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溪邊芭茅花》:讓兒童文學聽從內心的召喚
《麻柳溪邊芭茅花》,張國龍著,重慶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9.80元
我是十年前認識國龍的。2009年4月,中國作家協(xié)會在桂林召開全國兒童文學理論研討會,那次會議規(guī)模不小,參會者們多來去匆匆,我們有過交流,但也僅是泛泛交流,我只知道他北師大兒童文學專業(yè)博士畢業(yè)后留校做了“青椒”,教學任務繁重,其他情況就不太了解了。此后他去香港做訪問學者,好些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絡。近五六年來,我們有過幾次長談,所談主要集中在他的成長經歷,他的川北鄉(xiāng)村生活、他的一次次求學、他的一次次擇業(yè)、他的情感世界、他的留校任教。也怪,幾次長談我們竟沒有專門談到兒童文學。也許,在“人生”這個大話題面前,“專業(yè)”實在次要得多吧。
近年來,國龍一步一個腳印,扎實前行,無論是學術還是創(chuàng)作皆取得了不俗的業(yè)績。學術上,主持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春文學”與青少年亞文化研究》等,出版有論著《審美視閾中的成長書寫》《成長小說概論》等數(shù)種,新近又晉升為教授。創(chuàng)作上,出版有長篇小說《梧桐街上的梅子》《許愿樹巷的葉子》《風中的少年》等二三十種,他也因此成為了國內知名高校中不多的學者型作家之一。
不過,盡管如此,與業(yè)界不少同代人相比,國龍仍屬于不顯山露水一類。他低調、沉穩(wěn),甚至還有點隱忍。而事實上,他的實力遠超一些咋咋呼呼的同代人。他一直在默默耕耘,在隱忍的背后,是驚人的耐力、韌勁和爆發(fā)力。我?guī)缀蹩梢哉J定,這與他飽受困厄、動蕩不安的人生經歷有關,是性格使然。而很大程度上,這種隱忍也成為了他創(chuàng)作的基調和底色。
《麻柳溪邊芭茅花》這部剛完成的長篇,是他“鐵橋李花”系列中的第三部,前兩部為《紅丘陵上的李花》和《老林深處的鐵橋》。“鐵橋李花”系列講述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川北鄉(xiāng)村少年米鐵橋、米李花兄妹和小伙伴們的生存境況、求學經歷和人生慨嘆。在《麻柳溪邊芭茅花》中,爸爸媽媽外出打工,杳無音信,鐵橋、李花兄妹與重傷臥床的爺爺相依為命。哥哥一邊在村小學當代課教師,一邊種地,勉力維持全家生計。妹妹十分懂事,照顧爺爺,努力讀書。兄妹倆渴望父愛和母愛,思念外出打工不歸的爸爸媽媽。妹妹終于考上了老林中學,卻因學費陷入了新的困境,哥哥堅決不同意妹妹輟學。鐵橋、李花兄妹以及堂姐桐花、小伙伴蒲福林、康正康們猶如麻柳溪邊的芭茅花頑強而又倔強地兀自生長。
這是一個成長故事,又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成長故事。作品中承載著中國廣袤鄉(xiāng)村,特別是邊遠鄉(xiāng)村孩童的艱辛、苦澀和沉重,但也正是這些艱辛、苦澀和沉重,才更彰顯了人間的溫情、溫存和溫暖。作品中無處不在的忍受、堅守、執(zhí)著,無處不在的守望相助、彼此撫慰、攙扶前行,說到底是他們心中還有念想,還有希望,還有明天的美好。
顯而易見,這類作品不是當下兒童文學的創(chuàng)作主流,甚至也未必是兒童主體閱讀人群特別偏愛的故事書寫。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我們的兒童文學為什么需要這樣的書寫?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并不難,畢竟,兒童文學是一個大花園。兒童文學需要校園故事,當然也需要校園以外的故事。兒童文學需要類型化書寫,更需要類型化以外的個性書寫。
國龍作為兒童文學研究者,當然清楚兒童文學的寫作現(xiàn)狀和閱讀現(xiàn)狀。
不過說實話,我更關心國龍為何執(zhí)著于這類沉重成長故事的書寫,具體點說,我更關心作者創(chuàng)作這類故事的心理動因。
國龍在本書后記中曾這樣說,寫小說之初,自己編撰了不少故事。竭力“跌宕起伏”,削尖腦袋“讓情節(jié)陡轉”。蓄意制造所謂“悲劇的震撼性”,竭盡“煽情”之能事。雖然賺取了一些小讀者的眼淚,卻越寫越心虛,時常有“編不下去了”的恐慌?!拔议_始重新審視我的寫作,嘗試著‘不編’,嘗試著用寫‘散文’的率性去寫‘小說’。于是,我發(fā)現(xiàn)我能夠寫的,還是我所熟悉的生活,以及留存在我記憶中的那些人事物景。沉入我血脈中的‘故鄉(xiāng)’和‘兒時的伙伴’,自然就在我的文字里重現(xiàn)?!?/p>
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國龍寫作的心路歷程,從“編”到“不編”,從寫“不熟悉”的生活到寫“熟悉”的生活。最為重要的是,這些不編和熟悉的“故鄉(xiāng)”“兒時的伙伴”的故事,都是“沉入我血脈”的文字重現(xiàn)。
沉入血脈,就是回到原點,回到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從這個意義上說,沉入血脈就是聽從故鄉(xiāng)的召喚,聽從內心的召喚。而這種召喚,是真實的、純粹的,也是無從抗拒的。
我與國龍是分屬不同年代的人,我們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人生軌跡也完全不同,但他少年時代遭人冷眼、飽受歧視,為了溫飽生存,隱忍承受的人生況味,我一樣經歷過,完全感同身受。我深知,一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生成因子”是很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的。作為一位作家,一位與故鄉(xiāng)血脈相連的作家,一旦遇到觸點、遇到機緣、遇到創(chuàng)作靈感的撞擊,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生成因子”便即刻激活了,故鄉(xiāng)和兒時伙伴的故事就源源不斷涌來了。
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源源不斷涌來的故事,是客體的呈現(xiàn),更是內心被召喚后的終極訴求,這個終極訴求就是對故鄉(xiāng)大地的反哺、回饋和感恩。而這一切,同樣是真實的、純粹的、無從抗拒的。
這是國龍的宿命。