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詩意呈現(xiàn)駐村第一書記形象 —— 讀長篇小說《北京到馬邊有多遠》
來源:中國民族報 | 李仲  2020年09月18日11:37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莊嚴承諾。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北京到馬邊有多遠》就是一部“合為時而著”的現(xiàn)實題材長篇小說。

《北京到馬邊有多遠》聚焦最基層的駐村第一書記、深度貧困村的普通村民和廣闊的脫貧攻堅戰(zhàn)主戰(zhàn)場,運用詩歌與散文化相結合的敘事技巧,書寫了彝、漢群眾共同奮斗,讓一個山村一步越千年的脫貧故事。

小說以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為背景,塑造了從中紀委下派到 雪鶴村參加駐村扶貧工作的青年林修這一形象。作為眾多駐村第一書記的代表和縮影,林修的身上體現(xiàn)了新時代共產(chǎn)黨員的特質(zhì),有較強的典范意義。肩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林修放下自己的小夢,以赤子之熱忱,與省、市紀委的扶貧干部一起,把自己融為鄉(xiāng)村一員,身體力行,讓黨和政府的扶貧戰(zhàn)略在鄉(xiāng)村化為現(xiàn)實。

小說雖立足小涼山馬邊,但視角開闊。文中的走訪、修路、教育、黨建、安居等故事情節(jié),既有沖突的一面,更有表達愛和情懷的一面。小說涉及面廣,真實地再現(xiàn)了包括馬邊在內(nèi)的樂山歷史和地理風貌,并融入當?shù)匚幕仍兀屵@部小說充滿了藝術張力。

閱讀《北京到馬邊有多遠》,會讓人感慨頗多:成千上萬奮戰(zhàn)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干部,他們忘記自己是誰,只記住代表誰,把使命和責任扛在肩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用汗水甚至生命踐行著莊嚴的承諾。

《北京到馬邊有多遠》題材新穎,空間有縱深感和歷史感,還有橫向的拓展。一個北大畢業(yè)在中紀委工作的年輕人來到偏遠落后的雪鶴村,從開放的大都市北京到封閉的小村落,本身就形成了很強的反差。在這種反差里,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也體現(xiàn)出來。

對村民有真情,這是林修獲得信任的基礎。剛到雪鶴村,林修就遇到了突發(fā)狀況,村民吉克烏烏因病導致大出血。林修沒有猶豫,將她連夜送到樂山市的醫(yī)院,使她的病得到了有效救治。手術時因為需要家屬簽名,他準備簽上自己的名字,而面對醫(yī)生的詢問,他脫口而出: “她是我的村民?!边@出于本能的回答,流露出他視村民為親人的真情。此后,他送阿衣外出打工、送阿魯參軍,甚至放棄回京過年,只為照看突然喪夫的王太因老太太和她有病的兒子,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絲毫沒有造作之嫌。

除了有真情,還要有真知,就是要有幫助村民脫貧致富的辦法。建學校,聘請老師,搞好教育;修路,解決出行難問題,打通商品流通的瓶頸;引導村民入股建合作社,農(nóng)產(chǎn)品實現(xiàn)集約化經(jīng)營……這些做法的落地,雖然也是遭遇了重重困難,但總歸有先例可循。而解決王太因和其他一些五保戶建房資金困難,解決王太因去世后有病兒子的生活保障問題,著實考驗林修等村委會一班人的智慧。最終,他們通過對各項政策的把握,對具體操作細節(jié)的規(guī)劃評估,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有一天,炊煙回到村莊,那隱約是稻谷晚來香;總有一天,天使安心夢鄉(xiāng),在媽媽的懷里輕輕晃……”這是電影《建黨偉業(yè)》的主題曲,也是林修喜歡的歌曲。小說中,林修多次組織基層干部和村民傳唱這首歌,每唱一次都是一次感召,堅定著村民一心一意跟黨走的信心,他們中的優(yōu)秀分子也光榮地成為了黨組織的一員,黨支部成為雪鶴村堅強的戰(zhàn)斗堡壘。這是林修對黨的一片真心,對村民的一片真心。因為他十分清楚告別終將到來,雖然他會一直牽掛著雪鶴村,但雪鶴村今后的路怎么走,要靠黨支部的引領;“不讓一戶貧困,不讓一人掉隊”,要靠黨支部保障。

就是因為有著這樣的真情、真知和真心,林修才能攻堅克難、不辱使命,才能在那個豐收的秋天,說出這樣一段道別的話:“雪鶴村有幸,我們也有幸,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但我們種下的精神和信念,會在這片土地成長。”這段話也是所有駐村第一書記的共同心聲。

作為一部長篇小說,《北京到馬邊有多遠》采用了長篇小說的慣用筆法:大量的個性化對白、真切感人的心理描寫、敘事時空的適度跳躍、宋元山水畫般的寫意、富有抒情意味的寫實等,它們共同建構出這部作品的形式美感與題旨深度。難能可貴的是,擅長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的作者,亦將詩的筆法與散文的筆法有機融合于小說的筆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