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跨越甲子的童年時光》:三代人,一個夢
來源:華西都市報 | 熊正紅  2020年11月04日09:23

在2020年這個不平靜的庚子之年,金秋時節(jié),我在江門珠西會展中心的4號館,先是觀賞了任溶溶童書節(jié)的開幕式,開幕式結束之后,我收獲了一本特別的書,那就是由楊曉、楊樹權、蔣海燕三人合著的《跨越甲子的童年時光》(嶺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9月)。

《跨越甲子的童年時光》

之所以說特別,因此書濃墨重彩撰寫的是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故事,書的第一作者楊曉,是壯族人,是與我年齡相仿、認識多年的音樂家朋友。這種三代人合著一本書的書籍,在我的近萬冊藏書中,是第一次收納。故于我而言,它的特別勾引起我翻讀的興趣。

曾在不同場合有幸聆聽過楊曉唱歌,他那一副高亢、有氣勢的嗓音,高低起伏、宛轉迂回間,仿佛有一種能擊穿屋頂?shù)牧α浚屛夷芩查g像站到了連綿起伏的廣西桂林那特有的喀斯特風光的山水邊,而眼前則有一排穿著壯族服裝、身背背簍、歡樂地一邊歌唱一邊勞作的男男女女一樣。

作為相識多年的朋友,我知道楊曉是能寫字的。我曾讀過他發(fā)表的散文。但這些文字,卻在今年終于變成了一本書——以這種我最為喜歡的方式出現(xiàn)在我眼前,卻無疑是我的一個意外收獲。

這個時代,各種各樣的聲音層出不窮,豐富多彩的生活也吸引了大多數(shù)人的目光,不同年齡、階層的人們,都能通過微信、微博、抖音、短視頻、快手、淘寶直播等各種網絡平臺,為自己的各種欲望找到宣泄的渠道和志同道合的同類。讀書,越來越變成一種奢華而得不到多少認同的生活方式,更遑論靜下來創(chuàng)作耕耘了。以楊曉奮斗到現(xiàn)在,其實他完全用不著這樣逼自己坐冷板凳,在書房里苦熬著去寫作,就能過一種相對舒適的生活。

但是,楊曉這樣做了。通過此書我們可以知道,楊曉的父親——這本書的第二作者楊樹權,已過花甲之年,是一位老作家,他是廣西作協(xié)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已發(fā)表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共200多萬字,出版?zhèn)€人專著也有好幾本。經由楊樹權老先生之手傳遞的文學之火種,傳遞到了楊曉的手上。有一副天生好嗓音的楊曉,在不同崗位上經受過歷練的楊曉,從未忘記過父親傳遞給他的這粒文學之火種。這是他在應對過不同賓客之后,深夜仍要伏案寫作、冥思苦想的底氣,也是他孜孜不倦、不厭其煩教導自己孩子的動力的由來。

這本書,寫的是三代人的童年,楊曉兒子楊凱驛的童年,楊曉的童年,楊曉父親楊樹權的童年。整本書穿插著楊凱驛充滿童趣的插畫,連封面都是出自楊凱驛之手。

關于楊凱驛的童年,是楊曉和夫人蔣海燕共同完成。讀著書里寫楊凱驛——“小豬”的童年,我時不時要莞爾。原來天底下父母,特別是有文藝氣息的父母,教導孩子的方式,都差不多。我們會為他們的一點點進步、一點點不一樣,大驚小怪;我們也會盡力通過顯得有點傻冒的方式,去“笨拙”地引導孩子;我們會絞盡腦汁地去講述一個個故事,借此“自認為隱秘”地向孩子灌輸一些理念,直到有一天孩子成功地轉變角色,由被動聆聽成為主動講述者;我們會為他們的童言稚語驚詫歡呼,甚至記錄,成為以后珍貴回憶的一個見證。而也就是在這種看似并不嚴厲的教育、引導之下,孩子們活潑潑地、伶俐俐地成長起來。

由于年齡相仿,讀楊曉回憶童年往事的文章,我也覺得親切。從他的字里行間,我仿佛看到鄰家伙伴,曾經在我眼前呼朋引伴,一起玩耍一起勞作。那是一段無憂無慮、苦中作樂的時光。現(xiàn)在回過頭看,那個天地很小,甚至連游泳的河,也并不寬闊驚奇,但在我們曾經的小身板里,那就是一個天大地大的世界。我們都是在風里雨里、摸爬滾打中成長。所不同的是,有人稍微引導一下,只是在我們的心地里播撒了一小粒文藝的或者愛的種子,而經過歲月的培育,有一天它在我們的心中越長越大。

楊樹權老先生的童年,無疑,也是我父輩的童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身的他們,人生的命運,注定了是隨著國家命運大潮起伏不平。不管大浪還是小浪,在歷史的長河里,都是充滿力量的證明。

當我翻完這本時空跨度很大、風格不盡然相同、但卻充滿真摯情感的新書,我在想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家族的三代人,會不約而同地寫“童年”呢?難道,僅僅因為童年美好,浪漫,值得回憶?我想,不盡然。楊樹權老先生經歷了有風有雨的童年,卻心懷美好,憑自己的才智為自己和后代闖出了一番天地;而他能教導給他兒子楊曉的,無疑便是自身的這種精神,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他在不知不覺間將之傳遞給了他的兒子楊曉;而楊曉,又是在潛意識中傳遞著這種精神的財富,傳遞給兒子楊凱驛。這似乎是一個家族的秘密,在蕓蕓眾生中,他們如何做到卓爾、閃亮?靠的就是這筆心懷美好、奮斗不息的精神財富。不論從事何種職業(yè),有何種身份,終歸是這筆精神財富,在人生長河中,滋養(yǎng)了這三代人,并將繼續(xù)滋養(yǎng)。

曾有教育專家說過,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既非“富養(yǎng)”,也非“窮養(yǎng)”,而是“用愛養(yǎng)”。從這本一個壯族家庭三代人共著的書中,我們看到了楊樹權老先生給予孩子的無私的愛;看到了楊樹權老先生給予孩子的自由的愛;看到了楊曉夫婦給予孩子歡暢的愛。這是一本有著三個不同時代烙印的關于“童年時光”的書,卻也是一本有著一個共同的愛的真善美、追求積極陽光理念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