@是其新鮮度與豐富性的保證。令人欣喜的是,“挖掘”的方向并未停留在身后的時歲,每一個正在經(jīng)歷的當下,亦成了她挖掘、探尋的土壤?!皳u晃的世界”一輯便記錄了趙霞身處童年現(xiàn)場的沉潛與思索。成年后,“搖晃的世界立定了”,而當嶄新的生命呱呱墜地,一切原本清晰而明確的事物,又都開始“搖搖晃晃”起來,這種重返童年的奇妙感覺無異于生命的禮贈。而于那趟外出的列車上,在欲抑先揚的反轉(zhuǎn)中,她不由得自省“我們今天怎樣做大人”,道出了教育的真諦:“不是我們今天怎樣教育孩子,明天也將收獲怎樣的孩子,而是我們今天怎樣做大人,明天,我們的孩子也將成為同樣的大人?!弊詈笠惠嫛皻W洲走筆”,則涉足了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寬度較難觸及的部分,有他鄉(xiāng)異域下的日常絮語,亦有學術(shù)視域下的人文觀察。如此見微而知著,清淺而豐厚,讓人在閱讀的罅隙,時常能與那抹牽動心弦的微光不期而遇。那份驚喜與快意,正如她在《劍橋的單車》中所言:“生活中總有些可愛的光亮,在不知名的拐角處靜待?!?/p>

我還想說說作品與讀者的“距離”。于讀者而言,好的閱讀,不僅是潛入另一個生命去觀察世界的那份隱秘,亦是不斷“對號入座”、向內(nèi)挖掘的過程,即每個讀者都能在其中覓得屬于自己的人生坐標。許是因為趙霞的散文從未耽于幻想或玄思,而是面朝著普通的自然生態(tài)和生活圖景展開,所以讀文字的人,總能產(chǎn)生一種難以言喻的共情感,亦即抵達了所謂“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境界。

正如我,同是生長在江南水鄉(xiāng),我們的很多童年經(jīng)驗,便如出一轍地重合了。她筆下的杜鵑花,我們那兒稱之為“柴叭花”,也是我遙遠記憶里不可多得的美味;再如她口中的“公公紅”,即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的覆盆子,我們喚作“嘎公”,亦是我兒時無數(shù)次幻想過它的滋味,卻無數(shù)次被母親告誡說“那是蛇爬過、弗能吃”的神秘野果。再如讀罷《一棵桃樹》,便會覺得,在每個人的成長旅途中,總有那么一棵樹,獨立而從容,站著站著,就站成了難忘童年中安靜的陪伴者和見證者。然而,對我來說,最直指人心的還是《外公》中的那句:“那么多年,我的外公是最了不起的大人。天底下好像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情,也沒有他不會的事情。”她是如此精準地,道出了我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

趙霞的文字,很好地保留了“五四”以來的文學傳統(tǒng)和美學追求,語言平和沖淡,輕靈可讀,同時還帶有一種靜水流深的敘述感,別具辨識度,總讓人難抑心中的好奇與期待,只想循著文本的脈絡(luò)細細讀下去。此外,“小昌呆子”“每個人都是挖呀挖的孩子”“首先,有一個鍋”等篇名又洋溢著日常的溫度和直白的幽默,不能不說,這是一位寫作者獨有的智慧和天分。

周益民先生便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兒童文學寫作者終其一生的目標,就是“向小攀登”。而趙霞的散文寫作,卻是在向“小”處挖掘——從自己小時候的記憶里挖掘,從小小孩身上挖掘,從零星半點、稀松平常的小事中挖掘,越挖越有味,越挖越能感知生命的歡愉。在這場“挖呀挖”的狂歡中,于生命版圖無涯的行走里,她無疑就是那個樂此不疲的領(lǐng)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